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從陪伴者角度看社區與街友的互動關係(下)

Vol.81 作者 / 洪琪毓(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在社區生活中,街友能站在什麼位置?自從街友阿蘭姐開始在社區掌廚之後,社區與社會局、街友之間的互動關係慢慢昇華,產生了正向的改變。阿蘭姐也逐步與人社團隊夥伴、社區民眾、社工等人建立正向的往來互動,織就一張具有社會支持的網絡。期待這樣的陪伴行動,能夠推動不同群體間的社會連結,攜手打造友善街友的城區。

轉動吧,齒輪間的公民意識

Vol.81 作者 / 陳姵㚬(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設計logo,也可以公民參與?力推「公民參與FreeStyle」的中山大學舊港區團隊,以具有鹽埕特色的三輪車駛進社區巷弄,貼近街坊鄰居,收集最基層的公共事務意見。為了搭配三輪車出訪,設計出讓在地人有感又具鑑別度的logo,舊港區團隊歷經大半年,透過不同活動形式,和設計師及社區居民廣泛討論,不忽略每一個細微聲音,最終選出了logo,也在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意外回饋,有助於後續公民參與行動的開展。

社區需合作,合作真有力:「合作社與合作經濟工作坊」小記(上)

Vol.80 作者 / 郭怡棻

向來關心「社會經濟」議題的人社實踐計畫,特別邀請長期記錄國內外不同合作社故事,親身參與合作事業運作的陳郁玲與陳怡樺來分享。二人引領計畫成員認識合作社的源流、原則與運作方式,介紹數個落實在社區中的合作社案例,為想要兼顧社區福祉和經濟發展的伙伴指出另一條通行之路。

舊埕黑白喇:做伙來左營聽歌

Vol.80 作者 / 徐葆權(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中山大學左營區團隊舉辦的《舊埕黑白喇:做伙來聽歌》活動,將街坊鄰居重新帶回古厝的大埕,聆賞記憶中的老歌謠,也重溫過去兄弟姊妹厝邊隔壁齊聚一「埕」談天乘涼、演奏樂器或觀賞電影的共同記憶,使得「埕」再次成為社區共同回憶、凝聚社區向心力的載體、發生地。

從陪伴者角度看社區與街友的互動關係(上)

Vol.80 作者 / 洪琪毓(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街友是一個特別的身分,但也是社區生活的一份子。從協助打掃社區環境,到為數十位社區關懷據點的長輩掌廚,街友阿蘭姐逐步與人社團隊夥伴、社區民眾、社工等人建立正向的往來互動,織就一張具有社會支持的網絡。共同協力增進群體間的社會連結,攜手打造友善街友的城區。

九讚頭孩童的記憶──遊戲童年

Vol.80 作者 / 劉貞汝(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學生)

早期的鄉村並沒有聲光效果十足的科技玩具,孩童們學會運用芒草、棕櫚葉、稻草等自然素材,或是將使用過後的罐頭、瓶蓋再次加工,變成同伴間遊戲的工具。藉由課程安排的田野調查,清大同學訪問了在地耆老與文史工作者,也與社區居民分享相關的成果,期盼能繼續傳承九讚頭地區童玩的技藝與記憶

超前,部署行不行?社會學家談大學與防疫

Vol.79 防疫專號 作者 / 郭怡棻

與病毒的艱困作戰仍在持續,面對這場狂暴如颶風橫掃全球的世紀之疫,陳東升教授從社會學家的角度分享他對疫情衝擊人類社會的觀察,並進一步以社會實踐推動者的立場,提出大學該如何與地方緊密協作,在晦暗不明的疫病隔離時刻共尋有光的出口。

社交「零」距離,地方直播任我行

Vol.79 防疫專號 作者 / 林晏渟(中山大學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向來強調「與在地互動」的社會實踐工作,由於防疫所需而受到一連串的考驗。面臨社交接觸的機會受限、時間長度縮短、互動方式改變等情況,要如何找出在地居民能接受且覺得有趣的參與方式,在安全也安心的狀況下,與在地民眾持續交陪呢?

共下來看伙房屋:跨時代的客家記憶

Vol.78 作者 / 陳芝璇、康珮琪、張家綺、曾宣禎、曾詩晴、羅孟馨(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學生)

「伙房屋」為客家人的傳統民宅,是家族共耕共食、一同生活的居所住處,也代表著客家社會的家族系統、人際關係的組成。跟著清大團隊的腳步,隨著在地文史工作者莊興惠校長走訪新竹橫山的客家伙房屋,一起瞭解客家傳統建築中所蘊含的文化精神,以及在現今社會中仍應重視的價值所在。

遊戲玩起來! ——「中區大作戰」的作戰報告書(下)

Vol.78 作者 / 李晏佐(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經過密集而緊湊的構思、美編、排練、宣傳之後,終於來到「中區大作戰」活動當天!在中區伙伴的帶領導覽下,玩家們即將飽覽舊城區的人文風景,也一併認識擺設於中區街頭的「城市故事櫃」,以及合作的在地店家,不僅豐富玩家的整體遊戲體驗,也介紹東海人社在中區的工作。趕緊來看看有哪些精心設計的議題關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