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3441

文章分享:


不只是過客──《Shock 三峽客》地方媒體

作者 / 阿桂


圖:「Shock三峽客」的社辦像是地方文史工作室,成員們對於社團在地方上的定位,也有自己一套詮釋。

《Shock三峽客》是一份由臺北大學學生創辦的在地刊物,以地方媒體為概念,報導三峽及鶯歌的地方大小事。《Shock三峽客》依二十四節氣的時令出刊,今年已邁向第六年,如今在三鶯地方有40多個據點能免費索取,甫發行第一年,便打響了名號,為在地的人文活動注入了一股活力。

從學院的孤島走出,看見臺灣的縮影

受訪的兩位同學:高甫承和葉泓緯,均是從外地來到臺北大學讀書的,因加入了「三峽客」社團,而對三鶯在地有了使命感。

提到三峽,高甫承有自己的見解:「在我看來,三峽的核心地帶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舊市區,二是北大特區,三是我們臺北大學。」他說,「還有分布比較邊緣的、三鶯部落的原住民,以及事實上佔了三峽大部份的山區,每個地區,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三峽擁有這些豐富的族群,儼然就是小的臺灣縮影。」

在高甫承的看法裡,從三峽發生的大小事件,似乎可以看出同樣生活在三峽這塊區域,不同的群體對彼此的想法卻有著隔閡。他舉例,去年發生在北大學生與特區居民之間的網戰。起因於去年有特區民眾來到北大運動,慘遭校狗咬傷[1]。高甫承身為在校生,觀察這個事件,感受特別深刻,他認為這是三峽不同群體居民隔閡的冰山一角,由於三峽特殊的地理與人文環境,分區發展的情況特別明顯。在北大特區,居民是以「住宅區」的思維來思考北大及周圍的環境,而學生的認同則只有學校,對三峽其他地方普遍無認同感。許多北大學生都是每日從臺北市通勤來校上課,對於三峽這塊土地,是如過客一般的心態看待的。又三鶯地區也缺乏常見娛樂場所如電影院、百貨公司,對臺北市通勤來的大學生來說不甚方便,因此多半上完課便回到臺北。如此一來,對三峽的其他地方不甚了解,有的學生甚至在北大四年,都從未去過著名的清水祖師廟。

「臺北大學在三峽,就像一座孤島。」高甫承說。

相對來說,特區之外的居民,老街乃至三峽河對岸的舊市區,與北大特區的活動也是甚無交集。老街舉辦的活動,多是舊市區住民與觀光客參與,北大特區裡頭的活動,也僅在特區這邊一頭熱,往往與舊市區的居民無涉。

「所以我們刊物的受眾,是針對整個三鶯地區生活的人們。」高甫承說,「除了發掘地方故事,讓北大的同學理解三鶯外,也想讓在這裡生活的各個群體互相了解。」這是《Shock三峽客》的目標。因此,刊物作者們有的是來自北大的學生,有的是來自三峽街坊的人們;有人書寫對地方的記憶,有人書寫目前地方上正發生的事情,這些作者們在三峽的不同區域中流轉,採集報導的素材,也為地方創造共同的回憶。


圖:除了書寫,「Shock三峽客」成員也必須參與地方文史相關活動,學生們認為,書寫和參與是不可二分的。圖為社團成員葉泓緯在社團舉辦「走讀三峽」活動中,為學生在祖師廟進行解說。

共同參與、創造記憶,也為地方留下紀錄

目前的社長高甫承,是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大二的學生。他說,為了維持報導的深入,三峽客社團的工作分成兩個部分,其一是書寫,其二是地方參與,他認為兩者是不能二分的。

「現在的媒體,很少有深入的專題報導,往往呈現的都是很速成的即時新聞,」高甫承說,「我們認為,在地參與和書寫在地,兩者是不能分開的。有參與在地社區工作,才有豐厚的背景知識,寫出來的報導才能貼合在地的人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社團重視在地參與的原因。」

從2011年的殯葬園區興建議題[2],到2016年老街石板拆除事件[3],《Shock三峽客》都做了專題報導。這些專題報導,都是與長輩們多次接觸、了解各方問題之後而產生的。

「我們比較主要的目標,還是希望三峽人能夠彼此認同,讓在地的不同族群能認識彼此的意見。」高甫承說。

除了刊物,「三峽客」社團也辦理讓在地居民交流的活動。如去年獲文化部補助的「三川百年」計畫,計畫內容包括出版記錄在地文史的書冊《三川百年—三峽人生命寫下的故事》、在北大舉辦草地音樂節,並邀請「白象野曝」企劃合辦免費二手換物市集。除此之外,「三峽客」社團也協辦「2016年三鶯走路節」、以及「老街川流」老照片展。


圖:2016年舉辦的「白象野曝換物企劃」一景。

高甫承和葉泓緯認為,透過這些活動,讓參與其中的社員更了解三鶯地區的方方面面,對三鶯地區的居民而言,也能在參與的過程中,對在地產生認同感。

翻開《三川百年—三峽人生命寫下的故事》一書,除了前半部介紹三峽重要文史故事外,最吸睛的,則是後半部「用生命書寫川流的三峽」一章。從李梅樹之子,李梅樹紀念館館長李景光、黑手出身的藝術家林明修、人文咖啡店女老闆張若芸、百年醫院的後代駱清信、生活在三峽的主婦、「我是三峽人」臉書粉絲團經營者……等等,他們仍在21世紀的三鶯地區行走、呼吸,為三峽留下深刻的腳印。

「出版《三川百年》,就是希望能讓剛參與『Shock三峽客』的學弟妹,在讀完這本小書之後,能了解三峽的來龍去脈。」就讀歷史系大三的葉泓緯說。

儘管有《三川百年》這本小書,但也只是記錄部分三峽的重要風貌,還有許多逐漸消失的人文地景,亟待書寫保存。葉泓緯舉例,三峽老街裡保存下來的在地老店家,數量可能一隻手就算完了。其中歷史悠久的「張益泰商號」,是一間創始於日據時代的「吳服店」,是三鶯地區僅存唯一的百年布莊。但在去年仍不敵時代洪流,轉型失利的情況下,宣告吹熄燈號,令葉泓緯感到非常可惜。


圖:《三川百年—三峽人生命寫下的故事》與《Shock三峽客》書影。

傳承不易的大學生社團

與一般在地刊物的發行單位不同的是,一般經營在地的單位,必須要和在地人群建立長久而穩定的關係,然而像「Shock三峽客」這樣兩到三年便人員輪替一次,流動率甚高的大學生社團,該如何經營這樣的在地關係呢?

社長高甫承也承認,這是社團目前面臨的問題。由於社區的人脈沒辦法從前屆開始傳承,所以現在主要的工作也在積極參與社區,以重新建立人脈。團隊目前也剩不到十個人,因人手不足,刊物也考慮轉型成電子月刊

雖然社團目前面臨了招生的困境,但兩人看起來完全沒有灰心的樣子。我和他們討論為什麼現在北大學弟妹缺乏參與地方媒體社團的意願,兩人也侃侃而談,包括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識不足、其他社團的工作內容與地方參與的部分有些重疊的地方,以及3C時代大學生安排課餘時間的方式改變等等。

在討論的過程裡,我突然感受到,「三峽客」名之為客,是因為這些大學生,都是外地來的異鄉人,他們會畢業,會離開這裡。但他們卻以人生最璀璨美好的年代,駐足在三鶯地方,如同《三川百年》的文案「我們用生命書寫川流的三百年三峽」,三峽客們以他們的青春熱忱,在這三川匯流之地留下身影,實際上,他們已真真切切地成為在地的一份子了。

大學生之於三鶯在地,也許只是一群過客,是來來去去的店家消費者,是人家上完課就回家的孩子。但也可以是一群憑藉著對自己生活環境的一股好奇,對於社會創新工作的熱情,以地方媒體之姿,參與在地大小事的新興力量。這,就是我眼中的《Shock三峽客》地方媒體。


圖:左為大三的葉泓緯,右為目前的大二社長高甫承,攝於「Shock三峽客」社團社辦。

 

[1] 該名民眾將傷口與遭遇上傳至facebook,指責北大愛動物社管理不當,校方因而懲處愛動物社當日管理狗狗的學生,而引起北大特區居民與學生在網路上的筆戰風波。新聞亦有相關報導

[2] 三峽殯葬園區事件發生在2011~2012年間,新北市府規劃在三峽與土城的交界處擴建殯葬特區,遭到居民抗議,擔心火化爐會帶來空氣污染,並質疑決策過程並無取得地方共識。經歷時一年多的抗議,新北市府取消該地興建火化爐的計畫,但仍增設禮廳以供轄區內治喪服務。詳見《Shock三峽客》的報

[3] 三峽老街石板拆除事件發生於2016年4月,由於地方里長反應老街地面鑄鐵地板遇雨易打滑,造成交通安全顧慮,地方組成「三峽文資守護聯盟」反對拆除具有歷史意義的鑄鐵與石板路,最後仍遭區公所拆除。相關報導見環境資源中心三峽百年老街文資驚險 招牌石板路、鑄鐵蓋拆除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