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案例放送局

小農生活手冊:女農黃宇君的生活姿態

Vol.28 作者 / 阿桂

「小農」不僅是一種新的農作生產方式,也是一種新的生活態度。如果將鏡頭聚焦到小農個人身上,會發現每一個小農所選擇的生活模式、耕作內容、銷售農產品的方式,是很不一樣的。這些相異之處,均很緊密地和個人的價值觀聯繫。同樣生活在看天吃飯的農田大自然裡,每一位斗笠下的渺茫身影,都有著非常不同的、豐富的靈魂。

我們不拜託,我們只跟你談生活:專訪翻轉嘉義工作隊

Vol.28 作者 / 郭怡棻

一群年輕人組成的翻轉嘉義工作隊,在島呼冊店這個具有伸縮力,類似「空隙」的地方,找到自己在嘉生活的立足之地,希望在這裡和更多人談生活、話夢想,回應腳下島嶼殷切的呼喚,共同思考與打造理想之「家/嘉」。

我的生活就是我的社運場域:冬山女農陳怡如的半農半X與性別運動

Vol.27 作者 / 阿桂

在宜蘭地區,聚集了一種具有特殊性的「半農半X」小農,除了農事外,他們也從事所關心的社會議題運動,包括環保、地景保持、土地規劃、產業改良、農村再造、性別議題等等。本期HISP電子報採訪了冬山的小農陳怡如,訴說她關心的性別運動與和農事結合的實踐生活。

城市景觀或生活場域?東海李俐慧教授對公園座椅的研究

Vol.26 作者 / 黃昱珽

公園對高齡者而言不僅只有休閒的意義;如果能自設計的角度,對公園進行一些調整與改變,將能讓高齡者的日常生活品質,獲得實質的改善。

教育在學校圍牆外—Touch 學習工作室與「大溪挖挖Wow!」

Vol.26 作者 / 新作坊

「Touch 學習工作室」是由桃園大溪的在地青年發起的,想藉由閱讀分享、桌遊活動、社區田野等方式,帶領在地學生,從認識家鄉開始,豐富自己的生命經驗,建立一個社區自發性的青少年中心。

當誠實成為商品價值:「好食機」的有趣案例

Vol.25 作者 / 黃昱珽

為什麼在台灣的日常生活市場交易中,誠實這項美德,反而可能會被認為是「致命傷」呢?當消費者只想買外觀漂亮的農產品,當消費者喊著食安卻又不求甚解時,我們又要如何能指責整個農產運銷體系,不斷作出包裝、隱藏事實來迎合消費者的口味呢?

Groundwork帶動源兵衛川的再生經驗

Vol.24 作者 / 黃靖玫

「Groungwork三島」將各個不同的NGO串聯起來,展開改造社區環境的工作。藉著NGO間的網絡與擅長的議題,用輕鬆的態度來和居民溝通,以及強調共同工作的重要性。

流浪,然後回家:專訪《好久不見德拉奇》導演莎韻西孟(Sayun Simung)

Vol.23 作者 / 黃靖玫

《好久不見德拉奇》是莎韻西孟「回家三部曲」紀錄片的最終章,呈現了環山部落,乃至於大多數原住民族所共同面臨的挑戰:原鄉產業發展、原民文化復振、青年離鄉與回鄉之後的就業問題等等。除了喚起原民青年對於部落的情感之外,也希望能帶動更多人投入傳承文化的行動。

募資的誤解與誤用:台灣案例的考察

Vol.22 作者 / 黃昱珽

利用群眾募資來推行方案,是創新行動與創業的一種管道,許多社會運動也透過募資平台,來獲取運動所需要的資金;但近年來也出現許多有爭議的募資案件。本期我們挑選了三個較具代表性的例子來說明,從中也可看出台灣社會對於募資平台的定位,仍有許多不同的想像空間。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台灣的募資平台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除了法律規範不夠周延、對出資人的保障不夠完整之外,在台灣我們也能發現許多特別的案例,許多人以很不同的方式使用著募資平台。在這些使用方式的背後,可以看到不少有趣的、對網路募資平台的有趣想像。本文不討論利用募資平台詐騙的事件,而介紹三個引發不少爭議的案例上。這三個案例引起爭論的理由,正可說明台灣社會對於募資平台的定位,仍有許多不同的想像空間。

「日本學」的德國建築師:Karl Bengs

Vol.21 作者 / 黃昱珽

Karl Bengs對古民宅所進行的修復,並不是採取古蹟重建的模式來進行,而是維持基本建築結構以及工程技藝之下,融合現代的科技來進行。著重的是文化風格的保存,並兼顧現代個人與家庭生活的需求。因此他的作品融入了許多現代的元素,在重建的過程中賦予了古民宅新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