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317

文章分享:


走入市場的服務學習:暨大學生的市場行動(上)

作者 / 蘇瑾珮(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

在大學課程裡,除了在專業領域中精進知識與能力,也需要了解如何實踐自身專長。「服務學習」的教學模式,在服務的過程中活用所學,並且激發學生關懷社會之責任感,讓學生可以「做中學」之外,也提升對他者的關懷、社會責任感、激發社區環境的參與感等等。

場域的鎖定:認識第三市場

在110學年第一學期,暨南大學歷史系二年級的學生們修習服務學習課程,在授課教師張力亞老師的介紹之下,同學們開始認識市場議題。

第三市場作為埔里在地歷史最為悠久的傳統市場,是值得同學們去探索與了解的地方,課程上也希望能讓同學有效地吸收相關知識,於是力亞老師邀請「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後稱人社中心)的專任助理黃資媛擔任議題引導的業師,向同學們介紹市場裡的環保議題,也分享近年來人社中心於第三市場耕耘友善市場環境行動。[1]


圖:資媛向同學介紹市場中的環保與空污議題。

市場內的環保議題十分多元,舉凡人車爭道、空氣汙染、使用大量塑膠袋等等,資媛以多種方式解釋微小的污染物所帶來的巨大傷害,例如以圖片的對比讓大家觀察空氣好或不好的狀態,或以活潑的動畫《霾哥來了》說明解決空污的重要性。

為了讓同學們對市場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資媛也為同學們安排實地踏查活動,邀請到哇特小旅行的導覽員蔡依庭與詹羽辰,規劃「一日市場吃喝小旅行」,以「埔里美食」為契機,讓同學們走進市場,聆聽屬於在地的脈動。

旅途中,學生們不僅品嘗到粉粿、貢丸、豆花、愛玉冰等美食,也了解到第三市場的歷史故事。深入市場後,有同學發現到攤販所販賣的商品皆是埔里在地的特產,例如刺蔥、茭白筍、百香果,顯現出市場產品與在地的關聯性;另一方面,兩位導覽員熱情介紹的「菜市場美學」,讓同學們開始欣賞市場內的別樣風景,或許是一輛被人放置許久的腳踏車,或許是攤販商品獨特的擺放方式,儘管這些簡單的輪廓對過路人而言毫不起眼,卻對長期在此生活的居民而言彌足珍貴。


圖:導覽員運用暨大與鎮公所合作的看板介紹市場演變,並帶領同學認識埔里在地特色食材。

服務指南針:設計方案

在實地考察市場環境以後,同學們不僅重新認識這個場域,也提出了不同面向的想法。大部分的同學認為第三市場經歷許多變遷,並在近年來規劃得更為整齊乾淨,然而相對於現代人喜歡去的超級市場,傳統市場的便利性與熟悉度不如超市,對比第三市場在日治時期臺灣物品銷售量名列前茅的歷史榮景,不禁讓人有今不如昔的惋嘆。

過去的景色究竟如何?現在的攤商又擁有怎麼樣的故事?其中一組的同學便以此為方向,決定設計一日市場攤販體驗,實際參與攤販的運作過程,並在體驗中訪談攤販的種種故事。

而另一組同學則特別注意到第三市場裡使用塑膠袋的狀況,以往家中長輩在傳統市場購物的經驗中,攜帶回家的塑膠袋往往高達十個以上,又因為塑膠袋低廉便利的特性,降低重複使用的可能性,頂多只會作為垃圾袋二次使用,這讓同學們想將焦點放在「市場減塑」的主題,利用短片記錄在市場購物時有使用或無使用塑膠製品的差別,呈現出塑膠對環境的影響,達到友善環境的警惕作用。


圖:邀請成立影片工作室的學長教大家如何剪輯市場體驗影片。

一日市場攤販體驗

市場職人一天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這次的體驗活動,分別與第三市場內的「阿南蔬果」、「阿伯烤雞鴨」兩個攤販合作,讓同學們分組完成長達五小時的體驗。

早晨,天邊剛濛濛亮,鬧鐘顯示著「05:45」的數字,同學們已在阿伯烤雞鴨店的老闆家門口集合完畢;門的另一端,老闆娘已經先將豆干、內臟下鍋滷製,並準備好材料要開始滷雞肉了。翻滾的鍋內正飄揚著滷肉的香氣,老闆娘隨興地與同學們聊天,她說今天一共滷製18隻雞。不過攤子上的生意起伏大,有時製作22隻雞,早上十點就賣光收攤了;但有時就算做的量較少,也會遇到賣不完的窘境。起起落落的生意,在老闆娘豁達的語氣裡,就像滷鍋裡升起的白霧,輕輕一吹就散去,留下令人垂延三尺、齒頰留香的烤雞鴨。


圖:同學在阿伯烤雞鴨的攤位練習協助裝盤與販售。

另一頭,在熱鬧的果菜市場裡,阿南蔬果的老闆一大清早就來到這裡批貨,這兒的蔬果與超商內統一配銷的商品不同,是當日從埔里當地現採現摘,保存食物本來的鮮度與味道。在批貨的過程中,老闆還教同學們如何挑菜,他一邊拾起箱子裡的胡蘿蔔檢查,一邊跟同學們解釋:「挑漂亮一點的,讓客人回去比較好削皮。」老闆嚴謹的態度與對品質的堅持,透露出他做生意的堅持。

影片:市場攤商體驗–阿南蔬菜組。

隨著老闆一同來到第三市場裡,各個攤販陸陸續續開始準備開店,而擺攤其實並非把東西陳列出來而已,例如在阿南蔬果攤,老闆娘還會在擺放好的蔬果上灑水,保持蔬果的新鮮;阿伯烤雞鴨的老闆娘說:「維持攤位的整潔、產品乾淨,對客人的安全才有保障。」開店販售以後,老闆隨時都需要觀察顧客的需求與喜好,對商品進行調整,有些來自小家庭的客人,所需要的菜量沒有那麼大,老闆娘會將高麗菜剖半,符合客人的要求;或者近年來開始風行的牛奶白菜、甜A菜等等,當顧客有所反應,老闆在下回進貨時也會慢慢改變產品的選項。


圖:阿南蔬菜老闆教同學整理蔬菜的方式。

在體驗的過程中,同學們也試著幫忙攤商的生意,不管是包裝或是找零,起初笨拙的動作,在老闆的鼓勵下漸漸得心應手、熟能生巧。透過觀察老闆與顧客間的互動,感受到傳統市場獨有的人情味,也從中看到許多平時在市場看不到的事情,其中不僅有事前準備的辛勞,還有攤商的生命故事。如同阿伯烤雞鴨的老闆娘所跟同學們分享的,她一開始是順水推舟地進入這一行,後來在工作裡也想辦法求新求變,盡力做到更好,如此精進自己的工作態度,讓同學們以此作為借鑑,成為生命中難忘的體驗。

影片:市場攤商體驗–阿伯烤雞鴨組。

有塑無塑大比拚

如果說上面兩組的同學是市場攤商的角度,那接下來的這組同學則是站在顧客的角度進行體驗了。小組內分成了「有塑組」與「無塑組」,分別在市場裡購物,從最後的垃圾使用量來對比兩組之間的差別,組員透過影像的敘事手法,來告訴大眾使用一次性塑膠容器的問題。

在購物的過程中,同學也趁機會與老闆們訪談,詢問其對顧客自備容器購物的看法,攤商大多持著正面的回應,主要是塑膠容器的成本負擔不小,由於近年來原物料的漲價,再加上疫情的打擊,對於小攤位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的。

除了攤商的回覆以外,同學們驚喜地發現,其實在市場裡有不少顧客會自備環保容器盛裝所購買的商品,而且大多是住在附近的居民,有些商家會因此提供回饋,例如增加部分的商品數量或去掉零頭等等,形成一種互利互惠的關係,這樣的連結有助於減少塑膠容器對於環境的影響,也是同學們希望能傳達的理念。

影片:市場減塑體驗。

回到對比的內容上,因為同學們拍攝時間短促,在市場內來不及拜訪更多的攤位,只斟酌挑選其中幾家進行採買,購買的數量也不多,即使如此,有塑組仍舊拿到了三個塑膠袋和數個塑膠製品,與無塑組所使用的三個環保容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單只一人就產生這樣的數量,如果再擴大計算,其產生的塑膠用量絕對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因此同學們認為倡導環保的無塑購物,的確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

在走進市場之前,組員們多少有對傳統市場的刻板印象,不論是害怕會被攤商拒絕訪問,或是擔心市場內雜亂無章、衛生不太好等等環境情況,然而當他們真正與市場攤商對話、接觸時,攤販友善的互動以及市場內乾淨整潔的樣貌,都讓同學們改變想法,有同學分享:「我們採訪的攤販其實都相當友善,也願意配合完成我們的作業,並沒有像我曾經擔憂過會比較排斥的情況。」也有同學因此發現市場內的許多美食,愛上逛市場的行動呢!

當課程轉向真實的場域,同學們不再將「傳統市場」視為一個書本上簡單的標籤名詞,而是真切地去觀看、感受、探索這個地方的歷史痕跡與文化風情,透過上半學期完整的市場體驗,帶給同學們一場屬於第三市場獨有的人情風味。(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