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5600

文章分享:


為孩子編織起社區的照顧網絡—豐田五味屋現場

作者 / 阿桂

八月的近午,烈日當頭,整個村子街上闐無人跡,和隔著鐵軌人來車往的台九線,成了顯著的對比。這裡是花蓮縣壽豐鄉的豐田社區。火車站旁,有間日治時期留下的「風鼓斗」建築,這裡是社區孩子的聚集中心,常常有孩子在此地忙進忙出、在周圍玩耍,它也是由一群大人率領社區孩子共同經營的二手商店,叫「五味屋」。

「五味屋」起始於2008年。一開始是由牛犁社區發展協會,租下車站旁這座日式倉庫建築,委由長期於豐田地區進行文史調查與社區營造工作的顧瑜君教授,作為推動社區青少年與兒童照顧與學習的基地。經過這十年社區各方力量的共同串聯與發展,現在的五味屋有六位正職員工,另有數名短期、或長期合作的志工們,協力服務豐田地區兩間國小、一間中學的學齡孩子和他們的家庭。

「五味屋是社區創辦的,我只是幫忙把很多資源連結在一起。」五味屋的催生者顧瑜君教授說。


圖:位於豐田車站旁的五味屋,是日式風鼓斗建築。

五味屋在營業日會為孩子們與工作人員供應午餐。這一天,大人和孩子們正圍在大桌旁,等待午餐送來。幾個孩子正在清點今天有哪些人要用餐,並且把貼著對應名字的碗一一拿出來,其他的孩子和兩位大專實習生聊天,氣氛很熱絡。

此時,五味屋的大總管禮安跟所有孩子介紹我的到來:「今天有位姊姊,要來跟大家一起吃飯。」

有個好奇的小男孩盯著我看,一時不知該說甚麼,「如果你想知道這位姐姐的名字,要自己問姐姐。」禮安說。於是小男生問了我的名字,接下來他又侷促了。「你問別人名字的時候,你也要自我介紹的。」禮安再次提醒他,「今天這位姊姊要和我們一起吃飯,你是不是該幫她準備一副碗筷呢?」

於是男孩親切地領著我走到屋子後頭去,和我介紹在這裡用餐的注意事項,彷彿我是剛加入五味屋的新夥伴,打開一個充滿各式碗的抽屜,「妳可以挑一個妳喜歡的。」男孩告訴我。這就是五味屋帶孩子的原則,孩子來到這裡,是從生活中學習。

繞著約莫7坪大的貨架區走一圈,商品陳列整齊,標價清楚,都是孩子們協助整理的,這些二手物資,都是由社會各界捐贈、以及往來的旅人響應「多一公斤的旅行」活動而來。

圖:五味屋的日常一景:大人和孩子齊聚,共做亦共食。

「有了五味屋之後,這邊的小孩真的有比較乖!」隔壁的雜貨店老闆娘告訴我,「以前車站那邊的廁所、地下道,被孩子破壞得亂七八糟,妳可以去問(火車站)站長。」老闆娘說,「現在真的好多了。」且由於五味屋在社區的努力,來此拜訪的人也變得比較多,「現在這條街上也比以前熱鬧,尤其是他們辦活動的時候。」

不是只有一起生活,更理解孩子需求的社區商店

五味屋目前有六位正職人員,其中有三位,專職負責策畫五味屋的孩子活動。這些孩子,有的是自己主動來店裡接觸,然而有更多是由學校老師、鄰里、社工轉介來的。

與孩子的關係建立,是透過一種非結構化的過程來進行的,工作人員會在與孩子的互動裡,邀請孩子來參與五味屋的工作,幫忙店務,整理貨品和空間,「從共做店務中相處,漸漸了解他們的個性,去找出他們有興趣的東西。」團隊中從事與孩子相關工作的佳儒說。「我們會去聽孩子的聲音,知道他們關心的是什麼,和他們一起生活、互相分享,是透過生活了解他們的,在這些活動和相處過程裡面,大家的關係就會慢慢建立起來。」

比如,有個孩子很喜歡跳舞,她之前都和另外兩個小女生看youtube的影片,自學喜歡的舞步。她們平時和孩子相處,知道這件事後,便開始想,是否能從舞蹈出發,帶出更多學習?此時五味屋正好有位大專實習生,大學時是熱舞社的,她們便一起討論、合作,規劃暑假的舞蹈課程。「但是這個舞蹈的學習,經過我們內部討論,我們會認為只是個形式,舞蹈學習的背後,其實是關於更多肢體的發展、以及關於組成舞蹈的小團體後,要怎麼互相討論和溝通?就是透過這些,來擴充孩子的生活經驗。」佳儒說。

在這個非結構的關係建立過程裡,會形成一些固定來五味屋的孩子。此時工作人員就會正式發給孩子聯絡簿,在每次一天的工作結束後,讓孩子在聯絡簿上撰寫該日的工作內容或心得,交給大人簽名。

在相處的過程中,孩子會逐漸傾向與五味屋中特定的工作人員較親近,便會盡量安排此人成為孩子的主責者。每位孩子大致上會被分配到兩位大人,也就是五味屋的「雙手掌制」,每星期會召開一次內部個案討論會議,大家在會議上討論彼此個案的狀況,顧瑜君老師也會來參與討論,提供意見。

自主學習、自主參與:「工作點數」制度

想參加五味屋的活動,是需要以「工作點數」來換的。

「早上孩子來,我們會跟孩子討論當天有哪些事情要做,」禮安向我解釋「工作點數」的運作方式,「如果孩子今天有完成講好的工作,他就可以累積點數,有些特殊任務,比如有外部的團體要來參觀,就有特殊任務加點。」

每天的工作點數紀錄在聯絡簿裡,累積了足夠的工作點數後,可以來換取五味屋店裡的二手商品,或以點數換取參加活動的機會。由於這些活動往往是孩子有興趣的,因此毋須費力招生,孩子會依照自己的意願選擇性地參加。

「我們不是以救濟的想法來做事,而是強調共做共食,即便他的完成度只有一點點,我們都視為他有付出了。所以我們面對孩子的方式,主要是以正向的方式,慢慢去鼓勵他。」禮安說。「當他從工作、活動和任務裏頭,得到樂趣後,孩子便不只是想著點數,而是覺得這東西好玩,想著該怎麼做。從這樣的過程裡,可以體會到工作的意義,此時工作點數對他們來說就只是附加的事情了。」禮安說。

圖:五味屋的暑期活動時間表。孩子會參照這個時間表,知道今天有哪些活動,或和工作人員討論要做些什麼。

這天下午是樂團團練時間。五味屋幾個喜歡音樂的孩子,組成了個爵士樂團,顧瑜君教授引介了幾位會相關樂器的東華大學生來擔任師資,教孩子打爵士鼓、木箱鼓、薩克斯風和電吉他,暑期每周三在社區的另個據點「夢想館」[1]團練。而我被邀請去看孩子的練習。

「夢想館」是和社區居民承租的透天厝,平時用來作為課後照顧與學習的場地,在暑假,就是孩子們上喜歡課程的地方。牆上的白板寫著孩子共同討論的活動守則與注意事項。到了夢想館,孩子各自散開,去找屬於自己練習的樂器,雖然大家手上拿的樂器不同,但會彼此分享所學的東西。時時也會傳來有自發性的合奏聲,年紀大的、較有基礎的同學,會去帶年紀小的或初學者練習,大家彼此指導,也笑聲不斷。

有個孩子回家沒有練習,進度緩慢,看起來練習的意願也不高,旁邊有個大孩子不斷勸他要練習,但他總在打哈哈開玩笑,學習態度不太好。老師來看了看他的練習狀況,告訴他:「你得把這個練習起來,我才能教你下一步。否則你花了這麼多點數來上課,每次都在上一樣的內容,點數就這樣浪費掉了,我也沒辦法。」老師說完,便先行離開了,孩子雖然不置可否,卻開始練習了起來。

圖:夢想館的白板上,寫著孩子自行討論出來的學習契約和自我練習方案

編織孩子的社區照顧網絡

五味屋週間不開店,工作人員週間主要是在「夢想館」進行國中生為主的課後照顧與學習活動。學生於放學後來到這裡,晚餐時間在此共煮共食,工作人員會鼓勵學生將學校功課完成,並在此進行一些不限於學科的、多元的活動課程,學生多半留到晚上八點至八點半。

「這個區域的國小學童,有其他課後照顧的資源,比如永齡希望小學、揚帆協會等。但是當他們升到國中,這部份就是有漏洞和空缺的,所以我們才會主要服務國中生。」禮安說。

五味屋為社區孩子做的工作很細緻,「比較像是從社區的觀點,來編織一個社區的網絡,撐起孩子的學習、生活和照顧。」工作人員吳明鴻說。「雖然表面上看起來,與孩子發生關係的場域在這邊,但底部看不到的,是類似社工的工作,諸如社區網絡連結、家庭的工作。」   

社區住民、補習班、永齡希望小學社工,都是五味屋協力合作、互通有無的社區網絡連結點。此外就是學校的部份。五味屋所促成召開的個案會議中,會與學校老師共商孩子照顧與學習的協力策略。每學期,負責輔導孩子的工作人員會與附近的豐山、豐裡國小、壽豐國中懇談或召開正式會議,和老師們談該校的孩子在五味屋這個學期的狀況。五味屋的發表會,如樂團成果展,也會讓孩子去邀請老師,孩子很單純,往往非常希望學校老師來看表演,老師來了,也表演得很賣力,就這樣,慢慢地和在地學校建立了若干合作的網路。

「學校老師我們都很熟,平時會彼此在Line、Facebook聯繫。」禮安說。「現在我們還會和學校合作團體自學方案,讓無法適應學校生活的孩子,在特定的課間時間到五味屋來,作一些比較多元的、彈性的學習活動。」禮安告訴我,團體自學方案可讓學生有較多元的發展空間,學校的老師也會在這個過程裡,感受到有來自社區支持的力量。

讓孩子成就自己:「策展人」的理念

「我們自我期許為策展人,藝術家就是孩子自己,他雕刻他自己的生命。」工作人員明鴻說。

五味屋的工作,是從生活中去協助孩子,成就自己的價值。就像一個作品被藝術家創造出來後,需要策展人,來讓作品呈現出來。「每件作品被創作出來後,必須經歷被詮釋、被看待、被布置,我們一直用策展的概念來思考我們的角色,小孩子某種程度來說,可以是個作品,藝術家就是他自己,他創造出自己的生命、走向自己的未來。但在這個過程,是有個雙向過程的,一方面是孩子自己本身如何創造出自己的價值,另方面是他要如何使自己的生命,像一朵花那樣慢慢展開,而找到自己的位置。」他說。

現在就讀於社工系的「螞蟻」,是暑假的工讀生,也是五味屋第一年的孩子。我問她,當年如果沒有五味屋,她的人生是否會很不一樣?「一定會很不一樣的。」她說,「五味屋這裡有很正向的力量,會讓人變得比較樂觀。」詢問螞蟻,選擇社工系是否受了來五味屋這段經歷的影響?螞蟻表示:「主要是很感謝當初帶我來五味屋的那位社工。來五味屋的主要影響,是訓練表達能力,因為在這裡參加活動,時常要分享心得,訓練表達能力,就能訓練思考。」

下午五點,孩子的團練已經結束,大家紛紛從夢想館回到五味屋來,拿出聯絡簿開始撰寫今天的紀錄。想到五味屋的網頁上說,這裡是「充滿關係,而非塞滿貨品的地方。」這些「關係」,對每個五味屋的孩子來說,各有不同,進程也不盡相同,但相同的,就是都身處這張在社區織起的網絡裡,如外面的街燈般各自亮著屬於自己的光。

 

[1] 五味屋目前在豐田社區,有八個據點,都是社區人士提供場地、五味屋無償使用或承租的,它們是:二手商店「五味屋」、學習/活動空間「夢想館」、賣衣服的「瘋衣舍」、二手書店「豐田の冊所」、民宿「外婆的家」與「豐田行館」、手作工坊「見性工坊」、以及小吃店「豐衣足食」。這八個據點由五味屋目前六位工作人員分工經營,其中以五味屋、夢想館、豐田の冊所三處,為社區青兒少服務的主要場地。

【延伸閱讀】

「五味屋–囝仔們ㄟ店」-牽起鄉村孩子的手,讓孩子在熟悉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