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走入市場的服務學習:暨大學生的市場行動(下)

Vol.108 作者 / 蘇瑾珮(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

大學生的「服務學習」課程究竟是服務了誰?又學習到了什麼?這是許多人參與服務學習後的反思,儘管服務的好壞並沒有既定標準,但服務最重要的目的,是從對方的「需求」出發,發展出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暨南大學師生將學習場域從教室轉移到在地的傳統市場裡,課堂中生硬的知識轉變為真實的感受,由學生去觀察、聆聽、思考,跳脫原先對「傳統市場」的既有印象,從中找出可貴的人情與溫度,和在地產生連結和共感的經驗。

扎根田埔里巷的跨世代食農教育(下)

Vol.108 作者 / 鄭珮宸(前「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專任助理)

學校的課程不同於單次性的活動,有足夠的空間和彈性讓青農發揮。結合課程,他們可以講授生物防治技術,帶著孩子們使用大學生搭建的校內生態場地,觀察茭白筍如何遭受病蟲害,如何製作賀爾蒙的誘餌引開害蟲。孩子們的驚奇帶給青農心理上的肯定;而青農的耕種理念也透過孩子帶入當地家庭中,影響了家用食材選購者的評斷標準,無形中也為自己打造了品牌與客群。

相招來辦桌:臺中舊城區跨文化社區餐桌行動・交流篇

Vol.107 作者 / 余炘倫(「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博士後研究員、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在東海人社團隊的跨文化社區餐桌行動中,除了協助不同經營策略的餐飲工作者補足想法與實踐之間的落差,使其得以通過「市場競爭/淘汰機制」的考驗,達成自身理想的臺越飲食交流願景之外,更試著以共餐為媒介,在「市場端」之前的「社會端」創造交流與互動的機會,讓不同文化/社會身分的餐飲工作者不會相互把對方視為「市場競爭對手」,而是經由跨文化、跨階級的人際連結來共同探索、討論、交流各種回應市場機制的餐飲經營策略,並且在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協助,一起共好。

闢一條回家的路,從九讚頭出發(下)

Vol.107 作者 / 陳佳君(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專任助理)

清大團隊主動邀請這群橫山青年一起聚會,借用電視節目「誰來晚餐」的名稱,每週二晚間來到九讚頭車站共餐。每次聚會討論的主題不一,但都會從在地「餐桌」出發,一起品嚐以橫山友善食材料理的各種餐點,討論彼此工作的狀況及未來合作的可能性,並持續整理車站空間,讓一個單純的車站搖身一變成了時下最夯的「青創中心」。

相招來辦桌:臺中舊城區跨文化社區餐桌行動・共餐篇

Vol.106 作者 / 余炘倫(「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博士後研究員、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臺中舊城區作為海島臺灣西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區,不同世代、社會身分、國籍的移民在不同的機緣下陸續抵達此地,並在區域的發展過程中帶來了各自的文化味道。沿著這些不同的味道而行,人們往往會發現,它們在舊城區中各自發展出自身的空間聚落及經濟消費網絡,並因此構成了區域特有的多元生活與空間秩序。如果能夠進一步以食物作為媒介,通過社區餐桌行動來擾動既有的空間布局,促成異質群體之間的文化交流,將有助於打通現下的空間隔閡,讓不同的飲食文化進一步通過市場進行跨文化流通。

闢一條回家的路,從九讚頭出發(上)

Vol.106 作者 / 陳佳君(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專任助理)

靜謐的車站陸續迎回了一批返鄉的青年。這群年輕人多少帶著「返鄉之後自己到底能做什麼?」的疑惑歸來。唯一能確定的是,再也不必每日擠在人群中往市區裡塞、少了每個月領固定薪水這回事……。但卻必須重新建立自己在家鄉的人脈,重頭學習如何與長輩緊密相處,才能在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持續站穩腳步做自己想做的事。走出九讚頭車站,便是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到最初的原點,然而所有的挑戰才正要開始。

走入市場的服務學習:暨大學生的市場行動(上)

Vol.106 作者 / 蘇瑾珮(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

在走進市場之前,同學們多少有對傳統市場的刻板印象,不論是害怕會被攤商拒絕訪問,或是擔心市場內雜亂無章、衛生不太好等等環境情況,然而當他們真正與市場攤商對話、接觸時,攤販友善的互動以及市場內乾淨整潔的樣貌,都讓同學們改變想法,甚至因此發現市場內的許多美食,愛上了逛市場!

扎根田埔里巷的跨世代食農教育(上)

Vol.106 作者 / 鄭珮宸(前「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專任助理)

看似完美地將資源組織起來、但最困難之處才正要開始。生態老師熟知候鳥與植株的知識,但是對當地的文化風景所知甚少;老農雖熟稔地方,卻因為過於熟悉而無法清楚說明脈絡。為了讓雙方得以合作,坤全不僅需要事前場勘,更需要生態老師刻意「cue」老農說話,適時透過發問讓老農說出更多更具體的地方故事。將麥克風遞給耆老,也慢慢讓這群老農以一種新的觀點檢視自己過往習以為常的生活,重新發現日常世界中的珍寶。

媽媽真實的樣貌你看見了嗎?——從手作導覽到媽咪療癒工作坊(下)

Vol.105 作者 / 廖瑞君(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媽咪療癒工作坊」系列活動中希望討論的主題共有三個。首先是考量中區空屋率極高,東海大學蘇睿弼老師便建議,或許可以規劃一個親子共同工作空間來服務家長與小孩們,一方面解決父母育兒與工作的需求,再者解決臺中中區空屋閒置的問題,同時也能為臺中中區注入親子活水。其次是關注新手媽媽在產後身心靈照顧到回歸職場的調整,結合專業的心理治療與團體活動,來倡議新手媽媽不只有產後的傷口要護理,而是需要身心靈的完整支持。第三則是檢視中區的公共設施是否對親子友善,並且重視使用者需求,讓民眾的意見可以被重視。

記社群移工劇場:海的彼方與遠方(下)

Vol.105 作者 / 卓欣儀(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在戲劇舞蹈工作坊經歷這些過程猶如人生,她們在背景音樂裡嘗試抓住每一個拍點,像嘗試抓住能夠改變命運的機會而離鄉背井來臺工作,期待這個戲劇舞蹈的練習讓她們能更好地掌握自己肢體展現的方式,更希望她們也透過身體的學習更了解自己,說出屬於自身生命的敘事,跳出展現自信的人生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