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644

文章分享:


菖蒲學園:運用藝術和創造力拓展「正常」的視野

作者 / 周睦怡(海洋大學海洋觀光管理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打造一個讓園友活出率真的機構

時間回溯到1959年,當時從事特教工作的福森悅子,在與學生的母親們互動時,深刻地感受到她們在照顧智能與精神障礙者時的徬徨無助。對於孩子們什麼都不會感到擔憂和自卑,內心總是充滿矛盾和不安。儘管如此,這些母親始終以無限而謙卑的愛來呵護及養育孩子。那時福森悅子尊敬的一位前輩對她說:「不論是患有多麼嚴重的障礙,只要我們誠心誠意地對待孩子們,那就是尊重他們每一個人的人生」,這句話深深的影響了她,為了這些孩子們的未來,福森悅子決定要創立一所服務智能與精神障礙者的機構。

懷著「智能與精神障礙者都能擁有幸福生活」的使命,福森悅子和她的丈夫福森操於1973年4月1日創設了菖蒲學園(しょうぶ学園)。今年適逢學園創設第50年,拜訪當日,我們首先來到園區中定期展出園友作品的藝廊,此刻正在展出園區50週年的紀念展。展覽以照片集的方式分享菖蒲學園建立以來所累積的點點滴滴,除了園友的生活剪影外,還包括200場以上的展出和演出活動。

經由現任園長福森伸和其夫人(副園長)福森順子的導覽介紹可知,目前園方服務的園友約有200人,職員大約100多人,整體環境充滿綠意,柔和且沒有過多裝飾的建築與周遭地景相融合,令人感到真誠且溫暖。學園透過藝術創造,打造一座陪伴智能與精神障礙者的社會福利機構兼庇護工場,讓工作團隊與園友能一起在這裡互助和共創。


圖:菖蒲學園入口。


圖:藝廊展出菖蒲學園五十週年來的點滴歷史,左上角照片為學園創辦人的雙親福森時義與福森エダ,他們慷慨提供土地供學園使用。

學園主園區佔地約3,000多坪,設有義式餐廳、麵包工坊、藝術創造工坊和藝廊。其中,提供庇護性就業的麵包工坊,產品除供給園區所用外,也開放外界購買。而在藝術創造工坊部分,則有陶藝、布藝、木工、和紙四個工坊。

在陶藝工坊中,約有10名左右的園友在此運用陶土、瓷土創作,3名職員負責的不是教學,而是把園友創作出來的作品轉換成餐具或裝飾品等具體可用的商品後,再進行窯燒。布工坊提供園友們以刺繡、縫紉等方式創作的空間,利用不同材質的織線和布料自由發揮個人創意;職員負責供應材料和工具,讓園友們能專注於自己的技法和作品,再由職員思考如何轉換成商品。和紙及繪畫造型工坊則製作手工紙,供園友圖繪或以絹印方式進行平面或立體創作。木工坊設有完善的工具與機械設備,通常是由園友進行雕刻創作,較大型的機具則交給職員操作,園區的家具和器具也多由木工坊製作。

園友又是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工坊呢?園方表示,一般會先詢問園友想去哪個工坊,再按照他們的意願來安排。如果沒有特別的偏好,就一週待在一個工坊嘗試,看看他們的反應。適不適合的標準很簡單,就是看園友會不會睡著,有沒有享受做這些事情。園友們每天在工坊創作的時間是上午9點半到下午4點,中午休息1小時;每個工坊大概有15名左右的園友,搭配2到3位職員一起協作。


圖:「報恩謝德」的經營理念出現在園區每座工坊中,像是一種提醒。

此外,目前有40幾位園友居住在學園內。宿舍有個人房也有雙人房,平時由住宿者自行負責清潔,無法自理者則請庇護性就業的員工幫忙打掃。園區另設有醫護空間,每個月會有理髮師和牙醫來服務園友。

2019年,菖蒲學園在主園區走路5分鐘路程處,創設「阿姆阿之森」(アムアの森),這是一個服務身心障礙孩童的文化藝術支援中心。「阿姆阿」是一位藝術家來參觀園區後,以園長為靈感所創作的故事主角。阿姆阿之森服務的對象為不同年齡的特殊兒,包括有過動傾向者、尚無法判定其特殊狀況者,以及一般托兒所無法照顧的學齡前孩童,每天上午10點到下午2點會有專人照顧。另外也有針對小學生到高中生的課後服務,服務時段是週間的下午3點到6點,費用則依照其家庭收入而有不同的付費標準,但目前的使用者大多是由政府補貼而享有免費待遇。此外,這裡還有一個綜合型的創作工坊「Art+」,使用者主要是成人,由工坊提供材料和器具供來者進行繪畫、刺繡、造型等創作,活動費用也是以政府的補助金來支持。


圖:阿姆阿之森的「Art+」工坊。

阿姆阿之森的地下一樓是座小型表演廳,這個2019年啟用的空間是由學園自行籌建,未接受政府補助。副園長福森順子女士說,菖蒲學園擁有一個由園友和職員組成、備受歡迎的樂團「otto&orabu」(直譯為「聲音&尖叫」)。園友彈奏節奏性的樂器、職員負責旋律性的樂器,不會彈奏樂器的人就以各種發聲方式來合唱,在園長指揮之下,大家一起演奏出「能夠產生共鳴卻不協調的聲音」。平時樂團會在表演廳練習,也希望這個能容納200人的空間能成為與居民同樂的場所,因此也開放給周邊的社區、學校和組織使用,創造學園和鄰近地區共享藝術和表演成果的交流平台。


圖:Amua Hall。

共同創作是學園很重要的一個核心價值。不受限於主流的、既有的、世俗的框架的創作,才能享受過程而不被特定目的所侷限,也才能獲得創作的自由,並且透過共同進行而彼此互補增色。阿姆阿之森的裝飾多是由園友共同創作出來的藝術品,其中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屏風造型作品,集結了各種圓球形和長條形的陶土作為裝飾。職員說明不同障礙程度的園友都能搓出圓球和長條形,儘管大家做出來的造型各有不同,組合而成的屏風卻因園友們對形狀沒有既定概念,反而可以更自由的組合而多元繽紛。


圖:由園友共同創作的屏風。


圖:阿姆阿之森對於地區的社會福祉、文化藝術及居民連結的促進,獲得2021年GOOD DESIGN AWARD的肯定。

菖蒲的發展和轉型:不斷反思「正常」是什麼?

2019年,福森伸園長出版了《ありのままがあるところ》一書,分享了他從父母手中接下菖蒲學園一路的觀察所見,以及與園友長期相處下來深化的經營哲學。這本書在2021年推出繁體中文版《活出率真:本來的你,就很好》。園長在簡報過程中,除了介紹這本著作外,也更進一步以十年為單位,向我們說明菖蒲學園這五十年來的轉型和累積:

【階段一】1973年創設菖蒲學園之初,以教育與訓練為主,目標是訓練智能與精神障礙者能自立,使其能接近正常人的狀態。這也符合日本的國家政策:支援障礙者所需的教育和訓練,期待障礙者有一天能夠回歸社會。然而這樣的思維,讓正常者和障礙者、訓練者和被訓練者之間形成了上下關係。經營團隊因此不斷思考:這種方式對園友來說,真的是最合適的嗎?

【階段二】1985年開始改變過去的教育訓練作法,設立工坊,希望藉由手工藝讓園友(障礙者)與職員或其他人(正常者)能以對等的方式互動。但運作一段時間後,園長發現在手工藝的世界中仍有判斷優劣的既定框架,例如某類物品就應該要做成某種樣子、擁有某種功能,才能符合多數人心目中的標準。這樣的方式仍不夠對等,人們還是會因為作品差異而不停地比較與評論,因此繼續思考和嘗試其他的方法。


圖:福森伸園長的著作《ありのままがあるところ》,臺灣版譯作《活出率真:本來的你,就很好》。

【階段三】1995年開始從藝術著手,推動園友從事繪畫、造型、刺繡、音樂等創作;當創作擺脫了商品製造的規範,人們能發揮之處變得更多且更自由。打破過去教育過程中既定的規範和限制,乍看之下可能覺得瘋狂,卻能令障礙者不受束縛地自由創作,展現其天賦。瘋狂與天才可能是一體兩面,「重新框設」(reframing)在此很重要,我們怎麼看、怎麼想,也影響我們怎麼做以及怎麼對待差異的群體。

菖蒲學園以園友為主體出發的運作方式,打造友善園友的環境,掙脫教育和體制的束縛,以開闊視野看待和對待彼此。反觀過往的思考和運作方式,是希望園友們能擠進所謂「正常」的狹窄範圍,因此特別在乎他們是否社會化、是否正常,而一旦二分化,就有了階級、上下的不對等關係。所以能表現各自特色與天賦的藝術創作,就成為了園長打破過往這些社會化規範,創造關懷、對等和相互支持關係的方法。

【階段四】2005年著眼於生活和溝通交流的需求,建造了餐廳和藝廊,讓園區與地方社會、不同社群之間能有更多的互動。而為了讓人與人之間能有更多的聯繫,園方創造了新的溝通媒介,例如作品展覽、美味餐點和音樂表演等,吸引社區民眾和外地人們來到園區。這有別於以往要障礙者融入社會的作法,而是透過設施和媒介主動邀請大家走進學園,體驗友善共融的園區生活。

【階段五】2015年以「創造性」和「人的本能」出發,排除了障礙者的詞彙,特別強調人的本能和本真。現今AI技術迅速發展,但人的本能和本真卻越來越模糊。福森園長認為,從園友們身上反而更能夠直接地看到人們具有哪些本能和本質,而這些人類與生俱來的特質很可能是無法被AI或機器取代的部分,因此開始轉變立場,向園友們學習活得率真。


圖:副園長福森順子女士(左一)介紹布工坊。

以支持、創造和連結來豐富每個人的生命

菖蒲學園營運的理念是:互相支持、創造和連結,學園所開展的方案基本上都秉持這三個核心理念去實踐,不僅重新擴充人們對於「正常」的定義與視野,也不斷地思考人和環境間的關係。在這裡有許多違反「常規」的生活方式,但因為理解和同理,而能接納這些所謂的「違規」其實是善意的不同表達方式。例如,有園友會以摸摸別人的頭髮,表達善意,倘若在一般的公共場合,這種行為必定會遭到制止,但在園區裡,因為職員們理解到這是園友表達友好的方式,所以不會制止,而是會善意的回應。這也提醒園長不斷思索「正常是什麼?」

菖蒲學園希望能打造讓園友們感到舒服自在的生活環境,這裡沒有異樣的眼光,沒有不理解的指責,更沒有因恐懼而造成的張力和衝突。同時,也希望提供人們向園友們學習的機會,拓展一般人對於「正常」的想法和作法。園長對於「無障礙」的詮釋是:將這個園區打造成大家都可以來的地方,比讓園友要去適應和融入社會生活來得容易。在園區內,園友們可以自在安心的活動與生活,由造訪的民眾來順應這裡的運作方式,這對大家來說都是比較容易的事情。

雖然菖蒲學園一開始是為了較重度障礙者而存在的機構,但為了讓一般大眾也能認識障礙者,並與他們有良好的互動,學園陸續設置了藝廊、餐廳和表演廳,降低使用的門檻,吸引民眾走進來參觀和運用。園長將學園打造成一個有魅力的場所,不只是為了園友們,更是希望能創造出一個大家都需要的生活環境。而被理解、被友善對待、安心自在的活動及自由創作,這些不都是人們要好好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

親自造訪菖蒲學園,會讓人感到無比的安心和放鬆,而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感受這裡的一切。這個令高敏感的園友都能感到自在安心的環境,對於一般人來說,更能充分地感到療癒、放鬆和柔軟的氛圍,不自覺地放慢語速、聲音也變得溫柔起來。深深體會到園長說向園友們學習的可貴,也從園友身上學到運用我們的本能,把握當下、好好生活的重要性。

有障礙的往往是環境而不是人,在這個園區中,我深深認識到排除環境障礙的必要性,並從障礙者角度出發去思考環境友善的要素。尊重每個人的本質、讓人們能平等互動的環境,對於所有人來說才是友善,也才能促進社會共融。


圖:木工坊與陶藝工坊。


圖:和紙及繪畫造型工坊。

菖蒲學園的營運項目中,和社會福利有關的事業多受到政府的支持和挹注,但由於園方對於園友如何融入社會的立場和作法與政府不同,為了貫徹學園的主張,許多經費是靠園區的園友和職員們自己製作、販售藝品而來。自製自售不是為了賺大錢,而是為了讓園友們持續保有創造力的生活、讓園區保持自立運作的能力,也讓園友和職員們能繼續發揮自己的能力、挖掘自身的潛力。

「如果每個人都做不一樣的事情、各自展現獨特性的話,就沒有同種東西在品質上的優劣之分。如此一來,人與人之間不就能更平等相處,生活也能更多元豐富嗎?」

園長這段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也啟發我對於共融有更豐富的理解與思考。將差異性重新框設為獨特性,讓每個人能自由地發揮所長,認可彼此的能力和特殊性;這些差異性不是障礙,而是帶來創新和創意的祝福。每個人都希望能夠被溫柔對待、自由自在發揮天賦、好好地與他人和環境一起生活。在那半天的參訪裡,我深深感受到這樣的期待不是虛幻的烏托邦,而是紮紮實實且真誠地在菖蒲學園及周邊社區深耕和實踐著。


*本文特別感謝菖蒲學園與蔡奕屏小姐協助校訂。

【參考書目】
福森伸著、Crystal Tsai譯,2021,《活出率真:本來的你,就很好》。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閱讀】

讓邊緣成為社會創新的起點:記日本九州南部地區的地方創生參訪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