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說故事的人──以多元敘事力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方式(上)

Vol.94 作者 / 高禎臨(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說故事」是一種人類相互交換經驗的能力,藉由口述、文字、影像,甚至是圖文搭配、戲劇展演等不同的載體,開展出不同的敘事技巧與表達形式,最終的目的皆在促成人們之間相互理解及情感交流。東海人社團隊的故事組師生在設計實踐行動時,也以「聽故事人」和「說故事人」的雙重位置定位自己的身份,嘗試以多種不同敘事方式建立交流與傳播的管道。

「哇!欸?人生好難」:中區大作戰二部曲(下)

Vol.94 作者 / 李晏佐(臺東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助理教授)、林裔心(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哇!欸?人生好難」遊戲中的街友分為三種不同角色的故事線:代表「𨑨迌人」的新哥組、代表「做事人」的阿福組,以及代表「艱苦人」的小秋組,玩家們各自「親身經歷」了不同的人生,搭配會後的交流討論、請遊戲設計者分享箇中巧思,讓玩家對街友群體與議題有更多層次的認識。

再社區之後:社區策展作為地方創生實踐行動的幾點思考

Vol.93 作者 / 邱俊達(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林俊志(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再社區」的策劃除了呈現中山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自2018年啟動迄今的成果,更欲探究地方性、公共參與和社群培力間的滾動關係。團隊以社區策展為方法,邀集專業單位舒喜巷、新樂園藝術空間、日青創藝擔任培力講師,並結合社區夥伴、三位與場域各具淵源的藝術家(張致中、李珮瑜、山本聖子)以及二組培力團隊(鹽埕飯包、畫說鹽埕麵)來參與,希冀呈現學術機構如何有別於一般的藝術介入操作,發揮其智庫與軟實力特質,在知識、技術的轉移和創意的開發,建立起「藝術—長照—產業」之社區生態鏈的可能範式。

地方上人與人的連結:話說社區策展

Vol.93 作者 / 曾意琇(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謝沛瑩(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兼任助理)

由中山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舊港區團隊所辦理的「再社區—過渡.聚合.創生」社區策展,甫於2021年5月的第二個禮拜天落幕。本文將著重於介紹培力策展團隊「畫說鹽埕麵」的歷程,以及策劃「東南亞書/憶:散步與手讀工作坊」的過程,並述及與外部單位溝通協作之經驗,以凸顯社區策展中「人與人」、「人與地」相互連結的重要性。

把鹽埕日常包進飯糰裡!「鹽埕飯包」社區策展筆記

Vol.93 作者 / 吳霽芳(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在那個下午,當我們這樣慢慢地聊著聊著,開始發現組員們對於「食物」和「家」的「味道」都有著同樣的好奇與興趣,就這樣確定了策展方向,決定繪製關於鹽埕的《食材散策地圖》,希望能藉此讓民眾走入鹽埕品嚐美食的同時,也能將注意力挪移至座落鹽埕巷弄裡豐富多樣的食材,並藉由尋覓食材的過程,拼湊屬於自己對於家的味道與記憶。

左營青銀共創社區劇場:回應高齡化需求,為社區注入創新氣息

Vol.93 作者 / 葉維俐(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對於未來社區劇場的期待,居民們希望藉由劇場所展現的社會議題,以輕鬆的方式呈現在地所關心的課題,藉此引發觀眾省思。另方面,更希望利用社區劇場發揮自身影響力,呼應先前提到的左營高齡化之下所重視的老人照護、陪伴議題,透過劇場聚集一群來自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大家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讓互相陪伴成為一種新常態。

擾動日常:一同再造空間

Vol.92 作者 / 蕭鄉唯(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經由每次的共作,東大試圖與場域居民一同釐清彼此對於社會實踐認知的異同,促使二者在行動中做出更適合雙方的選擇,形塑學術言語與在地日常的共生空間。即是,東大試圖由彼此對於地方的不同想像出發,將抽象概念化為清晰可見的行動,促使相異的聲音引發共鳴,共同探討各式實踐的可能樣貌。

擾動日常:虛擬空間與現實生活交織下的部落文化傳承

Vol.92 作者 / 張雯喬(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專任助理)

我在過程中除了與青年一同學習,不僅思考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排灣族,也與東大團隊利用不同的數位媒介,藉由調整現實和虛擬世界的互動,透過各種主題活動建構在地傳統知識。我們一起找尋原住民青年在當代的位置,共同探索部落未來的樣貌,逐步形塑大學與部落共學的可能,讓啦里吧這個美好的地方,在網路的形塑下,有了不同以往的參與。

擾動日常:從過去空間重新認識當代空間

Vol.92 作者 / 李昀融(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專任助理)

經過數個月繪製傳統地名地圖的協作,我們發現繪製地圖所獲得的成果不只是地圖圖面的展現,繪製的過程包含反覆記憶、分享知識的行動,讓愛國蒲的土地知識再一次於居民的腦海中活躍。有了這樣的想法,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將地圖的成果、其中蘊含的土地知識與更多部落族人分享,希望能藉此邀請更多族人參與、討論,讓這些資料轉化為當地居民可以活用的知識。

擾動日常、營造共感:啦哩吧食農計畫——情境、想像與身體實踐

Vol.92 作者 / 楊濬瑄(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專任助理)

啦哩吧文健站食農計畫的操作模式,便有別於參與式觀察、田野訪談的方式進行文化資料蒐集。因為看見了在地的實際需求,也出自自己對設計課程的喜好,於是與夥伴開始以更主動的方式介入文健站的日常,不管是黏土、畫筆、調味料與精油等,都是我們嘗試使用過的媒材,也藉由創造情境作為媒介,引導參與者想像,讓「農」與「食」可以自然而然體現在課程互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