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水里鄉空氣品質的關心者:吳龍江先生

Vol.70 作者 / 郭芳慈(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生)

現居水里鄉的吳先生為退休土木技師,也是善於應用「在地空氣品質即時地圖」的環保志工,利用工具掌握周邊狀況、採取自我防護措施,並且協助宣導空污相關知識,也希望接下來能有更多的朋友共同參與,一起加入空污減量和自我保護的行列。

【渡・左營】漫遊舊城區、搭建新關係:穿越魔幻舊左營(上)

Vol.69 作者 / 徐葆權(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一向寧靜的左營小巷,突然湧入一群有老有小、形跡可疑的人在巷弄間停停走走。有兩個全身塗成白色的人好像是在跳舞;有幾個人戴著海軍的帽子拿旗子在帶路跟指揮交通;其他的人則戴著大大的耳機,是不是在邊走邊聽音樂……?這一群人到底在幹嘛?

家園地景的「地方感」初探:奈良今井町與埔里籃城

Vol.69 作者 / 陳嘉霖(暨南國際大學水沙連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人們對於生活領域所產生之情感依附,往往反映在家園地景以及自主性的空間營造方案。奈良今井町與埔里籃城,同樣都是面臨現代性力量介入的傳統聚落,居民也都透過家園地景風貌的保存、復興及營造等行動,持續創造「地方感」,甚至賦予其新的詮釋。

大學 X 社區 環境永續行動:暨大與埔里空污減量運動(下)

Vol.69 作者 / 彭欣華(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專任助理)

空氣污染,不像其他污染一樣顯而易見並且真實有感,要如何讓人們產生自主改變的認知呢?暨大團隊設計出一個又一個的活動,利用感官的經驗,讓民眾了解看不見的霾害,以及PM2.5對生活的影響。考慮社會行動與科技應用,並且結合在地居民社群,設計適合在地的有效方案。

歷史聚落保存與活化之術:日本奈良今井町

Vol.68 作者 / 林子園(暨南國際大學水沙連人社中心專任助理)

今井町的文化保存方式,是公部門從上而下的倡導與說服,到民間自發性的討論與組織,也能發現他們重視的不是「模板式」的保存,而是整體聚落的傳統文化與生活機能,換言之,一連串在臺灣看來像是「活化」在地的方案,實際上對在地人來說,正是復甦與保存文化的手段。從今井町的案例,映照此刻正尋求轉型的中興新村,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舞動翅膀,跟著巴宰活力飛翔

Vol.68 作者 / 李瑞源(Paparil Tavali,暨南國際大學水沙連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2017年暨大人社團隊在愛蘭教會辦的「船山講古」活動,不僅蒐集到了許多巴宰族的傳說故事,也以此為契機,成為開展民族教育的動力來源。或許,當一個文化已經準備好了的時候,只需時機一到,掌握風起一刻,便能鼓動翅膀,讓眾人仰望美麗身影翩翩飛舞。巴宰文化如是,埔里平埔文化亦如是。

大學 X 社區 環境永續行動:暨大與埔里空污減量運動(上)

Vol.68 作者 / 彭欣華(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專任助理)

許多人認為空污的來源就是大型工廠、火力發電廠、境外霾害,必須靠政府有所作為才能改善。其實生活中也有許多污染來源,只要我們改變日常行為,就可以獲得改善。暨南大學以智庫與後援團的角色,參與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的行動,共同為小鎮的空污減量努力,也開展出更多元的環境永續方案。

【天然欸尚好】綠色生活x生態城鎮x饒舌音樂 創作工作坊

Vol.67 作者 / 屈瑋傑(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生)

「環保也可以很嘻哈!」暨南大學師生與埔里民眾以「友善環境」作為主題發想,嘗試在創作歌詞的過程中,反思生活周圍的環境議題,共同打造專屬於埔里,為環境發聲的饒舌歌曲。期待能以不同的方式方式為環境發聲,唱出屬於心中的「埔里夢」,匯集眾人力量,一起為美好願景努力。

臺中第二市場交流會:過去互動的匯集與未來行動的基石

Vol.67 作者 / 張育誠(東海大學社會實踐與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東海大學人社計畫第二市場團隊在2019年6月中旬舉辦成果交流會。會中回顧了過去一年來團隊成員在臺中市第二公有零售市場深耕,進行田野調查、人物訪問、舉辦展覽等豐富成果。同時也透過面對面的對話與許諾,與二市場的成員正式建立伙伴關係,希望未來透過定期的交流與討論,共同合作推動公共事務。

公民小客廳的全民開講,Action!

Vol.66 作者 / 林晏渟(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圖 / 陳姵㚬(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研究助理)

提到高雄市鹽埕區,一般人大多會聯想到其原有的豐富文化底蘊,以及過往繁華、如今沒落的城市印象。然而,對於在地民眾來說,鹽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認同的文化意象又是什麼?我們希望透過焦點座談的方式,嘗試挖掘社區的共同記憶。邀請居民分享在當地生活、工作和創作的過程、發掘在地文化的經驗,以及對於未來區域意象的想法。諸如:「家」是什麼?在心目中是什麼樣子?其中的情感與連結,又是如何?對於未來,會是何種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