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案例放送局

從農之道:青農、玉里米與產地認證標章

Vol.47 作者 / 郭怡棻

夏末的這天,我們到玉里拜訪一位人稱「小林」的青年農夫李林皇,趁著豔陽高照稍能離土歇息的空檔,與他聊一聊加入玉里米鎮產標章行列的經驗,還有他返鄉務農所觀察到的農村樣態。

為孩子編織起社區的照顧網絡—豐田五味屋現場

Vol.46 作者 / 阿桂

「 小孩子某種程度來說,可以是個作品,藝術家就是他自己,他創造出自己的生命、走向自己的未來。」依循著這樣的信念,五味屋的工作人員也期許能扮演稱職的「策展人」角色,透過一起生活、互相分享的過程建立起關係,引導孩子們創造出自身的價值。

從身體療癒到友善環境,一切順應自然——本立自然良品

Vol.44 作者 / 阿桂

「以自然為本,立足於大地」,是本立自然良品的根本精神,不只販賣是各種友善環境的概念產品,也是屬於家與分享的所在。

讓月事成為女人真正的好朋友—棉樂悅事工坊

Vol.43 作者 / 阿桂

「如果今天她真的可以負責任,對工作的價值感、在工坊的貢獻就會被建立起來,她們就會覺得有力量。」在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谷中成立一座生產布衛生棉的社會企業,造就的影響不只是推廣女性月經教育、提供當地婦女就業機會,更用女性賦權(empower)的概念來管理工坊,讓婦女認識到自己的力量。

分享、互助,請來野曝你家的白象—白象野曝企劃

Vol.41 作者 / 阿桂

「這個野餐活動的概念,就是分享、贈送,有人想分享自己的任何事物,那當然好啊!」ELSA說,「這裡是個完全不涉及金錢交易的平台,我希望這裡能讓想分享的人,都能來這裡分享任何你覺得有價值的事,也可以交朋友。」

「光芒萬丈」或「曖曖內含光」?吸引人群的不同思維

Vol.41 作者 / 黃昱珽

捨棄「向外」爭取大量資源來繁榮地方的作法,而採取「向內」探求的方式,不斷反思自身、尋找內部有價值之物,盡力琢磨出它的光芒,自然地吸引到有同樣興趣的知音。整個過程最終呈現的產物,也許不會特別聳動、不會特別令人注目,但是它會很有「味道」,讓人想要再三咀嚼,留下了名為「文化」的底蘊。

震災後萌芽的福利國:專訪龍眼林福利協會廖振益總幹事(下)

Vol.40 作者 / 黃靖玫

「我希望專業社工員可以負責訓練,假使日後社工離開這邊,至少我們原本培訓的人還在,可以繼續運作。所以我從頭到尾堅持的就是要以在地人服務在地人,因為我們瞭解在地人的背景,可以很快產生信任跟接觸,做服務的時候也比較不容易受質疑,所以說以在地服務在地是最實際的方式。」

不只是過客──《Shock 三峽客》地方媒體

Vol.40 作者 / 阿桂

「我們刊物的受眾,是針對整個三鶯地區生活的人們。除了發掘地方故事,讓北大的同學理解三鶯外,也想讓在這裡生活的各個群體互相了解。」這是《Shock三峽客》的目標。因此,刊物作者們有的是來自北大的學生,有的是來自三峽街坊的人們;有人書寫對地方的記憶,有人書寫目前地方上正發生的事情,在三峽的不同區域中流轉,採集報導的素材,也為地方創造共同的回憶。

震災後萌芽的福利國:專訪龍眼林福利協會廖振益總幹事(上)

Vol.39 作者 / 黃靖玫

「當初我們協會成立的時候有一個宗旨,就是替這些中青代跟年輕人照顧好這些老人家跟小孩。讓這些鄉親可以在外安心工作。學術界的老師比較會講,比較好聽斯文,說好好讓他們到外面去打拼回來重建家園,我說的比較土,就是好好到外面賺錢回來繳貸款!」廖振益笑著說,「其實最實際的目標就是這樣,終極關懷就是要協助在地人。」

從日常出走又回歸生活的「岡發芽」(下)

Vol.38 作者 / 郭怡棻

聊到創業最現實的資金問題,塘芽說資金反倒不是大問題,「而是你能不能確定你現在要做什麼事情」。如果有一個人要開店、做背包客棧、又去擺攤,那人家根本不知道要去哪找你,也不清楚你真心想做的事情,怎麼會支持你或投資你?而且「如果一直煩惱錢的話,最初的核心價值會被錢給依稀掉,你就會變形。」塘芽語重心長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