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他山之石

在小濱的這些人:循環於溫泉小鎮的設計力

Vol.113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一個人做夢,也許只是夢;一群人一起做夢,就是真實。」在小濱的所見所聞反映出有魅力的人與店家就像磁鐵一樣,吸引志同道合的人群聚集,一起發想,共同築夢。不論是返鄉的城谷耕生或是移居而來的奧津夫婦,他們將自己的專業、興趣、關懷與在地風土及課題相互結合,於日常中挖掘被埋沒的自然和社會資源,在生活裡探測地方的實際需求和未來發展願景,再運用自身設計、料理、販售等專業服務,將地方的「魅力」和「議題」向內部居民及外來訪客傳遞,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體驗,甚至一同加入參與。

建造一座「大家都能來玩的公園」是對未來的投資——Maruhiro的工藝創新和公共價值創造

Vol.113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作為陶瓷設計與販售的企業,有自己專屬的賣店一點都不稀奇,但最讓我們這些造訪者震驚的是,馬場社長竟然在直營賣店外頭蓋了一座公園「HIROPPA」,為此還揹了大筆貸款!馬場社長表示,波佐見是有點偏遠的地方,不論到麥當勞或租DVD的車程都需要40分鐘,加上前幾年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更覺得能供親子散步玩耍的公園無比重要。尤其產品易歲的陶瓷賣店通常是父母最容易精神緊繃,若設立了公園,親子就可以到園區遊玩,也能順道一起來逛賣店。不但降低親子進入陶瓷店的心理門檻,孩子也有更多接觸陶瓷器皿的機會。

地方產業疫情求生記:柳川藩主立花邸「御花」和夜明茶屋的突圍之道

Vol.112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疫情對於地方觀光事業的衝擊甚大,在收入銳減與疫情不知何時才能結束的雙重不確定性中,柳川市的兩位在地經營者與員工共思自家產品的特色,充實相關知能、設備與技術,提升商品與服務的品質。同時也與地方上其他產業或商家合作,改善地方觀光的資訊傳播管道、打造深度體驗內容,將危機化為轉機,一起撐過疫情的寒冬,在後疫情時代中以更細緻、更貼近不同客層需求的方式,迎接旅客的再度到來。

那些超乎想像的在地實踐者:「九州地區的地方創生與社會實踐」 交流經驗

Vol.111 作者 / 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主持人)

這些日本的地方實踐者都不是在學術界工作的人,儘管知識體系沒有那麼完整,不過他們分享的內容和經驗,還有從實作經驗萃取出來的核心價值令人佩服。因為這次的經驗,讓我感受到日本地方社會的深度跟厚實的程度超乎我們的想像,這不是一個、二個人而已,而是幾乎所有的受訪者,他都能去闡釋他在做什麼,甚至有幾個人分享時,你站在旁邊聽到眼淚都會掉下來。

為地方帶來「創造力資本」的BEPPU PROJECT

Vol.111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前BEPPU PROJECT代表山出淳也說:「藝術家的價值不只是創造作品而已,而是能把既有的價值進行更新,賦予外界新的刺激。藝術家的進駐或移住,也能對於地方上的居民、組織、企業、地方政府,帶來新的刺激,這正是他們的價值之一。」

疫情中的停課不停學:瑞士的孩子在家學什麼?

Vol.91 作者 / 方常均

疫情期間,「親師合一」的角色令許多父母心力交瘁。如何讓學生停課卻不停學?家長需要扮演哪些角色?教師對於教材、教學與評量的內容能做怎樣的彈性調整?學生在家學習的期間,從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到防疫期間的生活態度,都是親子在家共同學習的重要課題。

行人優先!瑞士的交通規範與道路設計(下)

Vol.84 作者 / 蔡黛華(瑞士蘇黎世大學博士級研究員)

為了養成駕駛禮讓行人、謹慎上路的好習慣,瑞士政府祭出罰款與刑責來遏止交通違規。加上定期更新的道路設計規範,以及從小到老的行人安全教育,不僅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也讓愈來愈多的瑞士人捨棄開車,改用走路與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作為日常通勤方式。

龍谷大學見學記Ⅳ:學生與居民共創「龍蝨鄉之米」 守護聚落環境和經濟

Vol.84 作者 / 郭怡棻

龍谷大學與京丹後市三重.森本聚落的合作,展現了「地方創生」未必要砸大錢進行硬體施作,而是能從居民的生活需求著手,連結人與人、人與土地,為原本的飲食文化、農耕產業創造更多附加價值。這樣由內在自發的「里力」,才能源源不絕,維繫世代安居之地。

行人優先!瑞士的交通規範與道路設計(上)

Vol.83 作者 / 蔡黛華(瑞士蘇黎世大學博士級研究員)

「馬路如虎口,行人當心走。」行人路權在世界各國都備受重視,臺灣近期推動的「交通大執法」政策,也特別強調車輛禮讓行人,以建立路口停讓文化為目標。而在瑞士,透過政府與民間的努力,持續修訂交通規則、改善道路設計、推動行人安全教育,不僅養成駕駛禮讓行人的文化,交通事故也顯著降低。瑞士務實創新的實踐經驗,可供臺灣社會借鏡參考。

瑞士現在進行式 —— 保種,生命教育與共生經濟

Vol.82 作者 / 方常均

在全球化商業策略下的大規模栽種,人類面臨了糧食壟斷與物種減少的危機。保種,尤其是原生作物的保存與種植,就是瑞士許多產業繼續生存的重要關鍵。瑞士動植物文史保護基金會(ProSpecieRara)近年來大力推廣原生動植物的保育觀念及行動,呼籲眾人在保種時代中,做一個有種的山國人民,為瑞士留下自豪的天然環境與經濟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