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市場行動紀錄簿:埔里第三市場友善環境行動(下)

Vol.103 作者 / 蘇瑾珮(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

傳統市場與超市、量販店各有特色,然而現今社會消費習慣的改變,直接影響傳統市場的客流量,看著日益衰退的人潮,是許多攤商擔心的問題點。第三市場於埔里在地扎根多年,店家與附近居民的經濟與生活皆於此緊密連結,在參與友善環境市場行動的過程中,學員們不僅見識到傳統市場中豐富多樣的商品,也體驗了濃厚純樸的人情。因而希望在改善環境之餘,也能讓更多人有機會走進市場,共同品味常民風景、了解市場的發展脈絡,珍視這裡獨特的人情風貌。

市場行動紀錄簿:埔里第三市場友善環境行動(上)

Vol.102 作者 / 蘇瑾珮(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

在許多人理解環保價值的今日,即使大多數人認同愛護環境的重要性,仍然會忽略生活中造成污染的可能性,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市場要打造出「友善環境」的嶄新面貌,不僅政府應推動公共決策,民眾也應喚醒對環境的關懷與愛護,自發落實環保理念。但改變所帶來的未知變數,讓習於傳統市場本來樣貌的民眾卻步,究竟該如何改變市場現狀,讓「友善環境」的精神融入當地的生活日常呢?

別秤斤論兩買柳丁,咱賣的是一棵樹:果樹認養方案的幕後真情告白(下)

Vol.102 作者 / 陳姵君(前成功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處在從慣行農法轉型有機農法之間的農人,只能自我懷疑又自我打氣地緩慢前進。許多人說柳丁做減藥栽種是「笨蛋」,農友私下反駁:「我才不是笨蛋勒!我是憨人。」「憨人」是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卻堅定地往別人認為行不通的方向(友善耕作)走。我跟文福哥說:「對於未來,我不知道也無法跟你保證,唯一清楚的是我確信我們這條路是對的。」我跟阿銘哥說:「沒有憨人,怎麼凸顯這件事的價值?」我也跟自己說:「相信自己,相信小小的漣漪會擴大的。」

別秤斤論兩買柳丁,咱賣的是一棵樹:果樹認養方案的幕後真情告白(上)

Vol.101 作者 / 陳姵君(前成功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果樹一年一穫,這一年如果老天賞飯吃,收成好或許就能多存些錢,若在採收前遇到颱風等災害,儘管收成少市場價格高,卻也是「看得到吃不到」。這樣看天吃飯的心情,對於每個月初薪水就會固定匯進戶頭的我來說,根本無法想像那樣的壓力是何等巨大。 而果樹股東認股的股金,就像是提早支領的薪水一般,讓農民可以預先確保農產的去處與販售價格,也能無後顧之憂地往自己預先設想的耕作方式去照顧果園。

異托邦意義下的舊城生活美學:中區大作戰三部曲(下)

Vol.101 作者 / 李晏佐(臺東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助理教授、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回顧三年來的議題式實境遊戲「中區大作戰」背後的設計思考,不僅幫助我們發掘既有研究主題的侷限,也讓我們更實際地思考抽象概念「舊城生活美學」對於人們的現實意義,促進理論與現實的對話。此外,實境遊戲做為行動方案,讓我們有機會打破影響力的同溫層,碰觸到過去不曾接觸臺中舊城、甚至對這地方帶有心理距離的人們。

Z世代的社區想像與戲劇實踐:高雄鹽埕《繁華攏是夢》的行動軌跡(下)

Vol.101 作者 / 徐國明(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在環境劇場獨特的開放、流動的空間結構中,卻也帶來意想不到的劇場效果。在第一齣有關七賢三路亞洲藥局的故事裡,既在講述、也是表演的社區居民演員在提到過去這條路上熱鬧繁華的往事時,竟然不自覺地脫稿演出,激動地雙手比劃,開始向圍觀群眾逐一介紹鄰近公園的七賢三路發展歷史,搖身一變為在地說書人的角色。除此之外,為了順利轉換不同故事的場景,築粹劇場也透過表演手法,引導觀眾走進環境劇場的空間結構,一同參與部分的戲劇演出,打破傳統劇場看/被看的界線,甚至先前參與過工作坊的社區居民也來共襄盛舉,或多或少捲動社區場域的關係網絡。

大學「做社區」的這些人與那些事

Vol.101 作者 /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主持人)

《島嶼習作》的書名正象徵著大學團隊與社區伙伴在我們的寶島上,一起面對全球化時代所帶來的考驗,勇敢迎向在地的社會、經濟與生活問題,在相互學習與合作的過程中,嘗試提出創新解方。全書將人社實踐計畫第一、二期大學團隊的研究實踐行動,依議題性質分為環境永續、社區照顧、教育創新、族群與文化四個習作主題;在各個主題中,可以見到處在不同地方社會的發展脈絡下,大學與在地社群如何盤點需求與資源,擴大公共參與,從小到大、由下而上發展出可以一起協力的方案。

「計畫結束了,然後呢?」大學實踐研究團隊的討論與觀點

Vol.100 作者 / 新作坊

「不要把自己想的太偉大,即使沒有你,事情也不會變得更糟。」分組討論中,有伙伴將這句在原住民部落流傳的「名言」提出來分享,一方面鼓勵眾人平常心面對計畫終將結束的必然性;二來也是慰勉大家社會實踐的工作本就是一棒接一棒,永不休止,更重要的是反過來問自己,參與人社實踐計畫這幾年為場域、為自我留下了什麼,並為未來開創了什麼樣的契機與局面。

猴子在餐桌上跳舞:部落與大學的對話

Vol.100 作者 / 林瑋璇(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在季會參訪裡的餐點裡可不可以出現猴子料理?」這個問題牽涉到多種議題與不同層面的價值觀,不同背景的人對此各有自身觀點,雙方理解彼此觀點的過程也是社會實踐中的重要部分。只有能願意互傾聽對方立場,接受彼此差異,在不斷的溝通與協商的過程中找到共同目標,才能在包容差異、傾聽、理解彼此與信任的路上
找到更加深入的合作可能。

異托邦意義下的舊城生活美學:中區大作戰三部曲(中)

Vol.100 作者 / 李晏佐(臺東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助理教授、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這套出於社會實踐精神的實境遊戲,必然需要以來自場域、貼近於社會處境的素材作為發想,因而合作對象以東海人社團隊過去的報導對象為基礎,並且要呼應「舊城生活美學」此一主題。讓玩家在遊戲時走動於中區,並與真實人群有所互動,並透過多重的感官運用,讓玩家發現此地的不同風貌,重新開啟舊城對當代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