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星空、土地與文化:合歡山暗空公園的空間生產(上)

Vol.133 作者 / 陳嘉霖(暨南國際大學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合歡山暗空公園的成立,不僅代表了臺灣暗空保護與永續旅遊的重大成就,更揭示了在資本、文化與自然三者之間尋求平衡的複雜性。這片土地既是星空旅遊的舞台,也是賽德克族的精神家園。然而,資本市場與國際暗空規則的介入,卻使賽德克族文化與其對夜空的深厚連結逐漸被邊緣化。如何在暗空治理中融入地方文化與原住民族的聲音,並探索多元共生的可能性,是暨大團隊在地實踐的重要課題。

市場活化有沒有用?從前鎮第二市場的社會實踐談起(上)

Vol.133 作者 / 林心乙(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區團隊專案經理 )

「涵容的市場」意味著不只有既有的產業應當被辨認為傳統市場價值的提供者,新的傳統市場價值也需要被創造與詮釋。隨著時代變遷,當消費型態與族群不斷變化,我們應養出能吸引新舊客群前來使用的市場空間。不同的人們在使用市場空間的過程中,能自然而然結識、感受和創造不同時代的市場價值。

城市遺忘的角落——合群新城的青銀/銀銀共創行動(下)

Vol.133 作者 / 葉維俐(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我們認為除了里長等地方頭人之外,居住於合群社區的學員們都是建構社會韌性的重要角色,因此「渡・左營」團隊以參與式設計的方式來引導居民進行社區公共議題的參與。以第二期【合群人】課程設計為例,我們帶領大家重新認識與檢視社區中的開放空間與公共空間,再請每位學員標示出使用頻率高的空間,以及不常去或不喜歡的空間,進而討論社區公共空間的環境狀態、影響使用頻率高低的因素,一起思考造成現況的原因,共同找出改善困境的方法。

「好美」的環境永續行動:從築籬定沙到環境教育的實踐與反思

Vol.132 作者 / 朱珊玟(嘉義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在這近一年的實踐過程中,嘉大作為社區伙伴,陪伴好美社區經歷了國家環境教育獎的初賽、複賽與決賽。為了讓居民更深刻地理解環境教育的價值,嘉大團隊設計並舉辦了一系列居民工作坊,內容涵蓋環境教育的基本概念、場域認證規範,以及如何結合社區文化與產業特色,將其轉化為環境教育素材。嘉大還透過課程安排,帶領學生參與「築籬定沙」行動,讓學生們在實地參與中學習沙灘復育的知識與技巧。

地方書寫文學夢——桃米成書(中)

Vol.132 作者 / 陳正芳(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當完成小說初稿,細修情節時,才發現我們與人物角色的距離,不只是一把尺。或者說,我們走踏場域,聽了詳細的導覽,對於環境、生態、社區重建歷史彷彿耳熟能詳。然而,筆落處,太多包裝加工,當我問到諸如角色幾歲?他家有幾人?事件是在他幾歲發生?屬於人物的小檔案似乎並未完整灌注進記憶庫。沒有仔細設定角色是個什麽樣的人物,如何能有好的木材、磚塊,更遑論建造工程。

地方書寫文學夢——桃米成書(上)

Vol.131 作者 / 陳正芳(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今年三月開始走訪桃米,踏查過程景致迷人,故事生動,在地民宿特色十足令人流連,但是,我們要怎麼書寫這些驚艷?早先我們提出的企劃書,希望「透過文字溫度的轉移,讓每個曾經抵達桃米的人,建立一段與這個美麗村落邂逅的深刻記憶……」此企劃書是我與文字總召宗霖同學共識而成,事情理當就此企畫直線前進,怎知如同進入山城總得迂迴轉折,我們的散文寫作也在某一天起了變化,桃米書的撰寫形式轉向一個更有難度的路徑。

城市遺忘的角落——合群新城的青銀/銀銀共創行動(中)

Vol.131 作者 / 葉維俐(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我一直在思考的是:要怎麼讓獨居的長者願意踏出家門參加活動?課程設計怎麼吸引長者持續參與,除了能加強他們與鄰里的關係又能延緩老化?而整體行動規劃必須與計畫主軸「韌性社區」的目標一致?經由調查與討論,我的腦中逐漸形成了【合群人】三部曲的藍圖,希望以漸進式的行動方案擾動社區,將課程內容聚焦於眷村和集合式住宅生活空間與歷史記憶中的「人地關係」、「人際網絡」和「空間再造」等議題。

城市遺忘的角落——合群新城的青銀/銀銀共創行動(上)

Vol.129 作者 / 葉維俐(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面對眷村改建後的新集合式高樓住宅,以及鄰里關係的破碎、生活機能的急遽變遷時,新環境無法同時滿足他們物理與心理層面的需求,致使居民產生疏離感。因此, 左營團隊嘗試在社區中建立多樣化的合作平台,串聯社區中的異質性群體,提供互不認識或不熟識的居民連結、互動的管道,並探究社群網絡的各種社會關係。

興仁調色、你我他上色:「食創課」的多元「空間」探究與實作(下)

Vol.129 作者 / 陳美靜(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助理教授、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社區踏查當日,我們一群人走在前往前鎮第二公有市場的路上。看似尋常化的生活路徑,處處充滿著學生們的生活軌跡,他們可以在某一個道路轉角指出住家的位置,甚至可以詳實的陳述每日上學路上所見。顯然,那一趟前往社區食空間踏查的路徑,滿溢著他們在社區生活的光景與記憶。這亦不外乎是一種深化地方記憶的方法。

興仁調色、你我他上色:「食創課」的多元「空間」探究與實作(上)

Vol.128 作者 / 陳美靜(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助理教授、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中山大學與興仁國中合作的「食創課」,期待以「食」為繼(記),藉由個人對在地環境的認識與理解,開發學生們的前草「食空間」經驗與記憶,增進他們對地方的認同,也拓展與在地的各種關係連結。從世代差異化的城市景觀記憶中,逐步建構學生們的「前鎮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