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487

文章分享:


老人與海:嘉大研究生與好美里長者的邂逅

作者 / 林宛諭、陳素秋(嘉義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在職專班學生)

邁向超高齡化的臺灣,對於長者從經濟福利、居住情形到健康照顧的研究早就屢見不鮮,而心理健康領域也在近幾年逐漸受到重視。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中顯示高齡化為全臺之冠的嘉義縣(內政部戶政司,2021),2021年自殺粗死亡率為22.2%,位居全臺縣市第二高。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所提供的老人心理衛生與自殺防治資訊也說明了高齡者自殺率較其他年齡層來的高,更是一項令人感到痛心的重要指標,顯示高齡者的心理健康需要被加以重視。

好美里位於嘉義縣布袋鎮西南隅,屬高齡化區,居民多從事農漁業相關活產業,平日生活作息則配合工作時間。當地與長者有關的活動以生理健康照護為主,例如:嘉義縣衛生局自2014年起開辦的「3+1行動醫療服務列車」及「社區複合式健康篩檢」。從嘉義縣布袋鎮衛生所網頁所提供的服務資訊中可知,針對高齡者心理健康的服務多侷限於獨居老人,主要是提供社區資源、派員定期訪視關懷及衛教。上述資料指出,臺灣沿海偏鄉長者的心理健康是一個值得且需要投入研究了解的議題。

嘉義大學於2022年參與由國科會主辦之「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以「天」――宮廟文化創生,「地」――人文故事、自然生態、經濟生產,「人」――健康生活、精彩生命,這三個核心理念來為實踐場域布袋鎮好美里帶來「共好」,同時提供學生們與在地長者「共融」的學習平台。因此,此計畫案下共分為四個主軸及九個方案。其中主軸三中的方案六「逗陣作伙樂活」負責的是居民身心健康的提升,也是我所屬的團隊,本文將分享我們第一次進入社區與居民互動的經驗。

我擔任嘉大人社計畫助理後,協助李鈺華老師號召嘉義大學諮商輔導學系研究所在職專班的學生組成志工團,一起進入好美社區。我們和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聯合舉辦身心健康調查活動,為長者測試體適能狀況,並實施成人心理健康量表測驗,以瞭解當地長者之身心健康狀況。


圖:2022年8月6日,嘉大輔諮系首次進入好美社區為居民實行心理健康檢測,團隊與好美里里長合影。

好美好心情團體

經過多次與參與學生討論共同規劃,我們決定以心理健康團體來作為接觸當地居民的方式,並在設計方案時挑選較為普遍的主題,如:認識彼此、原生家庭的影響、回顧生命轉捩點、認識情緒和壓力、舒壓方法為主。團體的運行一方面可以讓我們互相認識彼此,另一方面則是可以評估成員對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同時也可藉由團體主題的活動來初探當地長者的生活風貌及生命故事,因此嘉義大學與長者的初次心理接觸小團體就這樣誕生了。

考量居民過去參與活動的習慣,我們以每週皆是一個主題單元,沒有連貫性的開放式團體作為設計的主軸,前四次與認識團體、自己和回顧家庭為一大主題;後四次則是認識情緒、壓力、學習放鬆的實用技巧為另一大主題。居民們可以擇其興趣來參加,路過居民也可以隨時加入,是一個開放度極大的團體進行方式。以下是我們八週的團體方案與目標:

  • 認識您真好:協助成員了解團體的性質、目標與規範,並讓成員介紹自己及彼此相互認識。
  • 薑是老的辣:增加成員之間對彼此的瞭解,並協助成員看見自己的美好與價值。
  • 愛的影子:透過原生家庭圖的製作,讓成員回想自己的原生家庭及重要他人。
  • 我的生命線:協助成員回顧統整自己的生命重要事件,並看見自己的改變和生命重要轉折點。
  • 心情青紅燈:讓成員認識情緒,並了解自己是如何回應別人的情緒。
  • 壓力山好大:繼續強化對自我情緒的辨識,並協助成員覺察自己的壓力源。
  • 舒壓禪繞畫:透過手作訓練長者手部動作之靈活度,並以禪繞畫為媒材,讓長者習得紓壓之方式。
  • 放鬆與冥想:透過放鬆與冥想之紓壓方法,持續強化成員對於情緒、壓力的感知與因應。

理想之美好與現實距離

當我們秉著滿腔的熱血,熱烈地討論著團體進行的規劃,思考要帶什麼樣的活動,卻遇到了第一個瓶頸:該如何招募成員?對長者們來說,「心理團體」、「內在感受」都是相當陌生且抽象的外星詞彙。在鈺華老師的鼓勵下,我們抱著戰戰兢兢的心情,硬著頭皮前往好美里里民活動中心,開始了第一場志工人數比成員多的心理健康團體。

看著手錶時間,距離團體表訂時間剩下5分鐘,仍然沒有一個居民現身。每個人面露緊張,開始就手上有的聯絡方式,啟動call客緊急應對模式。這時,第一位成員出現,然後在接下來的30分鐘內,第二位、第三位……的里民們逐漸加入,我們終於鬆了一口氣。

好美好心情團體之午茶時光的火花

「每週三下午三點到四點半,我們會在活動中心辦團體活動喔!要記得來參加嘿!」我們實在太擔心長者們不了解心理團體而對我們「放空城」,所以一有機會和當地居民攀談,總是熱情地吆喝著團體的相關資訊……。

團體初期

在團體初期,多數成員為地方主要核心人物且彼此互相熟識,僅有一位較為年輕的女性成員――小真(化名)是一般居民,一眼望去是如此的格格不入。還記得她一個人正襟危坐,神情緊張,發言時的聲音微微顫抖,音量小到需要移動身體很仔細去聽。但團體的名字:好美好心情,卻是小真發想出來的,多數成員一聽就立刻附和給予支持與肯定。使小真的信心大幅提升,也成了團體之中唯一全程參與團體的成員。

在初期認識彼此階段的過程中,成員們對於介紹自己的活動多感到陌生,通常以簡單的一句自己從事的行業來作為介紹。面對這群年輕人和不太認識的居民,會很自然地詢問:你的先生是誰、你從哪裡來或是你是誰的孫?希望藉由自己既有的人脈來連結、認識眼前的這個人。這似乎是一種最常見的人際關係建立的方式,同時我也看見了「有關係」在好美里的重要性。


圖:每次團體結束時,大家一起進行保密儀式,增加成員對團體的安全感。

團體中期

隨著相處的時間增加,成員們與我們的熟悉感也逐漸增溫,不僅彼此的關係越來越自在,團體遲到的現象也漸漸地改善。團體的主題從一開始的認識彼此進入到較深的生命故事,許多感動交織了這個時期的午茶時光。

述說自己的生命故事使成員們個個真情流露,有對兄弟想起小時候失火的家,另一位男性成員談及病逝的父親,三個男人在團體裡輕輕地啜飲著過去的悲傷。另一對姊弟成員,姊姊提及自己直到12歲才進入小學一年級就讀,並重演當時因感到羞慚而走路扭扭捏捏的姿態,讓獲取家中較多學習資源的弟弟流露出心疼和不好意思的笑容。年輕的我們傾聽著成員們成長過程中難以想像的艱難,看見生命堅毅韌性所創造出來燦笑的光芒是多麼的動人。


圖: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家庭成員的介紹,可以從中觀察成員分享內容量的差異。

團體後期

不知不覺好美好心情即將告一段落,成員們在表達方面,皆顯得較初期自在和感性。當初那個小心翼翼的小真,總算能夠把椅子坐滿,輕鬆地表達自己,讓一直以來被角色、環境、歲月所禁錮的青春洋溢女孩再現身;夫妻檔成員的相互愛的告白,讓全場成員驚呼銀髮伴侶的珍貴愛情。

面對團體即將結束,多數成員也流露出感傷的情緒,我們看見了長輩們儘管經歷了人生的風雨,而「說再見」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多才多藝的學姊帶領之下,我們準備了一系列的個人化獎狀,要在團體最後一刻給這群成員們一個充滿歡笑的記憶。說再見的那天,成員們最關心的只有:你們什麼時候再回來?

盡力的理解、傾囊的分享

隨著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出席成員逐漸穩定也與我們逐漸熟悉。參與者以好美里的重要意見領袖為主,彼此互相熟識、平時也多有交流。只要稍作邀請皆能夠熱情分享,發言量填滿了每一個空白的時刻。成員們對嘉大的學生也充滿好奇,在團體初期曾多次表達:「我們來這裡就是想看你們這群年輕人在做什麼」。成員們每個都抱持著開放的心胸,包容我們離離落落的臺語,盡力理解這群年輕人到底想要為好美里帶來什麼,而自己又可以幫上什麼忙。當他們知道我們在團體初期遇上招募人數不足時,里長協助廣播團體活動,議員出動自己的家人相挺,活動中心的泡茶招待夫妻組合也順應加入。就這樣逐漸湊足了團體的基本人數6到8位,於是「好美好心情」心理健康團體在好美里生存下來了。

團體在他們心中的印象是「大家坐下來開講」。心理健康在成員的認知中,仍然停留在憂鬱、難過等較淺的認識。不過這些情義相挺的成員們,每週仍會固定出席和我們共度下午茶時光。他們對團體所討論的議題毫無保留地盡情投入分享,從點頭示意到開懷大笑和熱淚盈眶。

我們從陌生到熟悉,從站著觀察到坐下來彼此分享。隨著接觸的時間增加,以好美里活動中心門口為主要活動區域的里民們,大多熟悉我們一行人的出現。自然又親切地打招呼:「你來囉!我泡茶給你喝。」、「這些芭樂給你們帶回去」、「不要急著走啊,坐下來一起聊天吃滷味嘛!」這些熱情的對話,就像是回到阿公阿嬤家一樣,享受著孫子般被寵愛的待遇。每週結束團體,我們總是有得吃有得拿,帶著滿載而歸的感動回到校園,期待著下週的見面。

曖昧的時間約定、模糊的空間界線

對於長輩們來說,時間是一個概略的參考:「大約那個時間,我忙完就過去。」,就算團體前期不斷強調準時的重要性,仍舊難以約束成員的出席時間。這大大的挑戰了心理諮商領域中,「準時開始,準時結束」,時間框架的本身便具有療效的準則。然而,考量成員們多數仍有工作,團體時間前是他們的午休或工作時間,尤其當地居民多數從事養殖相關產業,需要視情況調整工作內容,不一定能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在熟悉彼此對時間的想法後,我們也就放下「準時開始」的焦慮,平心看待成員的出席時間。

除此之外,更困難的是里民活動中心的場地終究是一個開放式的環境。當外界的環境有所變動,受到干擾在所難免,有時家人來到中心外,吆喝老公回家幫忙。有時朋友從遠方來,在外招待聊得不亦樂乎,這些都考驗志工們帶團體臨機應變和沈住氣的智慧。而我們的尊重在地文化,接納文化本身的限制,在建立關係之初也能夠讓居民們看見我們的誠懇。


圖:好久沒有拿畫筆的長者們紛紛克服「今天要畫畫」的恐懼,完成禪繞畫初體驗。

好美好心情之未完待續

回顧這八週的相處時間,很難相信我們竟然從許多不確定中,逐漸克服了許多困境,完成了整個團體進行的計畫。一開始戰戰兢兢、硬著頭皮強迫自己講著破臺語來展現我們對長輩的尊重,過程中因語言轉換的延宕而錯過了許多自然互動的片刻,進展至放下對語言使用的堅持,而以自在互動的本質作為前提,終於有更靠近彼此的機會。回想這樣國臺語交織的人際互動,其實本就是身為臺灣人的一種日常樣態。在實際接觸長者們前,懸殊的年齡的距離確實帶給我許多的擔心。他們有辦法適應這樣的團體活動嗎?該如何向他們解釋我們到底在做什麼?他們能夠接納我們嗎?八週後,我們很確定這是一種多慮。團體後期看著長輩們的依依不捨,才驚覺自己給予穩定的出席以及每天早上固定在line群組的早安問候圖,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重要的陪伴。

八週對他們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在後測的量表中看見持續參加團體成員的明顯改變,更在相處時就可以感受到他們一路的變化。而這個團體最重要的,是成為我們未來在當地執行的第一個叩門磚。這段時間與他們建立深刻的情感,增加對他們的了解後,我總會驚嘆這群海線長輩們身體老了,心仍是那麼的年輕。願意開放心胸得去理解我們帶領的活動,並且盡情地參與其中。

我們也了解到只要使用合適的方式,「學習」對長者們並非難事,從而打破對長者只能給予照護、難以學習新事物的偏見。看著他們不遺餘力地向我們這群年輕的志工們分享生命經驗,此時腦中浮現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的最後一幕:老人回到岸上,精疲力竭的老人在窩棚裡睡著了,曾和他一同出海捕魚的孩子在一旁望著他,而老人正夢見那些獅子。好美好心情為我們在布袋鎮好美里拉開動人的序幕,故事才剛要開始呢!


圖:以大圖示的動物牌卡來協助長者們辨識情緒與壓力,部分長者仍需要工作人員在一旁解說。


【參考文獻】

嘉義縣衛生局(2021),生命統計:110年度嘉義縣各鄉鎮主要死因

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協會,自殺防治系列4:老人心理衛生與自殺防治

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2021),人口統計資料:110年縣市人口年齡結構指標

嘉義縣布袋鎮衛生所,重點業務:送醫療到村里-3+1幸福列車行動醫療服務

嘉義縣布袋鎮衛生所,高齡友善:關懷獨居老人的高齡友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