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340

文章分享:


地方與文本交會的入魂時刻(上)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提到熊本,許多人馬上會聯想到臉上宛如鑲嵌了兩顆紅蘋果的討喜熊本熊,近期或許還會有「護國神山」台積電到熊本設廠的印象,但可能很少人知道在熊本縣西南方的海濱,有日本唯一一間校舍建在海上的小學。

漂浮海上的廢棄小學

這間學校名為赤崎小學,創立於1874年,由於周遭背山面海,腹地狹小,很難有寬廣的平地讓孩子自由跑跳嬉戲,昭和年間興建新校舍時乾脆把鋼筋混泥土造的三層建物蓋在海上。為了呼應四周蔚藍海景,校舍以船的意象來設計,牆上模仿船舶大大的圓形舷窗,就像牛眼似地注視著海天一色的風景;建築整體非常氣派,宛如輪船正要出港,不禁讓人想像海風輕柔吹拂過課堂的模樣,據說當時還有學生會偷偷將釣竿伸出窗外垂釣。


圖:舊赤崎小學全景。

1976年落成的新校舍在歷經三十四個寒暑後,宣告廢棄。主要的原因是當地人口外流、學生人數不足,加上建築物耐震問題,使得赤崎小學在2010年廢校。村上春樹曾在2015年造訪赤崎小學,那時閒置的校舍還允許外人進入參觀,當公所職員大打開門鎖,小說家踏進校舍後大為一驚,內部竟然還維持廢校前的原始樣貌。村上春樹如此形容所見:「人們的一些動靜,微小的感覺之類的,還點點滴滴隨處黏在許多東西上。甚至感覺小學生們,好像隨時都會從走廊的角落熱鬧地衝出來似的。」

彷彿凝結在某個時間點上的赤崎小學,廢棄校舍在海上浮盪,過往地方曾有為校舍找尋買主的呼聲,然而建築物的耐震安全是一大問題,在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之前,只好先封閉校舍,讓它繼續在海上載浮載沉。不過,這處閒置又有美麗海景的校園空間,在當地由町公所營運的「津奈木美術館」(つなぎ美術館)和居民的努力下,成為推動地域再生的重要據點。

廢校變身為連結人與人日常的郵局

村上春樹在〈從漱石到熊本熊〉中提到,參觀赤崎小學這棟海上校舍時,由於海中沒有地址,如果有人想寄信來這裡,收件地址要寫成「熊本縣葦北郡津奈木町福浜165番地的前方」。對此,他說:「總覺得『的前方』感覺很不錯。表示到這裡為止有土地,再往前就是海上了。」而這個獨特的收信地址,也是「赤崎水曜日郵便局」(中文直譯為赤崎星期三郵局)的地址。


圖:漂浮在海上的閒置校舍。

赤崎水曜日郵便局是津奈木美術館在2013至2016年所推動的一項居民參與型藝術計畫。館員與藝術家結合在地居民,在舊赤崎小學校園裡設置亮著微光的小小燈塔信箱,宣告正式開局,並向全國各地民眾發出邀請,請大家寫下星期三的日常記事,貼上郵票寄到前述地址。赤崎水曜日郵便局的局員會在閱讀之後,將原件保存於美術館,並在複製品上隱去寄件人的個資,僅留下筆名、年齡與居住縣市,再隨機將信件轉寄給另一位來信者。此外,每週三還會選出一封信件在專屬網站上介紹,並邀請在地居民以工作坊的形式,朗讀精選信函內容,於每個月播出一次的廣播節目中向外界放送,。

在訊息須臾即達的網路時代,手寫信幾乎如恐龍化石般珍貴。赤崎水曜日郵便局的企劃,讓人們能用手寫下自己一週「中間」那一天的日常,傳達給遠方那位不知姓名、僅能想像其容顏的讀者。有人在信裡寫下了工作或家庭生活的煩惱,有人記下了自己在離島教書的所見所感,有小二生以稚拙文字和圖畫記錄自己種番茄的經歷,也有年輕女性因為寫了要送往津奈木町的信件而想前往一遊。這樣的書寫、傳遞、閱讀多方互動過程,不僅在日復一日平凡的生活中,創造了與他人「一期一會」的相遇,經由充滿溫度的手寫字跡也交換了彼此日常,而廣播、網站等不同媒體的傳播,更擴大連結了原本陌生的人與人。

宛如向某人遞出書信的出版行動

對於津奈木美術館來說,赤崎水曜日郵便局計畫的推動,不需要耗費巨資改造廢棄校舍,卻能打響地方知名度、活化閒置空間,在地居民也因為參與這項計畫相關的徵集、介紹、朗誦等工作而凝聚向心力、重新發現了地方的潛力,可說是一舉多得。赤崎水曜日郵便局因此在2014年獲得具有東方設計奧斯卡美譽,由日本設計振興會所舉辦的國際性設計大獎Good Design Award肯定,而後也影響了位在東北地區的宮城縣松島市,以類似運作模式設立「鮫ヶ浦水曜日郵便局」(直譯為鮫浦星期三郵局)。

2016年,津奈木美術館從過去三年裡累積超過的四千多封信件中,選出一○一封,搭配活動照片、幕後故事、工作人員介紹、民眾寫給局員的感謝函等資料,出版成《赤崎水曜日郵便局》一書,將這項眾人共創的計畫歷程以書的形式完整保存下來。


圖:《赤崎水曜日郵便局》書影。

儘管赤崎水曜日郵便局已經閉局,卻未關閉它的影響力。透過書籍出版能將滿載水曜日消息的信函,繼續傳遞給不知在何時何地翻開書頁的新讀者,這正好呼應此書的副標題:「寄予不知何人的單向書信」。另外,曾在臺灣出版《深山裡的奇蹟雞蛋拌飯店:小光的蛋》、《守候彩虹的海岬咖啡屋》、《愈重要的事,愈是輕聲低語》等書,擅長以幽默輕柔筆法敘說故事而有療癒系作家之稱的森澤明夫,在2018年所創作的《星期三的信》(《水曜日の手紙》),即是以水曜日郵便局為舞台的短篇小說。當人們持續閱讀這些書信與故事,赤崎水曜日郵便局就會在每位讀者的心中點亮溫暖燈光,繼續在週三營業。

鼓舞地方從公害中再生的美術館

為何津奈木美術館會致力於推動連結人與地方的居民參與型藝術計畫?這要從當初津奈木町設立美術館之因談起。1956年5月1日,津奈木町南邊的水俁市陸續有居民出現手足麻痺、動作失調、失智、聽力及言語障礙等症狀,嚴重者還引發痙攣、神經錯亂,最後導致死亡,甚至後來還出現鄰近地區許多新生兒出現畸形且智能不足的狀況。更早之前,當地就曾發生群貓抽搐打轉、投海的怪異現象。經調查研究後發現,這是有機水銀所引起的中毒症狀,罪魁禍首指向日本窒素肥料株式會社,其設在水俁的工廠,將未經處理的廢水排進八代海,經海底微生物代謝成甲基汞,人與動物再攝取含甲基汞的魚貝類而傷害中樞腦神經所致。這起大規模的工業公害震驚了世界,日人認為這是近代追求經濟發展而罔顧人命與環境的「公害的原點」,並以發生地將此病命名為水俁病

津奈木緊鄰水俁相鄰,同樣依海取食,也是水俁病的受災地。當地希望透過藝術推動地域再生,於1984年開始以「有綠意與雕刻的地方營造」為理念,進行藝術造鎮計畫。2001年,津奈木美術館開設,更是期待藉由文化藝術活動的共感與共創,促進人與人、內部與外界的交流,來使這塊曾經受傷的土地與人,回過頭來看見自己的美好,並從過往的傷痛裡復原及重生。如同美術館唯一一位研究員楠木智郎所指出:「讓這裡出生的居民能保有對於這個地方的自信,這才是地域再生的意義。」(待續)


圖:津奈木美術館。


*本文原刊載於《臺灣出版與閱讀》113年第1期,感謝國家圖書館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地方與文本交會的入魂時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