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疫情三級警戒期間的臺中街頭觀察和街友關懷行動(上)

Vol.97 作者 / 蕭惠中(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在疫情三級警戒期間,東海人社團隊持續關注臺中街友在街頭的生存狀態。由於人流與活動銳減,此時街友的收入更少,遭受的不友善對待也比往常更多;而為了避免群聚,民間組織與公部門必須以更有彈性的方式發放餐食與防疫物資。東海人社伙伴也嘗試串聯公私部門合作,期待未來這些支援的能量能夠整合,在急難狀況發生時進行更為有效的社會動員。

一份傳承百年的《犁頭山水話》

Vol.96 作者 / 楊真宜(清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從採集地方文史資料的田野調查團,到編輯發行在地紙本刊物《犁頭山水話》,內容主題包羅走訪山水、特色店家、技藝采風、客語薪傳後生挑擔、活動剪影、在地議題及人物話語,不變的初心是將地方的故事透過文字保存下來,期待這些故事能夠一代一代地不斷被記錄與傳頌,也藉此呈現城鄉共好、共融、共存的理念。

轉動吧!百年水礱間

Vol.95 作者 / 楊真宜(清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興建於1928年的東海水礱間,歷經屋主四代百餘年的經營,也見證東海地區客家農村產業的興盛與轉移。隨著時代變遷,碾米廠的動力逐漸被電力取代,加上高鐵興建與新市鎮的發展導致農田消失,東海水礱間遂於2007年申報停業。塵封20年後,清大人社「芎北城鄉生活圈」團隊與學生和在地居民一同努力,不僅號召志工參與水礱間清掃活動,也策劃農村文物展、田間走讀等系列活動,希望能打造吸引民眾進入農村認識米食文化及在地人文與價值的入口,創造農村與城市共好的新價值。

說故事的人──以多元敘事力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方式(下)

Vol.95 作者 / 高禎臨(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東海大學人社團隊在中區進行故事採集,並嘗試以不同的創作形式表達、再現。歷經三年的蒐羅與淬鍊,在2021年秋天推出以中區女性生命歷史為靈感、結合「舊城/新生」隱喻的戲劇:《閣樓上的顯影少女》。演出地點為建於日治時期、擁有百餘年歷史的臺中市役所,一方面呼應了地方政府對於古蹟活化運用的期待,也符合城事劇場「在地演出在地故事」的期盼。

用旅行,重新發現地方:「踅(se̍h)過高雄之心」前草小旅行

Vol.95 作者 / 金儒農(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旅行的目光是一種陌生化的過程,藉由旅行將前草脫去日常,轉為一種「奇觀」,不僅對外是一種行銷與自我介紹,對內則是學習用不同的眼光注視自己,重新發現前草地區的潛力與可能性。屆時,在線上的影片中,我們將以腳踏車為代步工具,穿過前草地區,一方面體驗「現在」的巷弄肌理,但一方面則藉由影像的插入敘事來並行介紹關於這塊土地的過去,一路直到前鎮漁港,讓大家發現原來前鎮並不是困守高雄一隅的偏遠角落,反而是面向大海,有著更寬廣的世界的在地節點。

直擊三級警戒下的舊左營社區(上):疫情關懷行動

Vol.95 作者 / 葉維俐(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徐葆權(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專任助理)

身為大學團隊的一員,秉持著不漏接每一個聲音的心情,在三級警戒期間走訪舊左營。然而,當我們拜訪越多在地夥伴,看到了眾多現實情況,傾聽了許多心情故事,我們也反思「如何利用有限資源,協助在地夥伴?」。而當大學團隊關心的越多,我們也感受到在地夥伴的期待越深。

說故事的人──以多元敘事力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方式(上)

Vol.94 作者 / 高禎臨(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說故事」是一種人類相互交換經驗的能力,藉由口述、文字、影像,甚至是圖文搭配、戲劇展演等不同的載體,開展出不同的敘事技巧與表達形式,最終的目的皆在促成人們之間相互理解及情感交流。東海人社團隊的故事組師生在設計實踐行動時,也以「聽故事人」和「說故事人」的雙重位置定位自己的身份,嘗試以多種不同敘事方式建立交流與傳播的管道。

「哇!欸?人生好難」:中區大作戰二部曲(下)

Vol.94 作者 / 李晏佐(臺東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助理教授)、林裔心(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哇!欸?人生好難」遊戲中的街友分為三種不同角色的故事線:代表「𨑨迌人」的新哥組、代表「做事人」的阿福組,以及代表「艱苦人」的小秋組,玩家們各自「親身經歷」了不同的人生,搭配會後的交流討論、請遊戲設計者分享箇中巧思,讓玩家對街友群體與議題有更多層次的認識。

再社區之後:社區策展作為地方創生實踐行動的幾點思考

Vol.93 作者 / 邱俊達(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林俊志(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再社區」的策劃除了呈現中山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自2018年啟動迄今的成果,更欲探究地方性、公共參與和社群培力間的滾動關係。團隊以社區策展為方法,邀集專業單位舒喜巷、新樂園藝術空間、日青創藝擔任培力講師,並結合社區夥伴、三位與場域各具淵源的藝術家(張致中、李珮瑜、山本聖子)以及二組培力團隊(鹽埕飯包、畫說鹽埕麵)來參與,希冀呈現學術機構如何有別於一般的藝術介入操作,發揮其智庫與軟實力特質,在知識、技術的轉移和創意的開發,建立起「藝術—長照—產業」之社區生態鏈的可能範式。

地方上人與人的連結:話說社區策展

Vol.93 作者 / 曾意琇(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謝沛瑩(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兼任助理)

由中山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舊港區團隊所辦理的「再社區—過渡.聚合.創生」社區策展,甫於2021年5月的第二個禮拜天落幕。本文將著重於介紹培力策展團隊「畫說鹽埕麵」的歷程,以及策劃「東南亞書/憶:散步與手讀工作坊」的過程,並述及與外部單位溝通協作之經驗,以凸顯社區策展中「人與人」、「人與地」相互連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