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516

文章分享:


勇闖課程進入場域的十八銅人陣(下)

作者 / 賴富庭(前東華大學東臺灣中心專任助理)

編按:《島嶼習作: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行動紀實》一書記錄了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第一、二期大學團隊伙伴的在地實踐歷程;在這些案例故事中,實作者們誠懇地寫下自己在場域的觀察、操作經驗和過程反思,並大方公開行動方案設計背後的構想與獨門心法,希望將與社區一起學習協作的感動及收穫和更多人分享。《島嶼習作》在去年出版了實體書,同時開放公眾下載電子書。本期電子報特別選錄書中精采案例,與讀者共享。


圖:東華大學學生在全臺唯一臨海的布農族部落——高山部落進行文化學習課程。

(承上文)要求禮貌是因為我們大隊人馬到人家地盤上叨擾,禮貌是基本要求,更別提在這些長輩們面前,學生的年紀根本就是孫子輩;更別說萬一失了禮數,以後還怎麼繼續合作?心理建設則是要強調我們不是出門去玩、去遠足,更不是傳統的校外教學般地走走玩玩,而是要紮紮實實付出體力跟汗水,去獲取學習成果及知識,並且讓學生理解在地的生活樣態,避免一群嬌滴滴的大小姐、大少爺帶著滿溢著粉紅泡泡的浪漫幻想進場。

想追劇、想連線打手遊?對不起,部落裡處處是通訊死角;想到便利商店買汽水、洋芋片解饞?最近的便利商店開車單程要二十分鐘,而且不會有人有時間載你去;部落裡沒得買嗎?當然有,晚上七點前就打烊的柑仔店。聽到這裡,會不會有學生被嚇跑,後悔參加課程?少部分也許會萌生退意,但看看那些猜拳猜輸了捶胸頓足的同學們,你還想走嗎?得罪了方丈還想走?

建立彼此聯繫的通信群組、選任小組長、蒐集學生個資以後,[1] 繁雜的行政程序就不消說了,光是安排交通、食宿、集散時間地點就會讓駐點人員一個頭三個大。舉例:如果是媒合鄰近旅宿業者提供住宿,則需要先敲定住宿日期與人數,有時還要拜託人家幫忙留房間(有時生意好,一房難求),這時候萬一學生臨時有什麼變動,就會有訂金跟營業損失的問題(甚至還會被業者complain),沒處理好,下次人家幫忙的意願就會很低;安排部落內寄宿家庭,則得確認屋主意願、妥適安排人數、環境是否適合等。[2] 

交通的部分,筆者一律要求搭乘公車,嚴禁騎乘機車前往,畢竟學校到合作場域來回近百公里,必須將危安風險降到最低;更重要的是,採用當地居民日常生活使用的交通工具,學生們在往返的過程當中就可以體會在地的生活樣態,包括人口為什麼外流如此嚴重、產業發展的限制、城鄉間的差距、特殊的商業模式(行動全聯[3] )等等,只能意會難以言傳,講一百次不如親身體會一次。

吃的部分,部落內較難訂餐,筆者大部分都是拜託部落媽媽們協助,擴大在地居民的參與;更重要的是,讓這些長輩們有機會展現精湛的廚藝。有趣的是,部落媽媽們都會怕學生們吃不飽,或是用宴客的心態端出一大桌佳餚(包括部落限定食材),畢竟「有一種餓,叫做媽媽覺得你餓」,學生們早就過了青春期,但媽媽們總說:「要多吃一點餒,不然長不高辣!」


圖:滿桌的佳餚充分反映出「有一種餓,叫做部落媽媽覺得你餓」。

實作課程的導入,除了可以適時的填補部落內人力的缺口,使在地事務順利推展前行以外,學生也可在過程中獲得寶貴經驗。從實作課程的課後回饋,學生們表示,在其生命經驗中極難想像在地生活竟充滿諸多不便,也開始反思自己與故鄉間的連結,特別是非人文社會科學背景的學生,也獲得了人文關懷素養的培養。

此外,戴上棉紗手套、拿起鋤頭鐮刀、調和油漆粉漿、辨認樹種進而砍伐作為建材等經驗,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機會體驗到,更別提要跟不認識的同學在陌生的地方過夜、團隊合作完成共同目標,或是被蜈蚣、馬陸等生物給嚇得哇哇亂跳。透過實作課程,學生們獲得了不一而足、寶貴的「第一次」經驗。

然而在過程中也不是全然順利,還是有許多料想不到的突發狀況,卻也讓人社實踐計畫團隊以及部落合作伙伴有機會學習如何應變及調整,在無法預料的變動狀態中不至於卡住規劃的工作事項。比如說可愛的學生們搭公車錯過了該下車的站牌,傻傻地一路向南,又無法說明到底在漫長的臺 11 線公路上的哪一段(四周景色都是山、海,沒有顯著地標),還要緊急找尋有廂型車或者是貨車的在地居民進行即刻救援(人數太多轎車載不下)。

或者是環境整理與牆面整修都需要良好的天候配合,但不巧遇上連日雷雨,只好再想出新的「菜單」讓學生們操作以免冷場;又或者是儘管耳提面命、再三交代、通訊軟體群組無限量的提醒,但還是有可愛的學生沒有帶到日常用品或睡袋,只好給她一把鐮刀,恐嚇她自己去砍檳榔葉跟香蕉葉當被子蓋等等,種種堪比健達出奇蛋的驚喜(或驚嚇),只有好氣沒有好笑。

實作課程進入場域,對於合作伙伴小馬[4]來說,除了推進了願景規劃的進度,更重要的是在進行過程中,成功吸引了部落居民的關注及參與。好幾位在部落中的中壯年人口,有的因為健康因素、有的因為就業問題,平時有種「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慨歎與消沉,不免與杯中物過從甚密,也多多少少影響了身心健康。


圖:學生向居民分享在部落學習的收穫和心得。

不過在實作課程進行時,學生們為部落注入了平時少有的人氣與活力,幾位平時賦閒在家的部落成員,看到學生們忙進忙出、揮汗如雨、冒雨趕工,卻因為工作經驗與技術不足而顯得辛苦笨拙,導致事倍功半;或許是被學生們的活力感染、也或許是因為看不下去學生的手拙,他們主動走出家門、振作精神、拿起工具加入工作的行列,也教導學生們各項知識與技巧。

過程中,不僅學生從這些長輩身上得到學習的機會,長輩們也從學生的崇拜與尊敬中獲得「被需要的感覺」而重拾自信。這是我們料想不到的,原來長輩們除了日常生活的照顧以外,更需要關注的是心靈層面的健康。獨居的長輩們平時的寂寞感因為學生們的陪伴而得到緩解,那開朗的笑容跟難得的活力,是我們課程操作當中最大的驚喜。

學校與場域的合作,絕對是對等與互惠的,不僅在過程中需要不斷的與合作伙伴溝通,蒐集到的資料、公開發表的成果等,也必須得通過在地的審核與首肯,特別是實作成果更需要共享。為了提高在地居民的主體性與被尊重,甚至可以在評量學生成績時讓合作伙伴也一起評分、在課程結束前安排時間,讓學生們談談學習的心得、反思以及表達對場域的感謝之意,避免造成參與的居民們產生一種「被使用」的負面觀感,並降低學生離場以後,場域回歸平靜的那種失落感與不捨。至於如何對抗僵化的制度、永續經營與擴大串聯、學生的不穩定與不受控、怪獸家長等,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圖:學生在部落的學習過程裡,體驗橫跨三個世代的合作經驗。


[1] 選任小組長是為了分層管理方便,有重要訊息要通知或是需要協調的時候,會容易許多。另外,學生雖然有團體保險,但為他們額外購買商業保險還是必要的,以避免萬一有個什麼差錯,況且從學校到部落路程不算近,風險管理不可不慎。

[2] 要讓陌生人住到自己家裡,是件不容易的事,溝通成本非常高。再者,提供寄宿的環境也要看一下,是否有性平的危安因素,若是通舖、帳篷等形式,還要讓男女學生分開居住(以生理性別為主,心理性別略去不計,不然我會瘋掉)。筆者同時會要求學生,若是在寄宿家庭過夜,睡醒後必須要整床疊被、清理內外環境、打掃浴室廁所,有些家庭因水源問題需要儲水,還要挑水來補滿,這些要求除了是生活品德教育及紀律的展現以外,也會讓提供寄宿的部落家庭留下好印象,況且部落中大部分都是由獨居長者提供寄宿服務,更需要協助居家環境的整理。

[3] 部落由於交通不便、人口數又少,街邊店家的營運模式不敷成本,便發展出特殊的商業模式:貨車載著蔬菜、水果、乾貨、麵包、日用品等,播放著鄉土味十足的音樂巡迴在部落內,滿足居民日常所需或是學童、駐地軍警人員的口腹之慾;若是需要生鮮肉品,還可向「行動全聯」預訂,下一趟巡迴時再送到你家,既方便又充滿人情味。

[4] 職業軍人,海軍陸戰隊一等士官長退伍,因為兒時的生命經驗、對家鄉的關懷、對土地的熱愛,毅然帶著一雙稚齡兒女、漢族身分的妻子,回到部落裡創辦「高山森林基地」,是高山部落第一位返鄉拓荒的青年。。


【延伸閱讀】

勇闖課程進入場域的十八銅人陣(上)

捲動在地參與動能:高山部落實作課程與社區據點營造

高山部落服務學習課程紀要

以部落為師:磯崎、高山部落文化學習課程探查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