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從地方出發:藝術季作為一種方法(上)

Vol.75 作者 / 新作坊

溪州黑泥季、苑裡海風季、穀稻秋聲─富里山谷音樂節,這些標舉著地方之名,洋溢泥土芬芳、海風潮味和稻香音揚的藝術季或音樂節,每年在臺灣展開。眾所皆知,辦活動燒錢、燒腦、更燒肝,即使冒著「三燒危機」,為何在幕後籌劃的青年團隊,仍「樂此不疲」或「苦中作樂」,年年筋疲力盡,卻又年年絞盡腦汁、四處呼朋引伴找資源,就是要讓這些慶典活動年年登場。這其中,想必有不為人所知的苦澀回甘魅力吧?

一封寫給前鎮草衙的家書——《前鎮草衙我家的事》(上)

Vol.74 作者 / 陳志維(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專案經理)、李至昱(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由草衙的孩子,演出草衙人的故事給草衙人看。」中山大學人社團隊以駐點田調的成果為素材,與在地劇團、國中師生合作演出,製作出原創戲劇《前鎮草衙我家的事》。在此之前也藉由一系列的訪談、策展等多元的形式,轉譯前草的「勞動價值」,進而透過戲劇的製作與發酵,凝聚居民對在地的認同感。

「民族誌」幕後花絮:「聊天」作為一種研究方法?

Vol.73 作者 / 何浩慈(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聊天」可以成為一種研究方法?2019年七月甫加入人社實踐計畫的臺東大學團隊,於實作工作中深入南迴線上的排灣族部落,分享摸索當地脈絡、與潛在研究參與者建立關係的經驗,也讓我們明白如何在「聊天」的過程當中,由淺而深地建立人際關係,促進彼此之間的瞭解與認同。

當藝術遇到社區:藝術進入鹽埕的在地意象與反思(下)

Vol.73 作者 / 宋威穎(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博士後研究員)、阮敬瑩(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當藝術進入社區之後,藝術發展如何與在地民眾對話?藝術創作如何才能與在地融合?在中山團隊與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合作舉辦的「以藝術為主軸發展地方創生的可能策略」論壇,藉由「世界咖啡館」的分桌討論方式,共同思考如何讓藝術美學概念進入社區,並拉近和民眾之間的距離。

大學團隊與社區伙伴的共學共作雙人舞——「社會參與藝術」實驗在鹽埕

Vol.72 作者 / 林晏渟(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攝影 / 陳姵㚬(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研究助理)

過渡社區的中高齡居民能否展現出公共意識,成為社區創生的能量呢?中山大學人社團隊於2018年七月開始推動舊港區的實踐工作,與在地社區夥伴合作、設立駐點基地的同時,也逐步發展適合當地民情的調查和參與方式,希望能傳承在地記憶與智識,鼓勵公眾表達及社會參與能力。

當藝術遇到社區:藝術進入鹽埕的在地意象與反思(上)

Vol.72 作者 / 宋威穎(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博士後研究員)、阮敬瑩(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鹽埕區,一直以來都是廣受藝術家青睞的創作基地,然而當藝術進入社區之後,藝術發展如何與在地民眾對話?藝術創作如何才能與在地融合?中山團隊與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嘗試討論「以藝術為主軸發展地方創生的可能策略」,思考如何讓藝術美學概念進入社區,並拉近和民眾之間的距離。

【鹽埕抒憶】敲打回憶的在地文藝復興之旅

Vol.72 作者 / 郭泓鑫(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兼任助理)、林晏渟(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而在這次【鹽埕抒憶:在地文藝復興】金工工作坊中,街道上出現一群蒐集在地好物的人們,於遊戲中共同分享他們記憶裡的鹽埕風光美景。不論是本地或外地的參與者,在相互補充鹽埕印象的過程中,不僅開啟對話的空間,也使得過去與現在的鹽埕交織成一幅美麗的風景。

「山與海的對話:東海 × 中山人社計畫交流分享」活動紀要

Vol.71 作者 / 李晏佐(東海大學社會實踐與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一個叫東海,卻在大肚山上;一個叫中山,卻住在西子灣海邊。山與海的對望,不約而同走向了藝術的社會實踐,走進了山與海的對話。我們希望透過這次的對話交流,共同探問藝術展演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的各種可能。

對話互惠.交流共好: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季會報導

Vol.71 作者 / 新作坊

在實踐行動與建構理論並進的過程當中,人社實踐計畫的總辦公室設計了每三個月一次的季工作會議,提供執行的各個學校團隊交流分享的機會,除了瞭解伙伴學校的實作與研究概況,得以對照自身的執行經驗,同時能藉此整理團隊目標與方向,反思自身在場域工作狀況與研究議題。

【渡・左營】漫遊舊城區、搭建新關係:穿越魔幻舊左營(下)

Vol.70 作者 / 徐葆權(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穿越魔幻舊左營」嘗試以漫遊式劇場的手法串聯起各個節點,呈現舊城區內往日的風華、訴說對於過去的歷史記憶。歷經了發想創作與排練調校的過程,來到演出當天,觀眾們在郭家古厝中飲下「雜草茶」之後,便隨著演出團隊遊走在舊聚落巷弄的古厝與樓房、過去與現代之間,展開一場「宮崎駿式」的魔幻穿梭,也牽起了在舊左營的人事物與學員、觀眾、居民之間拉出的新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