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直擊三級警戒下的舊左營社區(下):探索地方商家創新轉型的永續心法

Vol.98 作者 / 葉維俐(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面對舊左營區商家們「數位化」的諸多轉型障礙,我認為應協助商家們檢視並盤點自身需要藉由「數位化」解決的問題,讓其真正找到轉型的需求。若貿然導入「數位轉型」反而會造成許多商家在轉型過程中必須額外增加人力與經費支出,這對他們來說都會是「有負擔」的轉型。因此,若以較為輕量且無痛導入的方式,從軟性的「新知分享、觀念建構」作為出發點,對於舊左營區傳統商家們來說較能夠接受。

疫情三級警戒期間的臺中街頭觀察和街友關懷行動(下)

Vol.98 作者 / 蕭惠中(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2021年疫情三級警戒期間,原本就是弱勢族群的街友處境也變的愈加艱難,不僅因為人流與活動銳減使得收入更少,遭受的不友善對待也比往常更多;為了避免群聚,民間組織與公部門必須以更有彈性的方式發放物資。東海人社伙伴也嘗試串聯公私部門合作,討論規劃街友防疫生活空間的可能性。期待未來這些支援的能量能夠整合,在急難狀況發生時進行更為有效的社會動員。

社會實踐的自我反思——從垃圾減量談起

Vol.97 作者 / 林瑋璇(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你一天製造多少垃圾?又自認生活過得有多環保呢?臺東大學伙伴從構思能夠與部落合作的「環保」方案卻遇到問題開始,進而回頭審視自身的生活經驗,也反思個人構想這些方案的出發點。嘗試設身處地去理解與感受身份互異者的不同處境,並體認到從事「社會實踐」時需理解地方脈絡與背景,以及相互尊重與對等合作的重要性。

社會實踐的探索道路:「C級巷弄長照站」的試煉

Vol.97 作者 / 葉維俐(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徐葆權(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專任助理)

透過本團隊於C據點的社會實踐嘗試,讓我們知道大學和社區的合作,除了從大學裡尋找相關資源進入社區,也可以「透過媒合社區裡面有能力的人」進行資源串聯。這四個月裡,我們戰戰兢兢地迎向C據點的試煉,在向外連結與實作行動中逐漸排除了一開始的「門外漢」焦慮感,深刻體會到只要切合社區需求、謹慎以對且不放棄嘗試,就是持續走在「社會實踐」的道路上。

疫情三級警戒期間的臺中街頭觀察和街友關懷行動(上)

Vol.97 作者 / 蕭惠中(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在疫情三級警戒期間,東海人社團隊持續關注臺中街友在街頭的生存狀態。由於人流與活動銳減,此時街友的收入更少,遭受的不友善對待也比往常更多;而為了避免群聚,民間組織與公部門必須以更有彈性的方式發放餐食與防疫物資。東海人社伙伴也嘗試串聯公私部門合作,期待未來這些支援的能量能夠整合,在急難狀況發生時進行更為有效的社會動員。

一份傳承百年的《犁頭山水話》

Vol.96 作者 / 楊真宜(清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從採集地方文史資料的田野調查團,到編輯發行在地紙本刊物《犁頭山水話》,內容主題包羅走訪山水、特色店家、技藝采風、客語薪傳後生挑擔、活動剪影、在地議題及人物話語,不變的初心是將地方的故事透過文字保存下來,期待這些故事能夠一代一代地不斷被記錄與傳頌,也藉此呈現城鄉共好、共融、共存的理念。

轉動吧!百年水礱間

Vol.95 作者 / 楊真宜(清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興建於1928年的東海水礱間,歷經屋主四代百餘年的經營,也見證東海地區客家農村產業的興盛與轉移。隨著時代變遷,碾米廠的動力逐漸被電力取代,加上高鐵興建與新市鎮的發展導致農田消失,東海水礱間遂於2007年申報停業。塵封20年後,清大人社「芎北城鄉生活圈」團隊與學生和在地居民一同努力,不僅號召志工參與水礱間清掃活動,也策劃農村文物展、田間走讀等系列活動,希望能打造吸引民眾進入農村認識米食文化及在地人文與價值的入口,創造農村與城市共好的新價值。

說故事的人──以多元敘事力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方式(下)

Vol.95 作者 / 高禎臨(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東海大學人社團隊在中區進行故事採集,並嘗試以不同的創作形式表達、再現。歷經三年的蒐羅與淬鍊,在2021年秋天推出以中區女性生命歷史為靈感、結合「舊城/新生」隱喻的戲劇:《閣樓上的顯影少女》。演出地點為建於日治時期、擁有百餘年歷史的臺中市役所,一方面呼應了地方政府對於古蹟活化運用的期待,也符合城事劇場「在地演出在地故事」的期盼。

用旅行,重新發現地方:「踅(se̍h)過高雄之心」前草小旅行

Vol.95 作者 / 金儒農(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旅行的目光是一種陌生化的過程,藉由旅行將前草脫去日常,轉為一種「奇觀」,不僅對外是一種行銷與自我介紹,對內則是學習用不同的眼光注視自己,重新發現前草地區的潛力與可能性。屆時,在線上的影片中,我們將以腳踏車為代步工具,穿過前草地區,一方面體驗「現在」的巷弄肌理,但一方面則藉由影像的插入敘事來並行介紹關於這塊土地的過去,一路直到前鎮漁港,讓大家發現原來前鎮並不是困守高雄一隅的偏遠角落,反而是面向大海,有著更寬廣的世界的在地節點。

直擊三級警戒下的舊左營社區(上):疫情關懷行動

Vol.95 作者 / 葉維俐(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徐葆權(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專任助理)

身為大學團隊的一員,秉持著不漏接每一個聲音的心情,在三級警戒期間走訪舊左營。然而,當我們拜訪越多在地夥伴,看到了眾多現實情況,傾聽了許多心情故事,我們也反思「如何利用有限資源,協助在地夥伴?」。而當大學團隊關心的越多,我們也感受到在地夥伴的期待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