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女性書寫與書寫女性—— 《中城浮世繪:生活劇場裡的女性圖像》新書發表會側記

Vol.122 作者 / 王若楠(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前東海大學人社實踐計畫故事組成員)

來到現場的受訪者之一的姜奶奶也於採訪中透露,自己重視生活品質,會帶著小孩體驗生活、品嘗美食、踏青野餐,都是一種對生活品味養成的薰陶。從中我們可以看見生活有不一樣的質地,不僅僅侷限於物質層面,而是一種豐富而享受的生活趣味。這些女性的生活品味與體會,就像《中城浮世繪:生活劇場裡的女性圖像》的線裝書形式一樣,從細節處織構出個人與家庭的動人篇章。

回顧老照片,鋪成未來路(上)

Vol.122 作者 / 鄭百騰(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來義部落文健站

透過這張舊照片,大家再次回憶起與河溪相依共存的生活方式,並且希望將這套透過世代不斷累積的漁獲捕撈經驗,重新連結溪流地景,進一步細膩地掌握其每個區段的各自特質,以及族人與之互動的生活記憶和技藝,經由記錄保存和實際操作,傳承給下一代,還有未來造訪來義的訪客。 

女性的日常,舊城的永恆:《中城浮世繪:生活劇場裡的女性圖像》出版紀事

Vol.121 作者 / 高禎臨(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這些女性因為對於生活帶著真心、付出力量,舊城的每一段微小歷史都成了她們永難忘懷的吉光片羽。我們小心搜集了這些珍貴的記憶,也希望藉著文字的記載與傳播,讓大家看見一篇篇將女性人生與中區歷史綰合在一起的報導;這既是女性們的故事,也是中區的故事,也是在座落在不同時間點上的、臺灣的故事。

邁向宜居社區(下)——「共度舊城」共創反思

Vol.121 作者 / 葉維俐(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這次《共度舊城》的合作經驗讓我們反思專業者的加入,能彌補大學團隊和學員在戲劇表演上的不足;只是當執行團隊、導演、劇場學員們三方各有所堅持時,執行團隊應作為「中介」角色,有著更堅定的立場以及更多的協調溝通,在尊重各方意見之外,或許可以更積極地介入,透過環節的設計,引導大家在歧異中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想法,逐漸形成共識。

閒置空間活化的可能性:從前草地區一塊畸零地談起(下)

Vol.121 作者 / 陳佳君(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專任助理)

社區本身就是多元的組成,不同社群、單位各有不同立場及考量,而大學帶著人力和資源進入社區,能補足社區有所不足之處,但實際操作仍需仰賴社區伙伴的在地經驗和協助。因此,協作過程中需要適時召開會議,邀請里長、社區具有號召力及熱忱的在地居民、地方組織等利害關係人一起凝聚共識。避免大學團隊一頭熱地在社區執行在地營造,卻無法縫合大學與社區的願景落差

閒置空間活化的可能性:從前草地區一塊畸零地談起(上)

Vol.120 作者 / 陳佳君(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專任助理)

在初步場勘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空地周邊區域點綴不少綠色盆景,引發我想用園藝來再造畸零地、引發公共參與的想法。民眾向來視園藝為一種休閒放鬆的方式,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居家時間增長,許多民眾更開始運用自家的庭院或陽台蒔花弄草或種植蔬果打發時間,恰巧與「可食地景」的概念不謀而合。

連結記憶、情感與社區關係人口的「社區地圖」: 從高雄城中城大火後的重新出發(中)

Vol.120 作者 / 黃紫翎(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博士後研究員)、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

城市中社區的活力和韌性是推動城市進步的重要因素。中山大學舊港團隊通過手繪地圖、情感地圖、社區巡守、社區願景會議等活動,建立起居民與社區的緊密關係,並從活動中看到社區居民對公共空間與未來的想像與需求,以及社區環境亟需改善的空間。

邁向宜居社區(中)——「共度舊城」公民倡議

Vol.120 作者 / 葉維俐(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社區劇場《共度舊城-咱的社區、咱的夢》希望推動的美好願景是「高齡友善的宜居韌性社區」。除了邀請在地居民共創共演外,也希望藉由本劇與觀眾溝通,繼而引發居民對於居住社區的關懷、喚起眾人公共參與的意識,在面對高齡化與環境變遷的多重衝擊下,能一起投入打造友善永續的韌性家園行動。

族譜製作,連結離鄉族人的行動方案

Vol.118 作者 / 黃雅鴻(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專案助理教授)

族譜建置是屏大人社計畫的第一個行動方案,也是一個跨場域的行動方案。我們期待能藉由集體、參與式的繪製過程,增加因莫拉克風災而離鄉的族人與原鄉的連結,透過以親屬關係為主軸來組織散落的親屬關係與相關知識,同時在繪製過程中連結不同世代。因為族譜製作拾起的記憶斷片,使得族人發掘出在一次次的離散過程中,內心潛在關於「如何確認自己的存在」的認同問題,而書寫出不同於人類學式族譜調查的家族歷史。

在離散中牽起你我:在Kinulane吉露部落推動族譜製作的歷程點滴

Vol.118 作者 / 陳喬妤(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Kinulane吉露部落過去因殖民體制下的社會發展,種種原因使得族人難以返回原鄉,雖然現今部落因莫拉克風災遷居至平地,但長年散居在外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吉露族人,可能與部落的連結越來越薄弱。因此我們透過人類學的建置系譜/家譜製作行動,激發青壯年族人產生尋根溯源的信念,強化部落在永久屋基地周圍的家族關係和親屬關聯,進而凝聚部落社會文化的向心力,厚植社會資本,維繫離鄉族人對部落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