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雨都漫步實境遊戲:「一隻貓與他的惠隆」

Vol.137 作者 / 陳羽萱(海洋大學海洋觀光管理學士學位學程三年級)

在基隆這座歷史與文化交織的城市裡,青年團隊「雨都漫步」透過創新的方式,帶領遊客與在地居民重新認識這片土地。他們不僅提供傳統的步行導覽,還將城市故事轉化為生動的實境遊戲,讓參與者在遊戲中發掘基隆的文化紋理。

漁民餐桌與長輩生命故事:一場溫暖的銀幼共學樂章(下)

Vol.137 作者 / 蔡元隆(嘉義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食物不只是營養的載體,更是一座橋樑,串聯世代記憶與情感。在這次的「漁民餐桌與長輩生命故事」活動中,長輩與孩子共同揉捏飯糰、熬煮魚羹,爐灶旁的故事與笑聲交織成一場動人的世代對話,讓食育超越知識傳遞,成為文化傳承的力量。

守護偏鄉漁村社區——打造布袋幸福感的在地老化(下)

Vol.137 作者 / 朱珊玟(嘉義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嘉大的加入,為好美里社區轉型提供了新的動力和資源,特別是在年輕人參與社區活動方面。透過學術活動和社區服務,嘉大學生與長者之間的互動增加了,這不僅有助於打破傳統的性別和代際障礙,也為社區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血和創新思維,推進青銀共作。

好美青銀行動紀要:攝影、園藝與飲食串聯的跨齡生命對話及反思

Vol.136 作者 / 楊昕瑜 (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

在社區蹲點與實踐的兩年半以來,「令社區有感的事」是什麼?要如何「與社區一起做事」?嘉大楊昕瑜老師不斷思考這兩個問題,希望團隊能與社區建立更深入且更具個別性的生命對話與連結。2024年,嘉大團隊帶領三十多位志工與大學生參與「訪談與攝影、盆栽種植及漁民餐桌」等三場社區行動,此篇文章即是楊昕瑜老師對行動的觀察與記錄。

陪伴、成長與愛:一場在好美里的跨世代相遇

Vol.136 作者 / 李珮瑄(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大學部三年級學生)

本篇文章為大學生的第一線觀察,參與嘉義大學「福桂至家」活動後,大學三年級的學生珮瑄真誠地分享個人體悟。剛進入社區並接觸地方長輩時,難免會有不安與不知所措的時候,也會遇到語言不通的問題,但在與長者交流時,珮瑄除了更了解好美里的日常外,更有感於人與人之間能建立的溫暖連結。

守護偏鄉漁村社區——布袋幸福感的在地老化(上)

Vol.136 作者 / 朱珊玟(嘉義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嘉義縣布袋鎮的好美與新塭,是臺灣人口嚴重老化的最前線,老年人口比例高達13%,影響在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嘉義大學自2022年開始蹲點,藉由與長輩的交流發掘在地人需求。大學可以提供醫療健康支援和長期關心照顧,甚至能提供教育資源和技術培訓等,這些都是支持社區長者及其照顧者的重要資源,將原本社區內的「銀銀共作」,導入更多元的「銀青共作」,消除社區內的孤獨感,帶領走向幸福感的在地老化。

漁民餐桌與長輩生命故事:一場溫暖的銀幼共學樂章(上)

Vol.136 作者 / 蔡元隆(嘉義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嘉義大學團隊最初以「食育」為核心,帶領孩童透過觸摸漁產,理解食物來源,並培養珍惜食物的觀念。然而,在推動過程中,他們發現社區長輩不僅是觀察者,更是寶貴的知識傳承者。於是,「漁民餐桌」應運而生。此篇文章作者元隆,在以溫柔的角度側記活動時,也帶入社會實踐者的思考,並引領我們一起欣賞嘉義風光與物產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