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案例放送局

放下專業的高度——與義築協會簡志明談傳統自然建築

Vol.60 作者 / 阿桂

建築是創造出空間與場所的歷程,人與空間共築故事,才能賦予建築意義。強調在地居民共同參與建造過程,義築協會的自然建築,不僅只是取之自然、用之自然,也在現代建築專業之上,更要求與在地居民的連結。藉由合作共創,不僅聯繫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和過去的意義產生連結:透過傳統建築知識,喚醒人、在地、歷史的情感。

快閃、包容與空間想像的重構(上)

Vol.59 作者 / 鄭珮宸(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

公共空間是對所有人開放的嗎?為什麼無家可歸的遊民會被驅趕、在街道上玩耍的兒童會被責罵呢?我們又該怎麼做,才能讓日日生活的城市變得更友善、更包容呢?

相約快閃!孵化都市空間新想像

Vol.58 作者 / 鄭珮宸(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

都市空間究竟是為何而存在?這個充滿理論性的提問如何對社會發出聲音?又要如何透過實際的活動、制度設計或者住屋規劃,展現都市生活的另類可能?

和地方一起用生活說故事、傳記憶:瑞士巴倫伯格民俗村

Vol.58 作者 / 方常均

20世紀上半葉,歐洲吹起一陣露天博物館風潮,也催生了保存瑞士傳統農牧文化的巴倫伯格民俗村。走過四十個年頭,巴倫伯格民俗村和鄰近的居民一起用實際的生活經驗訴說傳統農家日常作息、傳承鄉土技藝,同時結合天然美景與老屋建物,齊力開創觀光資源,共同活化在地經濟,打造出瑞士旅遊的文化亮點。

國境之南的永續之夢:綠農的家

Vol.56 作者 / 蕭惠中(成功大學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讓芒果在樹上「自然熟」究竟有多難?「綠農的家」安排消費者親身走訪果園、品味不同栽植方式的果實,實地瞭解農友對於有機或友善耕作方式的堅持;另一方面也將對環境的理念轉化,希望藉著經營消費客群培養公民社會的動能、增強民間組織的自主性,爭取更多人認同並參與環境議題,讓改變逐漸擴散、持續發生。

從手作體驗自然慢活:專訪慢8樂猿土團課

Vol.56 作者 / 阿桂

「不必奪取地球資源,也不需要工廠加工製造,這些材料都能從大自然隨處取得,蓋好之後,冬暖夏涼,這些技術知識,老祖宗早就在用了。」現代的生活倚賴過多的物質,回歸簡單生活的風潮在近幾年漸漸盛行,具備利用最低限度自然資源生活下去的技能,正是一種體現。

催生一齣戲,讓人們愛上土壤裡的動物們

Vol.56 作者 / 王木

王巧萍還記得,《獅子王》在中間換場時,幕一打開,音樂傳了出來,鳥兒在飛,雖然底下是操偶師拿著桿子晃動,但因偶設計精細,翅膀的擺動栩栩如生、充滿張力。於是,她開始夢想著,能不能夠在臺灣跨界合作,演一齣發生在土壤、像《獅子王》那樣的偶劇,最好土壤動物的比例、尺度要精確,在知識面上有所講究。

欲窮千里目,更上玖重樓

Vol.52 作者 / 黃昱珽

面對高齡化與少子化的趨勢,近年來「青銀共居」被視為一種新的生活型態。與不同生命經驗的人一起居住、互動,進入他們的生活,就是日常的深度旅遊及冒險,豐富了彼此的生命。青銀共居提供的既是機會,也是解方,在共居生活中,一起創造彼此理解的契機。

在市井日常裡養一份生活態度──小市場咖啡專訪

Vol.49 作者 / 郭怡棻

多數人對於未知總是充滿恐懼,小魚和她的伙伴嘗試以不同以往的方式打開門戶,引進更多資源,以實際行動展示新的可能性,來說服眾人別害怕改變。她強調小市場咖啡是一個新與舊交流和實驗的平臺,「舊的人可以在小市場看到新東西,舊的東西也可以透過小市場讓新的人看到。」這樣的心念,她用謹慎的準備,大膽的行動來傳遞給市場裡看顧她長大的長輩。「做就對了!你做了他就會看到,他只是以前不知道,他看到之後就會願意去相信。」

將族群歷史寫在身上──排灣族紋身師Cudjuy Patjidres

Vol.47 作者 / 阿桂

臺灣身為南島語族的起源地,和其他國家一樣有深厚而豐富的紋身文化,只可惜尚未被世界看見。Cudjuy Patjidres從一張黑白照片開始追溯傳統的排灣族紋身圖紋與技藝,希望能藉著實際執行與傳承技術,讓過去的圖紋回到現代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