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繪本帶你走回生活:傳統市場轉化為圖文書的編輯現場

Vol.99 作者 / 張郁婕(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讓市場走進繪本,又從繪本走進市場。這裡有自己有機長出來的自家規矩,讓看慣整齊的超市視覺美學的人,從最初充滿困惑與迷亂,漸漸地如故事裡的主角們,被市場裡買一送多的人情與各種情報給折服。就如《乘著繪本逛菜市仔》這套書最初所構想的,市場是個大教室,也是個生活的場域。三個日常小故事,帶出這裡平凡中的驚喜,市場內還有更多隱藏的況味,等著我們讀完繪本後去一探究竟。

【前草創創行動報告之一】滾動與協商:疫情中「踅過高雄之心」的行動策略

Vol.98 作者 / 金儒農(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影片上線後,最有趣的大概是來自地方的反饋,我們發現整部影片形成了一個想像彼此的媒介,透過連結不同產業與不同團體,整個前草地區創造了整體感,從而能產生在地的認同。例如我們合作的一個店家小老闆正在看影片時,他妹妹經過就驚訝地發現正在接受採訪的是她的國中同學;或者是社區媽媽興奮地發現,原來就在附近就有可以帶小孩去玩的觀光工廠。原本只是模糊的印象,卻因為影片而加深了彼此的關係,這就是我們最期待能夠發生的事情。

【前草創創行動報告之二】舊記憶召喚新願景:《前草少年家 輪.渡》拍攝紀錄

Vol.98 作者 / 陳佳君(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專任助理)

場地的確認、演員排戲時間的敲定、記錄導演排戲的內容等主要皆是由擔任執行製作的我負責,這是我第一次和劇團進行合作,很多時候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也才體認到劇場和拍片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演職人員排練的時間,就像牛郎與織女般難以相會,週間學生演員需要上課,幕後製作人員假日又有接其他的案子,電話訊息頻繁地來回聯繫,焚膏繼晷的將彼此的行程喬到盡善盡美,搞得頭昏眼花也耗竭了許多精力。

直擊三級警戒下的舊左營社區(下):探索地方商家創新轉型的永續心法

Vol.98 作者 / 葉維俐(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面對舊左營區商家們「數位化」的諸多轉型障礙,我認為應協助商家們檢視並盤點自身需要藉由「數位化」解決的問題,讓其真正找到轉型的需求。若貿然導入「數位轉型」反而會造成許多商家在轉型過程中必須額外增加人力與經費支出,這對他們來說都會是「有負擔」的轉型。因此,若以較為輕量且無痛導入的方式,從軟性的「新知分享、觀念建構」作為出發點,對於舊左營區傳統商家們來說較能夠接受。

疫情三級警戒期間的臺中街頭觀察和街友關懷行動(下)

Vol.98 作者 / 蕭惠中(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2021年疫情三級警戒期間,原本就是弱勢族群的街友處境也變的愈加艱難,不僅因為人流與活動銳減使得收入更少,遭受的不友善對待也比往常更多;為了避免群聚,民間組織與公部門必須以更有彈性的方式發放物資。東海人社伙伴也嘗試串聯公私部門合作,討論規劃街友防疫生活空間的可能性。期待未來這些支援的能量能夠整合,在急難狀況發生時進行更為有效的社會動員。

社會實踐的自我反思——從垃圾減量談起

Vol.97 作者 / 林瑋璇(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你一天製造多少垃圾?又自認生活過得有多環保呢?臺東大學伙伴從構思能夠與部落合作的「環保」方案卻遇到問題開始,進而回頭審視自身的生活經驗,也反思個人構想這些方案的出發點。嘗試設身處地去理解與感受身份互異者的不同處境,並體認到從事「社會實踐」時需理解地方脈絡與背景,以及相互尊重與對等合作的重要性。

社會實踐的探索道路:「C級巷弄長照站」的試煉

Vol.97 作者 / 葉維俐(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徐葆權(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專任助理)

透過本團隊於C據點的社會實踐嘗試,讓我們知道大學和社區的合作,除了從大學裡尋找相關資源進入社區,也可以「透過媒合社區裡面有能力的人」進行資源串聯。這四個月裡,我們戰戰兢兢地迎向C據點的試煉,在向外連結與實作行動中逐漸排除了一開始的「門外漢」焦慮感,深刻體會到只要切合社區需求、謹慎以對且不放棄嘗試,就是持續走在「社會實踐」的道路上。

疫情三級警戒期間的臺中街頭觀察和街友關懷行動(上)

Vol.97 作者 / 蕭惠中(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在疫情三級警戒期間,東海人社團隊持續關注臺中街友在街頭的生存狀態。由於人流與活動銳減,此時街友的收入更少,遭受的不友善對待也比往常更多;而為了避免群聚,民間組織與公部門必須以更有彈性的方式發放餐食與防疫物資。東海人社伙伴也嘗試串聯公私部門合作,期待未來這些支援的能量能夠整合,在急難狀況發生時進行更為有效的社會動員。

一份傳承百年的《犁頭山水話》

Vol.96 作者 / 楊真宜(清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從採集地方文史資料的田野調查團,到編輯發行在地紙本刊物《犁頭山水話》,內容主題包羅走訪山水、特色店家、技藝采風、客語薪傳後生挑擔、活動剪影、在地議題及人物話語,不變的初心是將地方的故事透過文字保存下來,期待這些故事能夠一代一代地不斷被記錄與傳頌,也藉此呈現城鄉共好、共融、共存的理念。

轉動吧!百年水礱間

Vol.95 作者 / 楊真宜(清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興建於1928年的東海水礱間,歷經屋主四代百餘年的經營,也見證東海地區客家農村產業的興盛與轉移。隨著時代變遷,碾米廠的動力逐漸被電力取代,加上高鐵興建與新市鎮的發展導致農田消失,東海水礱間遂於2007年申報停業。塵封20年後,清大人社「芎北城鄉生活圈」團隊與學生和在地居民一同努力,不僅號召志工參與水礱間清掃活動,也策劃農村文物展、田間走讀等系列活動,希望能打造吸引民眾進入農村認識米食文化及在地人文與價值的入口,創造農村與城市共好的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