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研究焦點站

公民審議的多元參與模式與型態:審議民主實務操作介紹

Vol.94 作者 / 宋威穎(弘光科技大學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執行秘書、運動休閒系專案助理教授)

審議式民主必須涵蓋知情、理性、互惠與對話等元素與精神,能讓與會者在參與過程中理解到平等、尊重與包容重要性。臺灣從2002年開始引入各種不同的審議民主實務參與模式,至今陸續運用在各類公共議題、政策發展與社會溝通上。若能針對所關注的公共議題,搭配較合適審議討論模式,相信能有效聚焦公民的意見,並在過程中兼顧民主素養及公共參與的培力。

中小微型企業減緩疫情衝擊,數位發展是解方?專訪「數位轉型深度訪調分析」幕後團隊

Vol.91 作者 / 郭怡棻

疫情重創臺灣的社會與經濟,新作坊特別訪問去年曾對全臺八十家中小微型企業進行深度訪談和結構性問卷調查的「科技溝通」計畫團隊。希望了解與社區或地方發展密切相關的中小微型企業,在疫情之下的真實處境與因應方式,以及企業對於數位轉型的想像和參與經驗。

爭議的「共融」公園:社會互動也需要設計

Vol.62 作者 / 鄭珮宸(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

為什麼積極參與的公民與政府,會以抗議和不歡而散收場?深究其原因,問題在於臺灣社會對於公共空間的想像著重於硬體設計,卻忽略了在空間中的社會互動以及參與規劃的過程,同樣也需要經由設計來潤滑彼此的關係。

從里山尋一條台灣的路(下)

Vol.46 作者 / 吳宗澤(榖笠合作社執行長)

如何保存里山的環境?正如同古蹟、老屋、生態、傳統歷史文化的保存一樣,會遭遇到保存和活化的兩難;況且一個地方的生產模式有其最適規模,不可能伴隨經濟無限上綱。如今我們必須使出渾身解數在全球的答案中找尋合適自己的方式,減少對市場經濟的依賴,達到社會生態生產的永續共存。

從里山尋一條台灣的路(中)

Vol.42 作者 / 吳宗澤(榖笠合作社執行長)

里山不僅志在保存生物棲地環境和多樣性,還包括聚落景觀、生產地景、傳統文化、傳統知識、無形文化資產......。藉由適時、適度地使用自然資源,造就新的生態動平衡,才能保有生態系的活力。而台灣的里山發展卻因為無法善加整併和運用自然環境,又遭受各種單位在使用上的限制,造成管理自然資源的阻力,而將推行重點轉向生態地景、物種保育等面向。

從里山尋一條台灣的路(上)

Vol.41 作者 / 吳宗澤(榖笠合作社執行長)

里山在世界各國的樣貌是多元豐富的,但我們要看的不只是地景上的外貌,而要看到那長時段下所形成的無形文化,所形塑出人和土地永續依存的狀態;絕非是一種刻意打造的模式,而是一個區域、聚落、人和自然資源的管理運用,經過長時間慢慢發展出的智慧、文化、生活、信仰等作用下,所形塑出的生活。

是創新、還是走回原點?共享經濟的探討(下): 共享經濟的再出發

Vol.39 作者 / 黃昱珽

2008年之後,大量的共享經濟網站開始浮現,「萬物皆可分享」的特質尤其顯得潛力無窮。許多人藉此對資本主義的消費模式進行反思,重新認識到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件物品的「使用價值」而非「所有權」。然而共享經濟所處的位置以及發展的規模,可能還有更核心的精神需要思考。

社會企業概念專題報導(五):回應與對話:市場競爭才是「社會責任」?

Vol.38 作者 / 黃昱珽

假如以「市場競爭」的觀點檢視社會企業的發展,社會企業進入市場之中,透過市場經濟來獲得達到社會價值所需要的資源,思考社會企業的運作是否真的滿足市場競爭的模式,我們將發現社會企業面對「市場競爭」這個議題時,有著更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是創新、還是走回原點?共享經濟的探討(中)

Vol.35 作者 / 黃昱珽

共享經濟企業建構一個網路的平台,媒合「閒置資源」與需求,從中抽取佣金,這樣的企業經營模式,相較於過去的業務,它的優勢究竟是什麼?本章將以目前共享經濟的龍頭企業Uber(「優步」)為例,來說明共享企業在市場策略上的盤算,以及它所相應產生的許多困難。

是創新、還是走回原點?共享經濟的探討(上)

Vol.32 作者 / 黃昱珽

近年來 「共享經濟」 或「分享經濟」成為另一個熱門的概念。許多以共享經濟作為願景的企業組織,利用網際網路平台獲得資金挹注,創造出令人驚奇的商業傳奇。這些企業提供了哪些服務?面臨那些挑戰?它們又是如何定義自身標榜的 「共享經濟」概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