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836

文章分享:


大學 X 社區 環境永續行動:暨大與埔里空污減量運動(上)

作者 / 彭欣華(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專任助理)

什麼時候,抬頭就可以仰望藍天變成一種想望?

沿著水沙連高速公路前行,造訪群峰環峙的埔里小鎮。本該有著湛藍天空的秀麗山城,卻籠上了一層灰撲撲的面紗……

關於「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

2014年,在「空氣污染」議題剛開始被大家重視之際,埔里鎮的一群志工媽媽媽成立了「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後文簡稱自救會),自救會的成立宗旨是讓民眾了解:什麼是空氣污染?什麼是PM2.5?對於人體健康有哪些危害?民眾又要自保呢?

或許有許多人認為,「空氣污染」的來源就是大型工廠、火力發電廠,以及境外霾害的影響,必須靠政府有所作為才能改善。但是,其實生活中也有許多污染的來源,例如露天燃燒、汽機車排煙等等,這些稱作「面源」的污染源,只要我們改變日常生活的行為,就可以獲得改善。因此,自救會空污減量運動從環境教育出發,和在地的國小合作,宣導空污相關知識;參與在地市集,向民眾說明如何從生活中減量。另外,自救會也和埔里的在地組織合作,利用舉辦園遊會、行動劇場等等不同的活動,讓更多的埔里居民認識環境議題與空污減量的重要性。

自救會志工們,以身為媽媽的角度出發,想給孩子一個乾淨的環境,希望能擁有健康而永續的社區,因而開始關心空污議題。這一群關心環境的媽媽們聚集起來,並不採用激進的方式,而是以母親柔軟的心,加上身為公民的自覺,自問「我可以做些什麼?」也希望能引發大家的環保意識,一同響應自救會的行動。


圖:以民間的力量,希望從自身行為開始改變,是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成員們的訴求。(圖片提供:張力亞

在地大學的協力

資媛是暨南大學「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下簡稱人社中心)的專案經理,從2015年開始參與自救會的活動。希望能藉由長期參與的方式,聚焦當地民眾關心的社會議題,讓大學成為社區的智庫與後援團。

辦理活動,最需要的是人力;但自救會的志工媽媽們受限於個人的工作或家庭生活,即便對空污減量環境教育擁有熱忱,但如果想要增加宣導活動的場次,或是深入耕耘相關議題時,往往會陷入人力不足的困境。因此人社中心也嘗試引入學校的資源,讓學生們成為空污減量運動的生力軍。

2015年9月,人社中心媒合公益服務、通識課程共19位暨大學生,跟自救會合作。從認識空氣污染開始,逐步培養公民意識,期待學生成為空污防制小種子;當學生具備相關概念後,自救會志工們也聚焦其長期關心的議題:「健康」、「交通」以及「農業」,先構想出基礎的方案後,再和學生共同討論,鼓勵他們結合自身專長、增補執行的內容,並在多方討論之後,訂下最後的行動方案。

健康組的學生帶著市面上發售的空氣品質感測器,深入埔里的市場街道,以及車輛密集往來的交通轉運站,希望讓大家注意到生活周遭的空污指數,並找出直接的污染源。交通組的學生則是提出了一個以學生需求為主的新想法——以腳踏車代替機車,打造低碳生活圈。學生在暨大校園中進行了問卷需求調查,結果顯示出有意願使用的受訪者將近8成。而農業組是透過電話訪談了解農友的耕種以及農業廢棄物處理現況,同時詢問農友對於農廢利用的看法,以及共用樹枝打碎機的意願。

公益服務的課程隨著寒假到來而告一段落;然而新的學期,選課人數竟然銳減至3名學生。對於資媛來說,人數減少不但無法延續上學期既定的方案,還必須向新選修的同學建構空污意識、聚焦行動方案,也等於一切必須重新來過。

「課程學生的流失,讓我覺得自己很失敗……」資媛這麼說著,彷彿在努力之後,一切又僅是曇花一現地回到起點。

不過,危機即是轉機。聽聞這門課很操,卻仍然勇於選修的同學,都是骨子裡就對社會議題、公民行動有興趣或是關心環境議題的人,甚至在2016上半年的課程結束後,下學期還繼續修習同主題的課程。因此,在方案的發想以及前述空污減量行動的延展上也就更加順利、容易聚焦;依序發展了一系列的策略性活動,都更加貼近空污減量的行動目標。


圖:暨大人社中心與自救會合作,利用在地活動宣導空污減量的理念,以及日常生活中可以改變的行為。(圖片提供:黃資媛)

為了增加公民的參與,暨大人社中心也曾在2015年下半年舉辦社區型的志工培訓工作坊,提供知識性的課程以及實作型的教案分享,最後更合作產出了4個教案;參加的人數多達30人,其中有一半左右是新召募而來的伙伴,然而在這十多位伙伴當中,最後留下來定期參與志工會的卻僅有3人……

資媛依舊說著:「這是個失敗的經驗。」但也讓她重新省思活動與人的連結:當培訓志工來到工作坊學習,不論他們的初衷如何、是否帶有個人的目的與信念,甚至可能只是單純想要消磨時間,然而活動本身本就沒有約束每個人要用特定的方式實現環境教育;也許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裡當志工,不分領域、不分型態。

值得深思的是,我們如何去定義課程是否失敗?如何評斷空污減量行動是否成功?修課人數的多寡,就可以判定我們傳遞信念及培訓志工的成效嗎?又或者,當學生們瞭解社會議題,回到各自生活之後,能像個種子一般地發芽、茁壯,繼續用生命影響著生命,擴及周遭的人們,這樣才是成功?

充權的過程

在志工培訓工作坊中,自救會媽媽們擔任教案分享的角色,也從參與成員中得到許多寶貴的教案想法;值得分享的小趣事是,在工作坊的前置作業,邀請媽媽們協助擔任講師時,媽媽們帶著驚訝的表情告訴資媛:「我們以為我們自己是參加培訓的對象耶!我們可以教他們什麼?真的可以去教別人如何成為志工嗎?」

媽媽們在這些活動裡被充權著,傳承環境教育的理念與行動;專業,本就不在於你的職業、學歷、社經地位為何,而是你在空污減量行動中的付出與努力所累積的經驗與價值。


圖:嘗試將環保理念與社區生活結合,自救會成員在環保寺廟論壇中介紹金紙種類,也宣導民眾不要選用劣質的金紙。(圖片提供:林佳穎)

謹記「尊重社區的主體性」

尊重社區的主體性,一直是人社中心所秉持的行動準則。從自救會到暨大學生的連結,讓空污意識與行動逐步擴散,每一年每一年的運轉,人社中心更期待能將空污減量行動擴及社區,如何讓社區民眾「有感」,進一步「同理」,才能共同合作、攜手前行。這也是實踐過程中持續面臨的課題。

資媛提及,有一次在籌備環保寺廟論壇時,某位自救會志工提醒她,在宣導空污議題的同時,也要注意傳統信仰文化中,焚香、燒金紙有其宗教上的意義,不能一概抹滅;大學與民間合作時,也要維持對等溝通的態度,避免讓社區民眾產生距離感。

的確,在創造改變的同時,如果沒有設身處地的理解與同理,又怎麼能從彼此的角度去看見行動的可能性?

而行動需要動機、需求以及執行力,如果不是從自身的經驗或需求出發,將無法由衷的契合議題核心,而這個經驗或需求可能來自一個擔心孩子過敏的媽媽、或是一個通勤學生、也可能是一個關懷人文的組織。每個人從各自的角度觀察,體會空氣污染對自身造成的影響,也才能創造改變的空間與動力。

當個人都在自己的位置,為空氣污染防制努力著,儘管力量有大有小,有時也會載浮載沉,前進的道路也或許非常緩慢,但至少,每個人都在。人社中心的資媛,不僅嘗試提供一個平台媒合人力、資源、知識、信念,更透過人與人的互動,串聯每一個位置的力量,互補互惠。

「謙卑、謙卑、再謙卑」

資媛在看見彼此需求、促發改變動機及建構執行能力上花了許多的心思,包括在初期加入自救會時,首先積極參與各項活動,跟各方建立起信任合作關係;而在引導大學生部分,則藉由小團體來進行互動,除課堂的學習外,也透過非正式的網絡系統關心學生日常生活,當非正式關係建立與彼此了解後,在空污議題上的合作及增能將更為容易。

最困難的是,資媛必須擔任自救會、學生以及人社中心三方之間的溝通平台,磨合不同的意見、體認彼此的目標,進而化為可付諸執行的具體行動,過程中的角色切換與自我調適,是相當大的挑戰。資媛也強調,在相互溝通時,態度必須「謙卑、謙卑,再謙卑」,也只有以一顆謙卑共榮的心,才能促成以「人」以及「社區」為基底的空污防制公民運動。


【參考資料】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辦計畫「中部地區空氣污染物微型感測器系統及推動空氣污染防制志工制度計畫」(計畫編號:EPA-107-FA12-03-A150)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辦計畫「中部地區空氣污染物微型感測器系統及推動空氣污染防制志工制度計畫」(計畫編號:EPA-106-FA13-03-A235)

空污減量大作戰:大學生與社區協力行動全紀錄(一)

空污減量大作戰:大學生與社區協力行動全紀錄(二)

不一樣的服務與學習:暨大服務學習空污小組行動誌(上)

不一樣的服務與學習:暨大服務學習空污小組行動誌(下)

【延伸閱讀】

埔里小鎮空污減量行動觀察

菜市仔也要好空氣:《第三紀市簿》拍攝幕後故事(上)(下)

【天然欸尚好】綠色生活x生態城鎮x饒舌音樂 創作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