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好美青銀行動紀要:攝影、園藝與飲食串聯的跨齡生命對話及反思

Vol.136 作者 / 楊昕瑜 (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

在社區蹲點與實踐的兩年半以來,「令社區有感的事」是什麼?要如何「與社區一起做事」?嘉大楊昕瑜老師不斷思考這兩個問題,希望團隊能與社區建立更深入且更具個別性的生命對話與連結。2024年,嘉大團隊帶領三十多位志工與大學生參與「訪談與攝影、盆栽種植及漁民餐桌」等三場社區行動,此篇文章即是楊昕瑜老師對行動的觀察與記錄。

陪伴、成長與愛:一場在好美里的跨世代相遇

Vol.136 作者 / 李珮瑄(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大學部三年級學生)

本篇文章為大學生的第一線觀察,參與嘉義大學「福桂至家」活動後,大學三年級的學生珮瑄真誠地分享個人體悟。剛進入社區並接觸地方長輩時,難免會有不安與不知所措的時候,也會遇到語言不通的問題,但在與長者交流時,珮瑄除了更了解好美里的日常外,更有感於人與人之間能建立的溫暖連結。

守護偏鄉漁村社區——布袋幸福感的在地老化(上)

Vol.136 作者 / 朱珊玟(嘉義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嘉義縣布袋鎮的好美與新塭,是臺灣人口嚴重老化的最前線,老年人口比例高達13%,影響在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嘉義大學自2022年開始蹲點,藉由與長輩的交流發掘在地人需求。大學可以提供醫療健康支援和長期關心照顧,甚至能提供教育資源和技術培訓等,這些都是支持社區長者及其照顧者的重要資源,將原本社區內的「銀銀共作」,導入更多元的「銀青共作」,消除社區內的孤獨感,帶領走向幸福感的在地老化。

漁民餐桌與長輩生命故事:一場溫暖的銀幼共學樂章(上)

Vol.136 作者 / 蔡元隆(嘉義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嘉義大學團隊最初以「食育」為核心,帶領孩童透過觸摸漁產,理解食物來源,並培養珍惜食物的觀念。然而,在推動過程中,他們發現社區長輩不僅是觀察者,更是寶貴的知識傳承者。於是,「漁民餐桌」應運而生。此篇文章作者元隆,在以溫柔的角度側記活動時,也帶入社會實踐者的思考,並引領我們一起欣賞嘉義風光與物產的美好。

讓族人回家看展!側記「七十歷來-回義」影像特展

Vol.135 作者 / 黃雅鴻(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專案助理教授)

Tjalja'avus(來義舊社)坐落在林邊溪上游的一處山頭上,曾有令人驚嘆的景觀,如今卻只剩殘破的石板遺跡,雜草、樹根覆蓋石板步道。Tjalja'avus舊社的族人去了哪裡?他們為何要離開這片充滿生命氣息的土地? 「七十歷來-回義」影像特展以Tjalja'avus舊社為主體,嘗試以族人的視角,再現Tjalja'avus的人文地景,以及兼具巨觀與微觀的部落發展史。

Tjalja'avus傳統地名地標的社會實踐:傳統、展示與教育的連結

Vol.135 作者 / Tjuku Ruljigaljig 李馨慈(屏東大學文化發展原住民專班副教授)

在屏東的排灣族Tjalja'avus來義部落,我們發現地名的重複確認與敘述,不僅僅是地理標記的過程,更是一種深層的情感表達與文化傳承。一些原本害羞的長者在討論中逐漸放下拘謹,開始熱烈分享自己的記憶,隨著更多人加入討論,地名調查不再只是研究的對象,而成為族人連結土地與彼此的文化橋樑。

Tjinalja'avusan 加拉阿夫斯系之找尋cacingasan 的家

Vol.135 作者 / 劉雪鳳(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兼任助理)撰寫、鄭百騰(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潤飾

回到tjinalja'avusan來義部落工作的雪鳳,曾被部落耆老叮嚀,不要忘記自己是ridiv家的人、她的屋頂石板是ridiv家的。然而,ridiv究竟位處何方?為何舊來義aqinaljanan只找到家族另一個家名calja tjainavlj?一直是雪鳳心中的疑惑。經過多年的相處,部落長輩們逐步打開心房,與團隊協力繪製家屋圖,並舉辦尋根活動,讓新一代族人也能循路找回自己的家。

2024來義遷村70週年「七十歷來-回義」影像特展之老照片策展

Vol.135 作者 / 鄭百騰(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來義部落文化健康站

在「2024來義遷村70週年『七十歷來-回義』影像特展」中,我們能觀察到,影像給予遷下來居住的「70年」一個可以被看見的形式,同時也賦予了這期間所經歷到各種「生活改變」一個可以被看見的歷史樣貌,藉以紀念歲月與凝聚部落意識。

地方書寫文學夢——桃米成書(下)

Vol.134 作者 / 陳正芳(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雖說桃米書是大學與社區的共融作業,本有師生走出校園的用意,一旦從市場的角度回看,桃米書的在地書寫已非校園練習曲。誠如作者五月所感:「一趟趟的採訪、搜集資料、實地考察,挖掘到的不只是故事題材,在虛實之間的整合要怎麼取捨,要如何旁觀主角們的重量才是剛好,這在過往寫作經驗是前所未見的。」

星空、土地與文化:合歡山暗空公園的空間生產(下)

Vol.134 作者 / 陳嘉霖(前暨南國際大學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就合歡山暗空公園的實踐經驗而言,筆者體認到地方創生的挑戰,不應該僅將眼光侷限在如何吸引菁英人才、創新點子或資金投入,更在於如何從根本上重構地方的權力結構與資源分配規則,每個人、每個具潛力的想法都有機會在家鄉發芽成長。這樣的變革不僅能夠強化地方文化的再生產,更能打破原有的結構性不平等,讓一般人能在故鄉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