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前線紀實

從「理組or文組」到「理組and文組」

Vol.126 作者 / 周宥安、鄭祐豪、楊皓喆、蔡崴宇(基隆高中學生)

為什麼是從or到and?因為就讀數理班的我們,本來就不太容易接觸到文組的相關資訊,由於參與學校跟海洋大學合作的「藍海拾貝計畫」後,才有機會拜訪「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在訪談人社計畫辦公室後,我們才發現在社會中有許多事情是需要理組與文組的合作,並不是單一學科可以解決的,而是需要兩邊或多邊的討論和合作才可能得到好的結果

瓦拉米東段紀行

Vol.53 作者 / 謝柏宇(東華大學東臺灣中心專任助理)

masudaqudaqu這個有許多無患子樹之地,是秀姑巒溪的支流,也是布農族自18世紀後半開始東遷時重要的流域,有許多東遷時陸續建立的舊部落。藉著參訪佳心部落石板屋重建工程的機會,東華伙伴得以遊歷瓦拉米步道,也追尋族群遷移的歷史痕跡。

許給你我一個老得起的未來:「高齡議題工作坊」上午場活動直擊

Vol.53 作者 / 新作坊、攝影/林廣

「從科技平台、機構創業,到在地老化、漁村實踐,今天豐富的實務與理論經驗分享,相信會給大家帶來豐碩的收穫。」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主持人陳東升老師在主持【「從社區高齡照護到社會實踐的多元發展方案」高齡議題工作坊】上午場活動時,扼要指出四組案例分享的重點,也為第一場論壇「社區青銀共創到社會企業發展途徑的想像」揭開序幕。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有你陪我一起慢慢變老:「高齡議題工作坊」下午場活動報導

Vol.53 作者 / HFCC計畫推動辦公室、攝影/林廣

處理高齡議題的操作方法,隨著社區、環境、設計等等因素而有不同。在本次高齡議題工作坊的第二個場次,便以不同主軸細分,邀請來自各地操作有成的實務案例團隊進行經驗分享,提供大家更多元的討論,也希望透過不同的專業領域視角,開展彼此的眼界、集結共同的盟友,一起持續前進。

歲時絮語:小米農事的田野對話

Vol.48 作者 / 謝柏宇(東華大學東臺灣中心專任助理)

文中的筆記原是散落在各處、不同次的田調中寫的,本來只是單純地想將所見記錄下來,偶然間讀到陳振義博士關於小米研究的文章,讓我想將這些田野筆記串起來,去理解小米在布農傳統文化、科學描述,與身體勞動中的意義,也讓我找到這些看似瑣碎的田野經驗在理解事情上的位置。

「高教深耕,地方創生─臺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經驗交流論壇」側記(下)

Vol.45 作者 / 郭怡棻

全臺各地的高教伙伴於今年5月齊聚臺北,在「地方創生」架構下,從大學校務經營、教師教研合流、青年公共參與三個面向,和來自日本千葉大學的鈴木雅之副教授、田島翔太助理教授互動,交流彼此參與大學社會責任工作的實踐經驗。

「高教深耕,地方創生─臺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經驗交流論壇」側記(中)

Vol.44 作者 / 郭怡棻

今年5月,來自全臺各地的高教伙伴齊聚一堂,在「地方創生」架構下,從大學校務經營、教師教研合流、青年公共參與三個面向,和來自日本千葉大學的鈴木雅之副教授、田島翔太助理教授互動,交流彼此參與大學社會責任工作的實踐經驗。

「高教深耕,地方創生─臺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經驗交流論壇」側記(上)

Vol.43 作者 / 郭怡棻

端午連假前日,來自全臺各地的高教伙伴齊聚一堂,在「地方創生」架構下,從大學校務經營、教師教研合流、青年公共參與三個面向,和來自日本千葉大學的鈴木雅之副教授、田島翔太助理教授互動,交流彼此參與大學社會責任工作的實踐經驗。

人社共好──北醫「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歡慶揭牌

Vol.41 作者 / 新作坊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於2017年4月17日舉行揭牌典禮,在社區伙伴與各界貴賓的見證及祝福下,向外界宣告作為大學與社區連結橋樑的人社中心正式啟動。

實踐,從認識開始:支亞干部落實作課程筆記

Vol.29 作者 / Apyang Imiq

輕鬆聊天是最能拉近彼此距離的方式,記得某次工作坊,有一個學生問起部落長輩原住民的飲酒問題,當下自己覺得很不妥,但baki認真的說,以前的酒很珍貴,光是釀酒就要花很長的時間,大家坐在院子邊聊天邊喝,baki把書捲起來,像酒杯一樣,模仿過去喝酒的樣子,酒杯舉起來,先喝1cc,再聊打獵的事,過了一小時,再喝2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