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市場小聚:從臺中第二市場實踐談共創的藝術(下)

Vol.116 作者 / 林心乙(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談好,意味著有方向性,而作為計畫團隊的我們,確實帶有倡議目標與場域的其他成員面對面。換言之,除了對於場域的策略選擇,「不卑不亢」的態度更是基本心法,憑此在「團隊的倡議方向」和「場域多元異質的期待」中找尋平衡,才有可能走在共好的道路上。

老人與海:嘉大研究生與好美里長者的邂逅

Vol.114 作者 / 林宛諭、陳素秋(嘉義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在職專班學生)

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的臺灣,高齡長者的心理健康也逐漸受到重視。嘉義大學人社實踐計畫團隊在初步接觸社區場預後,決定以心理健康團體作為接觸當地居民的方式。「學習」對長者們而言並非難事,只要用心選擇合適的方式,結合主題活動的設計,便能吸引長輩認真投入,不僅團隊成員認識當地長者的生活風貌及生命故事,同時增進參與者對於心理健康知識的瞭解,為嘉大團隊在好美里的行動拉開動人的序幕。

「南迴地區紀錄片培力工作坊」:賦權的多種可能性(下)

Vol.113 作者 / 林瑋璇(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南迴地區紀錄片培力工作坊」的舉辦呈現另一種非大學主導行動方案的合作模式,場域擁有取得資源的能力,進而成為資源運用的決策者;而大學站在顧問與協力的角色,讓大學與場域合作的權力關係有如跳雙人舞般充滿動態變化,有時大學主導場域跟隨,有時是場域主導大學跟隨。

「南迴地區紀錄片培力工作坊」:賦權的多種可能性(上)

Vol.112 作者 / 林瑋璇(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當大學與場域合作時,由誰握有資源與拍板決定權?許多在地組織對於申請計畫、取得資源已有相當的經驗,如果有外部伙伴在共同理念下協作,將能在新的領域進行更多元的嘗試。由土坂社區發展協會主辦、臺東大學人社中心協辦的「南迴地區紀錄片培訓工作坊」,便由場域伙伴主導規劃,東大人社成員從旁協助,一同推動「由在地人說在地的故事」。

市場小聚:從臺中第二市場實踐談共創的藝術(中)

Vol.112 作者 / 林心乙(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從「大學團隊全然主導」過渡到「邀請在地行動者共同主導」,東海人社實踐計畫團隊學習更敏銳地接收來自市場人事物的訊息,並調整自身步調,從內容的共創、形式的共創、進一步到遊戲規則的共創,有意識地釋出主導性。將更多能量投注於營造友善環境和支持系統、激發成員的發想,協助討論找到交集,提供「我們大家能夠做得出來」的信心和實踐力。

市場小聚:從臺中第二市場實踐談共創的藝術(上)

Vol.111 作者 / 林心乙(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共創」、「共好」是公共參與常聽見的詞彙,然而到底要怎麼共創,才能兼顧共好呢?東海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團隊在與臺中市第二公有市場的在地行動者合作的過程中,結合大學課程規劃各種主題策展,發掘並轉譯市場的知識。然而在嘗試建立彼此合作模式的過程中,團隊內部也針對在地行動者的需求、大學團隊與在地行動者的關係、社群平台的功能與策略展開不同路徑的思辯。

勇闖課程進入場域的十八銅人陣(下)

Vol.111 作者 / 賴富庭(前東華大學東臺灣中心專任助理)

學校與場域的合作,絕對是對等與互惠的,不僅在過程中需要不斷的與合作伙伴溝通,蒐集到的資料、公開發表的成果等,也必須得通過在地的審核與首肯,特別是實作成果更需要共享。為了提高在地居民的主體性與被尊重,甚至可以在評量學生成績時讓合作伙伴也一起評分、在課程結束前安排時間,讓學生們談談學習的心得、反思以及表達對場域的感謝之意,避免造成參與的居民們產生一種「被使用」的負面觀感,並降低學生離場以後,場域回歸平靜的那種失落感與不捨。

相招來辦桌:臺中舊城區跨文化社區餐桌行動・人物篇

Vol.110 作者 / 余炘倫(「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博士後研究員、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遷移的年味:跨文化年菜飲食專刊》通過一系列跨文化社區餐桌主廚與移工生命故事的報導,東海團隊希望在食譜與食材情報誌之外,以更多元的視角呈現不同文化的人群與食物之間的故事,讓讀者更深刻地體會在臺新住民與移工所經歷的跨文化遷移處境,進而思考食物在此遷移過程中對人們認同形塑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原地流亡?莫拉克災後重建與原住民族人權議題之觀察 (下)

Vol.110 作者 / 王桂鳳(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第二屆「莫拉克災後原住民族人權工作坊」不僅再次點出原住民族基本人權長年受到忽視的問題,同時也促成了不同背景立場的機構和社群(學界、行政機構、立法機關、部落)之間的溝通與對話,達到人權工作坊實務交流的目的。在工作坊的討論中,也延伸出人權問題以外的原住民族文化斷層危機的課題,亦點出屏大未來所要執行的部落文化培力、創新與再生產議題的重要性。

勇闖課程進入場域的十八銅人陣(上)

Vol.110 作者 / 賴富庭(前東華大學東臺灣中心專任助理)

學生及課程進入場域,並不像報名參加進香團,只要將水壺、乖乖、七七乳加塞進背包,上車睡覺下車尿尿那麼簡單,如何兼顧學校/課程/計畫目標、場域議題脈動與需求、學生實際學習內容及成果等三個面向,端賴熟悉場域的中介人員詳細規劃、溝通協調,設計出一套既符合在地需求或議題脈動、又結合課程教學內容與學習目的及效果的完善計畫,以免一個進場各自表述,最後三方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