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社區需合作,合作真有力:「合作社與合作經濟工作坊」小記(下)

Vol.82 作者 / 郭怡棻

合作社就像是能容納多種價值的容器,民主、平等、團結、開放、關懷他人的友善價值可以在此生衍。而合作經濟未必是滿足社區需求的唯一解方,卻可能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帖互助良藥,正如同英國人用來形容合作經濟的一句話:We Are Stronger Together。

我在市場做田野:臺中第二市場的觀察筆記(上)

Vol.81 作者 / 陳毓婷(前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市場」是由人群匯集的網絡、消費型態、生活模式等因子集結而成的空間,亦是庶民生活特色的代表場所之一。第二市場的歷史軌跡,與臺中市中區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跟著東海團隊市場組的腳步,帶領我們一窺這座歷史悠久,有著豐厚人文底蘊與完善空間規劃的傳統市場。

翻越疫情——我在線上逛中區

Vol.81 作者 / 林韋錠(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打斷了日常行進,也深深影響了大學社會實踐的工作。在臺中舊城深耕的東海團隊,面臨疫情巨幅衝擊在地社區、藝文工作,實體交流活動暫停的情況下,仍借助科技力量,彈性地將藝文活動線上化,讓大家透過網路「逛中區」,並促成在地社群與媒體在網路平台上頻繁交流的機會。「藉由藝文擾動空間」的工作理念堅持不變,疫情中創新的形式轉換,更能突破新冠病毒所引致的實踐僵局。

從陪伴者角度看社區與街友的互動關係(下)

Vol.81 作者 / 洪琪毓(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在社區生活中,街友能站在什麼位置?自從街友阿蘭姐開始在社區掌廚之後,社區與社會局、街友之間的互動關係慢慢昇華,產生了正向的改變。阿蘭姐也逐步與人社團隊夥伴、社區民眾、社工等人建立正向的往來互動,織就一張具有社會支持的網絡。期待這樣的陪伴行動,能夠推動不同群體間的社會連結,攜手打造友善街友的城區。

轉動吧,齒輪間的公民意識

Vol.81 作者 / 陳姵㚬(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設計logo,也可以公民參與?力推「公民參與FreeStyle」的中山大學舊港區團隊,以具有鹽埕特色的三輪車駛進社區巷弄,貼近街坊鄰居,收集最基層的公共事務意見。為了搭配三輪車出訪,設計出讓在地人有感又具鑑別度的logo,舊港區團隊歷經大半年,透過不同活動形式,和設計師及社區居民廣泛討論,不忽略每一個細微聲音,最終選出了logo,也在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意外回饋,有助於後續公民參與行動的開展。

社區需合作,合作真有力:「合作社與合作經濟工作坊」小記(上)

Vol.80 作者 / 郭怡棻

向來關心「社會經濟」議題的人社實踐計畫,特別邀請長期記錄國內外不同合作社故事,親身參與合作事業運作的陳郁玲與陳怡樺來分享。二人引領計畫成員認識合作社的源流、原則與運作方式,介紹數個落實在社區中的合作社案例,為想要兼顧社區福祉和經濟發展的伙伴指出另一條通行之路。

舊埕黑白喇:做伙來左營聽歌

Vol.80 作者 / 徐葆權(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中山大學左營區團隊舉辦的《舊埕黑白喇:做伙來聽歌》活動,將街坊鄰居重新帶回古厝的大埕,聆賞記憶中的老歌謠,也重溫過去兄弟姊妹厝邊隔壁齊聚一「埕」談天乘涼、演奏樂器或觀賞電影的共同記憶,使得「埕」再次成為社區共同回憶、凝聚社區向心力的載體、發生地。

從陪伴者角度看社區與街友的互動關係(上)

Vol.80 作者 / 洪琪毓(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街友是一個特別的身分,但也是社區生活的一份子。從協助打掃社區環境,到為數十位社區關懷據點的長輩掌廚,街友阿蘭姐逐步與人社團隊夥伴、社區民眾、社工等人建立正向的往來互動,織就一張具有社會支持的網絡。共同協力增進群體間的社會連結,攜手打造友善街友的城區。

九讚頭孩童的記憶──遊戲童年

Vol.80 作者 / 劉貞汝(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學生)

早期的鄉村並沒有聲光效果十足的科技玩具,孩童們學會運用芒草、棕櫚葉、稻草等自然素材,或是將使用過後的罐頭、瓶蓋再次加工,變成同伴間遊戲的工具。藉由課程安排的田野調查,清大同學訪問了在地耆老與文史工作者,也與社區居民分享相關的成果,期盼能繼續傳承九讚頭地區童玩的技藝與記憶

超前,部署行不行?社會學家談大學與防疫

Vol.79 防疫專號 作者 / 郭怡棻

與病毒的艱困作戰仍在持續,面對這場狂暴如颶風橫掃全球的世紀之疫,陳東升教授從社會學家的角度分享他對疫情衝擊人類社會的觀察,並進一步以社會實踐推動者的立場,提出大學該如何與地方緊密協作,在晦暗不明的疫病隔離時刻共尋有光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