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大學「做社區」的這些人與那些事

Vol.101 作者 /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主持人)

《島嶼習作》的書名正象徵著大學團隊與社區伙伴在我們的寶島上,一起面對全球化時代所帶來的考驗,勇敢迎向在地的社會、經濟與生活問題,在相互學習與合作的過程中,嘗試提出創新解方。全書將人社實踐計畫第一、二期大學團隊的研究實踐行動,依議題性質分為環境永續、社區照顧、教育創新、族群與文化四個習作主題;在各個主題中,可以見到處在不同地方社會的發展脈絡下,大學與在地社群如何盤點需求與資源,擴大公共參與,從小到大、由下而上發展出可以一起協力的方案。

「計畫結束了,然後呢?」大學實踐研究團隊的討論與觀點

Vol.100 作者 / 新作坊

「不要把自己想的太偉大,即使沒有你,事情也不會變得更糟。」分組討論中,有伙伴將這句在原住民部落流傳的「名言」提出來分享,一方面鼓勵眾人平常心面對計畫終將結束的必然性;二來也是慰勉大家社會實踐的工作本就是一棒接一棒,永不休止,更重要的是反過來問自己,參與人社實踐計畫這幾年為場域、為自我留下了什麼,並為未來開創了什麼樣的契機與局面。

猴子在餐桌上跳舞:部落與大學的對話

Vol.100 作者 / 林瑋璇(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在季會參訪裡的餐點裡可不可以出現猴子料理?」這個問題牽涉到多種議題與不同層面的價值觀,不同背景的人對此各有自身觀點,雙方理解彼此觀點的過程也是社會實踐中的重要部分。只有能願意互傾聽對方立場,接受彼此差異,在不斷的溝通與協商的過程中找到共同目標,才能在包容差異、傾聽、理解彼此與信任的路上
找到更加深入的合作可能。

異托邦意義下的舊城生活美學:中區大作戰三部曲(中)

Vol.100 作者 / 李晏佐(臺東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助理教授、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這套出於社會實踐精神的實境遊戲,必然需要以來自場域、貼近於社會處境的素材作為發想,因而合作對象以東海人社團隊過去的報導對象為基礎,並且要呼應「舊城生活美學」此一主題。讓玩家在遊戲時走動於中區,並與真實人群有所互動,並透過多重的感官運用,讓玩家發現此地的不同風貌,重新開啟舊城對當代人的意義。

Z世代的社區想像與戲劇實踐:高雄鹽埕《繁華攏是夢》的行動軌跡(上)

Vol.100 作者 / 徐國明(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奠基在中山大學HISP計畫過往推動社區劇場的經驗上,本文將從舊港團隊以高雄鹽埕為實作場域的戲劇作品《繁華攏是夢》出發,簡要記述這齣社區劇場歷經策劃、籌備、演出及檢討的行動軌跡,並且從中觀察一群由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在學學生組成的築粹劇場,是如何引領社區居民參與戲劇製作和街頭展演,嘗試凸顯Z世代對於社區行動的創意發想和實踐困境,最終希望能夠回應開頭提出的「為什麼還是社區劇場」問題。

異托邦意義下的舊城生活美學: 中區大作戰三部曲(上)

Vol.99 作者 / 李晏佐(臺東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助理教授、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對我們來說,美學的意義不在於提供最終標準答案,而在於引發我們思考、激發看待世界更為豐富的聯想力與創造力,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才會與時俱進。這就好比,舊城區的「舊」不等於衰敗,因為只要年歲增長卻能保持健康,「老舊」在沉澱醞釀後的韻味,反而更凌駕於尚待成長的「稚新」之上。而衰敗與健康之別,絕不單純在於硬體設施的更新,而可能更是在於人際關係的重新連結。

教材帶你走出教室:舊城生活變成在地文化讀本的旅程

Vol.99 作者 / 林韋錠(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舊城」指的並非是老舊、破舊,而是這個城市經過歲月的淘洗後,所烙印下的紋路;「生活美學」也並非是指特定的美感標準,而是理解人們面對巨大的變動與更迭時依然認真用心在經營生活,所帶給我們的感動和啟發。《翻閱城事:你不知道的中城小歷史》這本書的初衷很小,僅是希望讀者透過這本書更認識生活的本質;但這本書的企圖卻也很大,我們期望能夠提供不同的觀點來認識、理解舊城市,從而賦予庶民生活於歷史中的新意義。

繪本帶你走回生活:傳統市場轉化為圖文書的編輯現場

Vol.99 作者 / 張郁婕(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讓市場走進繪本,又從繪本走進市場。這裡有自己有機長出來的自家規矩,讓看慣整齊的超市視覺美學的人,從最初充滿困惑與迷亂,漸漸地如故事裡的主角們,被市場裡買一送多的人情與各種情報給折服。就如《乘著繪本逛菜市仔》這套書最初所構想的,市場是個大教室,也是個生活的場域。三個日常小故事,帶出這裡平凡中的驚喜,市場內還有更多隱藏的況味,等著我們讀完繪本後去一探究竟。

【前草創創行動報告之一】滾動與協商:疫情中「踅過高雄之心」的行動策略

Vol.98 作者 / 金儒農(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影片上線後,最有趣的大概是來自地方的反饋,我們發現整部影片形成了一個想像彼此的媒介,透過連結不同產業與不同團體,整個前草地區創造了整體感,從而能產生在地的認同。例如我們合作的一個店家小老闆正在看影片時,他妹妹經過就驚訝地發現正在接受採訪的是她的國中同學;或者是社區媽媽興奮地發現,原來就在附近就有可以帶小孩去玩的觀光工廠。原本只是模糊的印象,卻因為影片而加深了彼此的關係,這就是我們最期待能夠發生的事情。

【前草創創行動報告之二】舊記憶召喚新願景:《前草少年家 輪.渡》拍攝紀錄

Vol.98 作者 / 陳佳君(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專任助理)

場地的確認、演員排戲時間的敲定、記錄導演排戲的內容等主要皆是由擔任執行製作的我負責,這是我第一次和劇團進行合作,很多時候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也才體認到劇場和拍片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演職人員排練的時間,就像牛郎與織女般難以相會,週間學生演員需要上課,幕後製作人員假日又有接其他的案子,電話訊息頻繁地來回聯繫,焚膏繼晷的將彼此的行程喬到盡善盡美,搞得頭昏眼花也耗竭了許多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