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扎根田埔里巷的跨世代食農教育(上)

Vol.106 作者 / 鄭珮宸(前「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專任助理)

看似完美地將資源組織起來、但最困難之處才正要開始。生態老師熟知候鳥與植株的知識,但是對當地的文化風景所知甚少;老農雖熟稔地方,卻因為過於熟悉而無法清楚說明脈絡。為了讓雙方得以合作,坤全不僅需要事前場勘,更需要生態老師刻意「cue」老農說話,適時透過發問讓老農說出更多更具體的地方故事。將麥克風遞給耆老,也慢慢讓這群老農以一種新的觀點檢視自己過往習以為常的生活,重新發現日常世界中的珍寶。

媽媽真實的樣貌你看見了嗎?——從手作導覽到媽咪療癒工作坊(下)

Vol.105 作者 / 廖瑞君(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媽咪療癒工作坊」系列活動中希望討論的主題共有三個。首先是考量中區空屋率極高,東海大學蘇睿弼老師便建議,或許可以規劃一個親子共同工作空間來服務家長與小孩們,一方面解決父母育兒與工作的需求,再者解決臺中中區空屋閒置的問題,同時也能為臺中中區注入親子活水。其次是關注新手媽媽在產後身心靈照顧到回歸職場的調整,結合專業的心理治療與團體活動,來倡議新手媽媽不只有產後的傷口要護理,而是需要身心靈的完整支持。第三則是檢視中區的公共設施是否對親子友善,並且重視使用者需求,讓民眾的意見可以被重視。

記社群移工劇場:海的彼方與遠方(下)

Vol.105 作者 / 卓欣儀(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在戲劇舞蹈工作坊經歷這些過程猶如人生,她們在背景音樂裡嘗試抓住每一個拍點,像嘗試抓住能夠改變命運的機會而離鄉背井來臺工作,期待這個戲劇舞蹈的練習讓她們能更好地掌握自己肢體展現的方式,更希望她們也透過身體的學習更了解自己,說出屬於自身生命的敘事,跳出展現自信的人生之舞。

媽媽真實的樣貌你看見了嗎?——從手作導覽到媽咪療癒工作坊(上)

Vol.104 作者 / 廖瑞君(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你心目中的「媽媽」是什麼形象呢?過往總是歌頌母親「犧牲奉獻」的形象,無形中成為許多女性的桎梏。東海人社團隊在深耕臺中中區時,意外發現場域中具備許多女性特質的議題,於是便以女性議題為軸線,串聯起各組既有的關切主題,並藉由導覽、工作坊、沙龍等活動,打造讓女性參與者能夠自在訴說、傾聽彼此的療癒環境。

記社群移工劇場:海的彼方與遠方(上)

Vol.104 作者 / 卓欣儀(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海的彼方,是生活著的此處,也是日夜思念的遠方家鄉。」東海人社團隊自與臺中中區關注移工議題的社群合作的移工戲劇工作坊,帶領移工將自身故事經歷轉化創作成戲劇舞蹈作品,不僅呈現其生命故事與文化,同時顯現民眾劇場強調自我覺察及發聲對話的特性。在公共場域進行演出,則是嘗試拓展大眾對於移工的想像、創造彼此的對話空間,從中理解她們的處境並關注移工議題,讓更多人看見異質群體的多重面貌。

埔里好市多,大家相揪踅:埔里第三市場展覽記事簿

Vol.104 作者 / 蘇瑾珮(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

在「地方知識建構的方法」課程中,暨大許蕙玟老師帶領學生學習資料庫運用技能,並透過實際訪談與調查,探索第三市場的在地知識。為了有效運用採集而來的多元資料,課程設計了以展覽作為成果展現和議題溝通的方式。展覽名稱取為「埔里好市多,大家相揪踅」,內容正是以第一市場至第三市場的歷史脈絡為主,結合了第三市場地圖、食農教育、環保概念、未來展望等主題,運用市場內部的閒置攤位,展出第三市場甚少人知的故事與價值。

看見臺中舊城區的手作天堂

Vol.103 作者 / 廖瑞君(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臺中舊城區有許多與縫紉與手作相關的店家,如布莊、服飾材料、飾品五金、各式線材、綜合型手工藝材料、乾燥花、麻繩包裝材料等等,消費者只需以步行的方式,就能在中區買齊所需要的手作材料,堪稱是手作愛好者的天堂。東海人社團隊不僅規劃採訪,將這些店家與手作職人的故事記錄下來,也藉由舉辦相關活動,慢慢串聯手作店家,在協作過程中培養店家之間的默契,也透過資源整合強化彼此間的連結與團結,期待能共創手作產業的復興。

市場行動紀錄簿:埔里第三市場友善環境行動(下)

Vol.103 作者 / 蘇瑾珮(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

傳統市場與超市、量販店各有特色,然而現今社會消費習慣的改變,直接影響傳統市場的客流量,看著日益衰退的人潮,是許多攤商擔心的問題點。第三市場於埔里在地扎根多年,店家與附近居民的經濟與生活皆於此緊密連結,在參與友善環境市場行動的過程中,學員們不僅見識到傳統市場中豐富多樣的商品,也體驗了濃厚純樸的人情。因而希望在改善環境之餘,也能讓更多人有機會走進市場,共同品味常民風景、了解市場的發展脈絡,珍視這裡獨特的人情風貌。

市場行動紀錄簿:埔里第三市場友善環境行動(上)

Vol.102 作者 / 蘇瑾珮(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

在許多人理解環保價值的今日,即使大多數人認同愛護環境的重要性,仍然會忽略生活中造成污染的可能性,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市場要打造出「友善環境」的嶄新面貌,不僅政府應推動公共決策,民眾也應喚醒對環境的關懷與愛護,自發落實環保理念。但改變所帶來的未知變數,讓習於傳統市場本來樣貌的民眾卻步,究竟該如何改變市場現狀,讓「友善環境」的精神融入當地的生活日常呢?

別秤斤論兩買柳丁,咱賣的是一棵樹:果樹認養方案的幕後真情告白(下)

Vol.102 作者 / 陳姵君(前成功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處在從慣行農法轉型有機農法之間的農人,只能自我懷疑又自我打氣地緩慢前進。許多人說柳丁做減藥栽種是「笨蛋」,農友私下反駁:「我才不是笨蛋勒!我是憨人。」「憨人」是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卻堅定地往別人認為行不通的方向(友善耕作)走。我跟文福哥說:「對於未來,我不知道也無法跟你保證,唯一清楚的是我確信我們這條路是對的。」我跟阿銘哥說:「沒有憨人,怎麼凸顯這件事的價值?」我也跟自己說:「相信自己,相信小小的漣漪會擴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