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家婞菈芙小吃店/練歌房」:大學社會實踐者的場域互動和公共議題挖掘之地

Vol.109 作者 / 林瑋璇(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這是一個大學實踐者在場域中找到能與在地人自在互動的私人經驗,也是對於自營商家在社區中發揮自助、互助精神,進而發展出公共性的近身觀察。寫下這些事情的起心動念是因為過去一年中,我在土坂部落認識了幾位沒有權勢地位、幾乎不靠補助資源,卻能自食其力、努力茁壯自己的女性創業經營者,所以我想將她們充滿生命力的故事,以及和她們互動的經歷記錄下來。

原地流亡?莫拉克災後重建與原住民族人權議題之觀察 (上)

Vol.109 作者 / 王桂鳳(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2022年8月,由屏東大學主辦的「第二屆莫拉克災後原住民族人權工作坊」,廣邀原住民族部落領袖、專家學者、政府機構代表、民間組織參與。本次工作坊是為了回應同年5月27日監察院公告的永久屋調查報告書,討論報告書內欠缺的內容,以及各界人士針對遷村政策下的原住民人權相關議題提出建言,試圖為部落永久屋困境尋求可能解套的辦法。

相招來辦桌:臺中舊城區跨文化社區餐桌行動・節奏篇

Vol.108 作者 / 余炘倫(「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博士後研究員、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在整理、記錄食譜的料理過程當中,東海人社團隊也意外地發現,如果要將五場社區餐桌行動所做的年菜料理以文字重述為可操作的食譜,不單單只要整理食材處理的時間先後順序,還涉及料理過程中的分工與料理者彼此間的社會關係。越是與年節或節慶有關的重要文化料理,就越需要人們一起合作,有默契地展現成員相互之間的理解與共情。

走入市場的服務學習:暨大學生的市場行動(下)

Vol.108 作者 / 蘇瑾珮(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

大學生的「服務學習」課程究竟是服務了誰?又學習到了什麼?這是許多人參與服務學習後的反思,儘管服務的好壞並沒有既定標準,但服務最重要的目的,是從對方的「需求」出發,發展出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暨南大學師生將學習場域從教室轉移到在地的傳統市場裡,課堂中生硬的知識轉變為真實的感受,由學生去觀察、聆聽、思考,跳脫原先對「傳統市場」的既有印象,從中找出可貴的人情與溫度,和在地產生連結和共感的經驗。

扎根田埔里巷的跨世代食農教育(下)

Vol.108 作者 / 鄭珮宸(前「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專任助理)

學校的課程不同於單次性的活動,有足夠的空間和彈性讓青農發揮。結合課程,他們可以講授生物防治技術,帶著孩子們使用大學生搭建的校內生態場地,觀察茭白筍如何遭受病蟲害,如何製作賀爾蒙的誘餌引開害蟲。孩子們的驚奇帶給青農心理上的肯定;而青農的耕種理念也透過孩子帶入當地家庭中,影響了家用食材選購者的評斷標準,無形中也為自己打造了品牌與客群。

相招來辦桌:臺中舊城區跨文化社區餐桌行動・交流篇

Vol.107 作者 / 余炘倫(「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博士後研究員、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在東海人社團隊的跨文化社區餐桌行動中,除了協助不同經營策略的餐飲工作者補足想法與實踐之間的落差,使其得以通過「市場競爭/淘汰機制」的考驗,達成自身理想的臺越飲食交流願景之外,更試著以共餐為媒介,在「市場端」之前的「社會端」創造交流與互動的機會,讓不同文化/社會身分的餐飲工作者不會相互把對方視為「市場競爭對手」,而是經由跨文化、跨階級的人際連結來共同探索、討論、交流各種回應市場機制的餐飲經營策略,並且在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協助,一起共好。

闢一條回家的路,從九讚頭出發(下)

Vol.107 作者 / 陳佳君(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專任助理)

清大團隊主動邀請這群橫山青年一起聚會,借用電視節目「誰來晚餐」的名稱,每週二晚間來到九讚頭車站共餐。每次聚會討論的主題不一,但都會從在地「餐桌」出發,一起品嚐以橫山友善食材料理的各種餐點,討論彼此工作的狀況及未來合作的可能性,並持續整理車站空間,讓一個單純的車站搖身一變成了時下最夯的「青創中心」。

相招來辦桌:臺中舊城區跨文化社區餐桌行動・共餐篇

Vol.106 作者 / 余炘倫(「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博士後研究員、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臺中舊城區作為海島臺灣西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區,不同世代、社會身分、國籍的移民在不同的機緣下陸續抵達此地,並在區域的發展過程中帶來了各自的文化味道。沿著這些不同的味道而行,人們往往會發現,它們在舊城區中各自發展出自身的空間聚落及經濟消費網絡,並因此構成了區域特有的多元生活與空間秩序。如果能夠進一步以食物作為媒介,通過社區餐桌行動來擾動既有的空間布局,促成異質群體之間的文化交流,將有助於打通現下的空間隔閡,讓不同的飲食文化進一步通過市場進行跨文化流通。

闢一條回家的路,從九讚頭出發(上)

Vol.106 作者 / 陳佳君(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專任助理)

靜謐的車站陸續迎回了一批返鄉的青年。這群年輕人多少帶著「返鄉之後自己到底能做什麼?」的疑惑歸來。唯一能確定的是,再也不必每日擠在人群中往市區裡塞、少了每個月領固定薪水這回事……。但卻必須重新建立自己在家鄉的人脈,重頭學習如何與長輩緊密相處,才能在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持續站穩腳步做自己想做的事。走出九讚頭車站,便是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到最初的原點,然而所有的挑戰才正要開始。

走入市場的服務學習:暨大學生的市場行動(上)

Vol.106 作者 / 蘇瑾珮(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

在走進市場之前,同學們多少有對傳統市場的刻板印象,不論是害怕會被攤商拒絕訪問,或是擔心市場內雜亂無章、衛生不太好等等環境情況,然而當他們真正與市場攤商對話、接觸時,攤販友善的互動以及市場內乾淨整潔的樣貌,都讓同學們改變想法,甚至因此發現市場內的許多美食,愛上了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