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文化發展

東海×古空間行動計畫:空間營造作為地方創生的行動構想

Vol.130 作者 / 陳凱琳(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學生)

與這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規劃這處空間,更是一段特殊的經歷,我們攜手合作,彼此分享想法、激發創意,為這個空間注入更多的可能性和創意。這段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地方創生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改造,更是人與人不同記憶與心血的交織,這樣的互動也為這個計畫增添了溫度。

從膳如琉:嘗試為社區婦女賦權的膳食創新培力行動

Vol.127 作者 / 謝佩穎(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專任助理)

某次拜訪居民時,不經意聽到他們想學做麵包,除了麵包易於保存的特性,獵人們要上山打獵時也好攜帶,最重要的是能提供額外的經濟收入。我們因此開始思考,社區婦女若學會製作麵包,就能靠此技能增加收入,同時找到可以發揮專長、屬於自己閃閃發亮的舞台。

「Tjinalja'avusan舊來義部落尋根活動」紀實(下)

Vol.117 作者 / 鄭百騰(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這次「Tjinalja'avusan舊來義部落尋根活動」參與者的年齡區間大約5歲到70、80歲。然而,活動記憶卻可能會存於未在舊社生活者的心中,一路陪伴他到70、80歲;在舊社生活過的耆老則能經由活動,穿越時光,回憶幼時在此生活的種種。當耆老與幼時記憶再次相遇,以及孩童與舊社互動的深刻體驗,將會伴隨他們回到日後的社會生活,成為未來部落文化發展的根基。

從非日常、異日常,再回歸日常的地方觀光設計:古庄悠泰設計師的高雄體驗

Vol.115 作者 / 余炘倫(「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所謂「地方創生」,其實是經過設計的「新日常生活」實踐,而每一個地方創生案例的背後,也都有一段人與地方之間感人的生命故事。古庄悠泰設計師在工作坊最後的總結時就說,他很能同理三人,特別是蘇郁瑄經理,在地方上所感受到的孤獨與無助感。作為返鄉定居或移居的外來者,嘗試著打破地方既有時空節奏的過程中,必然要面對居民的質疑與不信任,而此間產生的孤獨與無助,是外人所無法體會的。然而,當這些人成功地將地方的風土資源整合進日常生活的實踐,並進一步打造地域品牌特色時,往往就會帶出許多感人的故事。

勇闖課程進入場域的十八銅人陣(上)

Vol.110 作者 / 賴富庭(前東華大學東臺灣中心專任助理)

學生及課程進入場域,並不像報名參加進香團,只要將水壺、乖乖、七七乳加塞進背包,上車睡覺下車尿尿那麼簡單,如何兼顧學校/課程/計畫目標、場域議題脈動與需求、學生實際學習內容及成果等三個面向,端賴熟悉場域的中介人員詳細規劃、溝通協調,設計出一套既符合在地需求或議題脈動、又結合課程教學內容與學習目的及效果的完善計畫,以免一個進場各自表述,最後三方皆輸

不只是過客:從《再社區》展認識駁二駐村計畫的藝術家們

Vol.89 作者 / 宋世祥 (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中山大學HISP計畫副執行長)

中山大學HISP計畫舊港區團隊《再社區》展覽於四月中正式開幕,整體展區縱貫整個高雄市鹽埕區。《再社區》展不只是今年年初團隊活動「社區策展」工作坊的延續,更展出了舊港區團隊過往兩年於鹽埕區推動在地公民參與的紀錄,當中還包含了對於「駁二藝術特區駐村計畫藝術家」角色的重新思考。

公民審議規劃原則與方法: Let's Talk審議培訓課程的觀察與反思(下)

Vol.78 作者 / 宋威穎(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在駐點的實踐過程中,「公民審議」的概念與工具常用在與居民溝通想法、彙集眾人意見的場合。然而在缺乏經驗的狀況下辦理審議活動,往往會因規劃不夠完善而不小心卡關。必須讓參與者對議題先有充分的理解、在討論過程中必須聚焦而不發散,最後才能得到有建設性的意見,也才能達到公民參與和社會培力的效果。

「山與海的對話:東海 × 中山人社計畫交流分享」活動紀要

Vol.71 作者 / 李晏佐(東海大學社會實踐與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一個叫東海,卻在大肚山上;一個叫中山,卻住在西子灣海邊。山與海的對望,不約而同走向了藝術的社會實踐,走進了山與海的對話。我們希望透過這次的對話交流,共同探問藝術展演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的各種可能。

舞動翅膀,跟著巴宰活力飛翔

Vol.68 作者 / 李瑞源(Paparil Tavali,暨南國際大學水沙連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2017年暨大人社團隊在愛蘭教會辦的「船山講古」活動,不僅蒐集到了許多巴宰族的傳說故事,也以此為契機,成為開展民族教育的動力來源。或許,當一個文化已經準備好了的時候,只需時機一到,掌握風起一刻,便能鼓動翅膀,讓眾人仰望美麗身影翩翩飛舞。巴宰文化如是,埔里平埔文化亦如是。

和地方一起用生活說故事、傳記憶:瑞士巴倫伯格民俗村

Vol.58 作者 / 方常均

20世紀上半葉,歐洲吹起一陣露天博物館風潮,也催生了保存瑞士傳統農牧文化的巴倫伯格民俗村。走過四十個年頭,巴倫伯格民俗村和鄰近的居民一起用實際的生活經驗訴說傳統農家日常作息、傳承鄉土技藝,同時結合天然美景與老屋建物,齊力開創觀光資源,共同活化在地經濟,打造出瑞士旅遊的文化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