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Z世代的社區想像與戲劇實踐:高雄鹽埕《繁華攏是夢》的行動軌跡(上)

Vol.100 作者 / 徐國明(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奠基在中山大學HISP計畫過往推動社區劇場的經驗上,本文將從舊港團隊以高雄鹽埕為實作場域的戲劇作品《繁華攏是夢》出發,簡要記述這齣社區劇場歷經策劃、籌備、演出及檢討的行動軌跡,並且從中觀察一群由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在學學生組成的築粹劇場,是如何引領社區居民參與戲劇製作和街頭展演,嘗試凸顯Z世代對於社區行動的創意發想和實踐困境,最終希望能夠回應開頭提出的「為什麼還是社區劇場」問題。

異托邦意義下的舊城生活美學: 中區大作戰三部曲(上)

Vol.99 作者 / 李晏佐(臺東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助理教授、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對我們來說,美學的意義不在於提供最終標準答案,而在於引發我們思考、激發看待世界更為豐富的聯想力與創造力,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才會與時俱進。這就好比,舊城區的「舊」不等於衰敗,因為只要年歲增長卻能保持健康,「老舊」在沉澱醞釀後的韻味,反而更凌駕於尚待成長的「稚新」之上。而衰敗與健康之別,絕不單純在於硬體設施的更新,而可能更是在於人際關係的重新連結。

教材帶你走出教室:舊城生活變成在地文化讀本的旅程

Vol.99 作者 / 林韋錠(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舊城」指的並非是老舊、破舊,而是這個城市經過歲月的淘洗後,所烙印下的紋路;「生活美學」也並非是指特定的美感標準,而是理解人們面對巨大的變動與更迭時依然認真用心在經營生活,所帶給我們的感動和啟發。《翻閱城事:你不知道的中城小歷史》這本書的初衷很小,僅是希望讀者透過這本書更認識生活的本質;但這本書的企圖卻也很大,我們期望能夠提供不同的觀點來認識、理解舊城市,從而賦予庶民生活於歷史中的新意義。

繪本帶你走回生活:傳統市場轉化為圖文書的編輯現場

Vol.99 作者 / 張郁婕(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讓市場走進繪本,又從繪本走進市場。這裡有自己有機長出來的自家規矩,讓看慣整齊的超市視覺美學的人,從最初充滿困惑與迷亂,漸漸地如故事裡的主角們,被市場裡買一送多的人情與各種情報給折服。就如《乘著繪本逛菜市仔》這套書最初所構想的,市場是個大教室,也是個生活的場域。三個日常小故事,帶出這裡平凡中的驚喜,市場內還有更多隱藏的況味,等著我們讀完繪本後去一探究竟。

【前草創創行動報告之一】滾動與協商:疫情中「踅過高雄之心」的行動策略

Vol.98 作者 / 金儒農(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影片上線後,最有趣的大概是來自地方的反饋,我們發現整部影片形成了一個想像彼此的媒介,透過連結不同產業與不同團體,整個前草地區創造了整體感,從而能產生在地的認同。例如我們合作的一個店家小老闆正在看影片時,他妹妹經過就驚訝地發現正在接受採訪的是她的國中同學;或者是社區媽媽興奮地發現,原來就在附近就有可以帶小孩去玩的觀光工廠。原本只是模糊的印象,卻因為影片而加深了彼此的關係,這就是我們最期待能夠發生的事情。

【前草創創行動報告之二】舊記憶召喚新願景:《前草少年家 輪.渡》拍攝紀錄

Vol.98 作者 / 陳佳君(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專任助理)

場地的確認、演員排戲時間的敲定、記錄導演排戲的內容等主要皆是由擔任執行製作的我負責,這是我第一次和劇團進行合作,很多時候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也才體認到劇場和拍片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演職人員排練的時間,就像牛郎與織女般難以相會,週間學生演員需要上課,幕後製作人員假日又有接其他的案子,電話訊息頻繁地來回聯繫,焚膏繼晷的將彼此的行程喬到盡善盡美,搞得頭昏眼花也耗竭了許多精力。

直擊三級警戒下的舊左營社區(下):探索地方商家創新轉型的永續心法

Vol.98 作者 / 葉維俐(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面對舊左營區商家們「數位化」的諸多轉型障礙,我認為應協助商家們檢視並盤點自身需要藉由「數位化」解決的問題,讓其真正找到轉型的需求。若貿然導入「數位轉型」反而會造成許多商家在轉型過程中必須額外增加人力與經費支出,這對他們來說都會是「有負擔」的轉型。因此,若以較為輕量且無痛導入的方式,從軟性的「新知分享、觀念建構」作為出發點,對於舊左營區傳統商家們來說較能夠接受。

疫情三級警戒期間的臺中街頭觀察和街友關懷行動(下)

Vol.98 作者 / 蕭惠中(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2021年疫情三級警戒期間,原本就是弱勢族群的街友處境也變的愈加艱難,不僅因為人流與活動銳減使得收入更少,遭受的不友善對待也比往常更多;為了避免群聚,民間組織與公部門必須以更有彈性的方式發放物資。東海人社伙伴也嘗試串聯公私部門合作,討論規劃街友防疫生活空間的可能性。期待未來這些支援的能量能夠整合,在急難狀況發生時進行更為有效的社會動員。

社會實踐的自我反思——從垃圾減量談起

Vol.97 作者 / 林瑋璇(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你一天製造多少垃圾?又自認生活過得有多環保呢?臺東大學伙伴從構思能夠與部落合作的「環保」方案卻遇到問題開始,進而回頭審視自身的生活經驗,也反思個人構想這些方案的出發點。嘗試設身處地去理解與感受身份互異者的不同處境,並體認到從事「社會實踐」時需理解地方脈絡與背景,以及相互尊重與對等合作的重要性。

社會實踐的探索道路:「C級巷弄長照站」的試煉

Vol.97 作者 / 葉維俐(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徐葆權(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專任助理)

透過本團隊於C據點的社會實踐嘗試,讓我們知道大學和社區的合作,除了從大學裡尋找相關資源進入社區,也可以「透過媒合社區裡面有能力的人」進行資源串聯。這四個月裡,我們戰戰兢兢地迎向C據點的試煉,在向外連結與實作行動中逐漸排除了一開始的「門外漢」焦慮感,深刻體會到只要切合社區需求、謹慎以對且不放棄嘗試,就是持續走在「社會實踐」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