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案例放送局

【特稿】日本社會創新的在地考察

Vol.20 作者 / 黃昱珽

「創新」與「傳統」之間進行融合的過程中,需要更多腳踏實地的內部實踐工作,才能發揮引入外來元素產生的綜效。跟著社會創新觀察員的腳步,一起到日本瞧瞧在地化的實踐工夫吧!

讓家島成為所有人的家:《社區設計》案例介紹

Vol.19 社區設計 作者 / 黃昱珽

對有志於從事社區工作的人來說,山崎亮的社區營造是絕佳的例子,在他的巧思推動之下,每個社區都成為獨一無二的社區,本期將以《社區設計》書中關於家島的案例,介紹山崎亮在社區工作中的獨特思維,讓我們一起思考社會創新與社區設計的真正意涵。

哩想的飛行、社會的創新

Vol.18 在地參與 作者 / 黃昱珽

「哩想飛行」的行動留意到資本經濟下,社會不平等的差距也隨之擴大,並同樣反映在長程旅行的機會上。創辦人李國瑋也和我們一塊思考現今募資平台運作的可能侷限,以及社會創新方案與社會企業的不同使命。

禮物公民:從創新到反思

Vol.17 公共服務 作者 / 黃昱珽

「禮物公民」是臺灣與柬埔寨兩地社會創新的結合。柬埔寨藝術家Pot Sikpry利用在地隨意棄置,具有耐水抗潮特性的水泥袋,設計出背包、錢包、旅行包等各種物品,教導貧窮的在地婦女加以縫製成獨特的商品,這些婦女向觀光客販售獲得額外收入,藉此貼補家用生計。臺灣「傑克魔豆青年社會創業」創辦人高瑋呈通過「創業旅行」的提案,與柬埔寨當地聯繫,創立「青年改變家學院」,進行當地年輕人的培力。這些水泥袋所裁製的包包隨後引入台灣,成為「禮物公民」。

MOOCs:線上課程的難題與挑戰

Vol.16 作者 / 黃昱珽

藉由網路的協助,教育者得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開設無遠弗屆的課程,並進行各種創新模式。新一波的教育革命,已經儼然到來。線上課程期待打破教育資源不平等的狀況,但也面臨各種不同的挑戰與困境。

幫助自助者:哥本哈根的老人服務

Vol.15 作者 / 黃昱珽

丹麥的哥本哈根市的老人照顧服務政策,被譽為是社會福利的典範,其核心理念,並不僅是投入資源進行老人服務,也要求老人獨立自主、採取行動,不依賴長期的照顧服務。這樣的作法被稱之為「幫助自助者」(Help to Self-Help; Help to Self-Care)。高齡者依照自己的需求提出請求,獲取有期限的服務內容。這樣的作法不僅在減少資源的浪費,也讓老人維持決策與行動的能力,透過自我照顧提升生活品質及福祉。

「Unseen Tours」到「街遊Hidden Taipei」:社會創新的在地移植

Vol.13 作者 / 黃昱珽

英國倫敦的Unseen Tours,是近年來重要的社會創新案例。2013年末幾個社會團體在台北市萬華、城中等地,也仿效Unseen Tours的經驗,推出一個方案(project)。從2013年6月開始規劃與訓練,到2014年7月的正式上線,迄今已正式運作近三個月。作為國外社會創新於台灣在地的最新實踐,必然是本刊不容錯過的有趣案例。

互惠、互助圈:無貨幣的交易

Vol.11 作者 / 黃昱珽

「資本主義是否為現今社會運作模式的唯一正解?」儘管在冷戰結束後,資本主義的浪潮已經勢不可擋,許多人內心仍然對此抱著疑問。且看在社會創新的案例中,實踐者如何破除貨幣機制的既有模式。

社會創新的門檻:最新科技,或者就地取材?

Vol.10 作者 / 黃昱珽

技術固然可以推動更多的社會創新,但很多時候我們的思想受到限制,會將許多問題的解答,依賴在技術水準的提高、以及政府資源的挹注上。但社會創新的案例告訴我們,解決問題的門檻關鍵,其實是想像力與行動力。

第三世界的燈光

Vol.09 作者 / 黃昱珽

2000年前後,許多創新發明皆聚焦第三世界國家的照明問題。第三世界國家的電力設備建設並不健全,並非所有的村落、住所都能夠有電可用,多數人也負擔不起電費,因此許多地區仍以煤氣作為照明光源,甚至是直接陷入黑暗之中。本月份我們將以一些較為著名的發明創新,回顧過去十多年來將光明帶入第三世界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