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如果USR計畫也有實驗班(上)

Vol.85 作者 / 朱俊彥(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USR計畫助理)

中小學有實驗班,大學有沒有可能也具備「實驗性」的作法?暨南大學教育學院USR計畫與院學士班,以計畫和社會參與行動為核心,開展課程和實作行動,希望能培養出關懷偏鄉教育議題,且具行動力與教育專業的人才。並以暑期專業課程「教育行腳」作為基礎,帶領同學們從埔里至花蓮,進行一趟不同以往的見學之旅。

《舊城大時代》到《舊城青劇場》

Vol.84 作者 / 林裔心(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舊城青劇場》並不是單純的劇本排練,而是反覆叩問每個參與者的生命課題,持續探索並表達各自的想法,認識自己也同理他人,重新思考自身定位與往後的行動,希望能藉此跟想了解臺中舊城議題的人們、合作過的人與有可能在未來合作的組織對話。期盼這樣凝聚與訴說的過程,能讓參與者重新審視及定位與舊城的關係,能夠從中獲得能量,繼續結伴前進。

焚化「山海劇場」的社區劇場之火: 記山東野表演坊之《富世漫步》

Vol.84 作者 / 蔡侑霖(東華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攝影 / 高穆凡

《富世漫步》由在地族人的社區導覽與戲劇所組成,在社區中穿梭演出,反映現實生活中傳統生活方式與現代性的張力與銜接,以及在遷徙與原鄉之間的掙扎。劇中起用社區居民作為素人演員,在專業劇場工作者的協力下,向外來拜訪者呈現自身的故事,更能引發彼此之間互動交誼的可能性。

遊戲帶入社區據點:「友豪人生」體驗街友日常

Vol.83 作者 / 洪琪毓(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嚴肅的社會議題該如何導入社區,讓居民有感呢?東海大學人社計畫團隊以「遊戲做為創生」發想,將學生研發設計的街友實境遊戲帶進社區據點,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打破社區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街友的單向觀察角度,身歷其境地用五感體會街友的遭遇,暸解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街友們,是如何努力在一個不友善的社會環境中求生存。

二市力桌遊: 太現實!開店真的沒有那麼容易的「二市場風雲」

Vol.83 作者 / 林裔心(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為什麼你們要以『這裡』設計遊戲啊?」市場弟弟的問句,卻也是東海團隊一直以來縈繞心頭的思量,希望藉著遊戲的可親近性,設計出真正能夠展開對話、激勵行為的體驗,然而議題遊戲要設計得生動有趣,才能引發玩家的興趣並持續深入討論。一起來看看「二市場風雲」的體驗會,就知道開店真的沒有那麼容易!

二市力桌遊:在家也能逛,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的「新富町市場」

Vol.83 作者 / 廖彥霖(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臺中第二市場是東海團隊持續耕耘的場域,然而面對消費習慣轉移與疫情的來襲,該如何才能讓年輕世代與小家庭體驗傳統市場的迷人面貌呢?藉著市場桌遊的設計與推廣,
讓玩家得以從遊戲中體驗傳統市場的文化氛圍與獨特魅力。等遊戲分出勝負之後,也別忘了起身走一趟市場親自探索它的魅力喔!

我在市場做田野:臺中第二市場的觀察筆記(下)

Vol.82 作者 / 陳毓婷(前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同時具有「生活」與「觀光」兩種面向的第二市場,是攤商們白手起家的創業基地,也是遊客們訪求美食的打卡熱點;而身兼顧客、研究工作者等不同角色的駐點人員,也隨著與店家日漸熟識、建立關係,更進一步地爬梳、感受市場中生活與觀光的獨特性與差異性,也見證了這座市場歷經時代與社會環境變遷的種種考驗。

社區需合作,合作真有力:「合作社與合作經濟工作坊」小記(下)

Vol.82 作者 / 郭怡棻

合作社就像是能容納多種價值的容器,民主、平等、團結、開放、關懷他人的友善價值可以在此生衍。而合作經濟未必是滿足社區需求的唯一解方,卻可能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帖互助良藥,正如同英國人用來形容合作經濟的一句話:We Are Stronger Together。

我在市場做田野:臺中第二市場的觀察筆記(上)

Vol.81 作者 / 陳毓婷(前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市場」是由人群匯集的網絡、消費型態、生活模式等因子集結而成的空間,亦是庶民生活特色的代表場所之一。第二市場的歷史軌跡,與臺中市中區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跟著東海團隊市場組的腳步,帶領我們一窺這座歷史悠久,有著豐厚人文底蘊與完善空間規劃的傳統市場。

翻越疫情——我在線上逛中區

Vol.81 作者 / 林韋錠(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打斷了日常行進,也深深影響了大學社會實踐的工作。在臺中舊城深耕的東海團隊,面臨疫情巨幅衝擊在地社區、藝文工作,實體交流活動暫停的情況下,仍借助科技力量,彈性地將藝文活動線上化,讓大家透過網路「逛中區」,並促成在地社群與媒體在網路平台上頻繁交流的機會。「藉由藝文擾動空間」的工作理念堅持不變,疫情中創新的形式轉換,更能突破新冠病毒所引致的實踐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