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3148

文章分享:


超前,部署行不行?社會學家談大學與防疫

作者 / 郭怡棻

「現在不是流行一句話叫『超前部署』嗎?」眼前的「高人」突然拋出問題,見我們眼睛為之一亮之後,又連珠炮似地說下去:「超前部署就是問題還沒發生時,你可以理解想像,然後你可以找出合適的解決方式,這其實就在講『研發』嘛。換句話說,你要對議題有一個超前的想像,想像各種可能會發生的情境,再提出相對應的處理方式,這個才叫做超前部署,不然在超什麼?」


圖:校園的種種管制措施恰如臺灣社會的日常防疫縮影

新冠肺炎疫情漸趨緩和的5月下旬,拿出事先申請的訪客證,配戴口罩接受體溫測量、酒精消毒雙手及填妥健康關懷問卷後,我們終於獲准進入臺大社會系館,敲開陳東升老師研究室的門。校園中嚴格的邊境封鎖、實名制的控管、個人衛生的注重,恰似島國臺灣在疫情爆發之後的日常防疫縮影。

與病毒的艱困作戰仍在持續,面對這場狂暴如颶風橫掃全球的世紀之疫,我們希望陳老師從社會學家的角度分享他對疫情衝擊人類社會的觀察,並且進一步以社會實踐推動者的立場,提出大學該如何與地方緊密協作,在晦暗不明的疫病隔離時刻共尋有光的出口。

疫病影響三部曲:衝擊、封鎖與回復

變化莫測的新病毒在2020年襲擊世界,截至6月下旬全球已有1,010萬人確診,50萬人死亡。突然籠罩的死亡陰影,讓恐懼蔓延在社會每個角落,為了防止疫情擴散造成更大的傷害,世界各國紛紛祭出停課、封城、鎖國等禁令。這場全球最大規模的隔離行動,將會對臺灣及世界的未來發展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當疫情趨緩,逐步解封回復到日常,該如何導引與振興,減緩疫病衝擊,讓人人都能繼續安居樂業,無疑是此刻每個國家及人民最大的想望。

「確保沒有人會受到損害。」談及疫情,陳老師直指這段期間臺灣防疫工作的核心目標。為了防堵疫情擴大,確保沒有人受到疫疾威脅,因此防疫物資和醫療資源需要公平分配,口罩實名制、持有健保卡者的公費篩檢及治療、確診者匿名保護,就是站在社會公平的基礎上去推動。不因身分、收入或國籍,而排除在這塊土地上任何一個生活在一起的人,特別是共同分擔臺灣沉重勞動工作的外籍移工,通通都受到防疫體系的保障,這也讓臺灣的防疫未如新加坡一般出現破口

陳老師尤其肯定「臺灣擁有全世界最好的健保制度」,全民健保實施25年來,讓臺灣社會有機會彼此相互依賴,共同演練及凝聚信任。社會信任並非憑空出現,需要透過實際的場域來互動及累積,而由全民一起繳納保費所建置的健保制度,正織就了一張細密的醫療支持網。他說:「信任感的來源,是我們在日常生活裡每個人表現出來的支持行為。如果你生病的話,全臺灣所有人會把你接住,你絕對不會被漏接。如果你生病會不敢說出來嗎?你一定敢說,因為你相信所有人,相信這個醫療體系它一定會照顧你。」

因為信任別人,所以也表現出值得被別人信任的行為。民眾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個人自律的行為除了避免染病的自利考量之外,同時也是為了不讓互助共利的醫療體系崩壞。在這種不排除異己、維持公平的社會安全制度中,透過日常一次又一次的反覆演練與確認,強化了社會的信任,增進了社會團結,而能在本次疫情防堵階段發揮正向作用。


圖:當百業蕭條,社會各界的資源有沒有辦法迅速遞送給最需要的人?

封鎖時刻,確保沒有人會被漏接

為了防疫,「保持距離」和「限制行動」的封鎖禁令不僅讓百業蕭條,更讓社會中脆弱群體的處境雪上加霜。除了政府積極紓困,陳老師認為在地方深耕的大學團隊,更需要盤點及協助那些亟需資源挹注者。

「當我們所處的體系中沒有社會排除的現象,才有辦法去防堵傳染性疾病。健保醫療的部分沒有排除,可是我們現在擔心的是那些無以為繼的人。如果我們防堵疫情成功但是他餓死了,那也是功虧一簣,這不是很荒謬的一件事情嗎?」因此陳老師建議,大學團隊進到每一個社區、每一個鄉鎮,都應該要認真去觀察,當前是哪些人的經濟與社會資源最少,最有可能受到影響。並且透過長期經營的社會網絡,連結外部的資源,鼓勵這個社區鄉鎮內部共同去支持跟協助社會結構中較為脆弱的群體。

陳老師以暨南大學協助南投縣政府辦理食物銀行為例,提出幾個能深究的問題,譬如物資的取得會不會受到防疫的影響而有所增減?原先的受贈者是否受到疫情衝擊而需要更多資源協助?或是像部分長照關懷據點在防疫期間暫時關閉,停止供餐及共同活動,會對弱勢族群的經濟或心理造成那些影響?

這些有關公共資源的需求、供給與分配等細緻問題,都能在原先大學與地方協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去探討,並且為未來預做準備。他表示:「我們也用這個機會來了解,特定族群如果受到影響,嚴重的程度會增加多少?也可以用來推估,當下一次重大災害發生時,會有哪些人陷入困境、可能會受到什麼影響,以及我們應該特別做哪些事情來解決他們的困難。」

超前部署,危機即轉機

為未來預做準備,也就是超前部署。陳老師認為政府的紓困,僅能短暫維持基本的生活,如果弱勢群體、餐飲業者、觀光業者、農漁業者……仍有進一步的需求,此時大學應發揮專業能力,並透過社會網絡的連結,動員社區/社群內部力量,引進外部資源,讓有迫切需求者都能受到支持與協助,這正是大學社會實踐價值的展現。他說:「不要只做容易做的,要往深水區去。」

例如疫情趨緩,防疫逐步解禁,受到國境封鎖及政府優惠補助的影響,讓國內旅遊重新沸騰起來。「這是產業轉型的關鍵時間點!」陳老師指出,若在先前遊客止步之際,協助地方創生、產業經濟議題的大學能陪伴地方業者,審視遊程規劃、餐飲品質、居住環境、員工培力等軟硬體設施,針對關鍵問題提出因應辦法,雖然只是改善整體的一小部分,卻可能在這波國旅熱潮中創造十倍以上的影響力!


圖:疫情衝擊交通旅運、觀光休閒產業,卻也帶來轉型的契機。

疫病帶來了恐懼與隔離,改變了諸多人們習以為常的行為,除了產業發展之外,生活方方面面的微調或劇變,正開啟了實踐和創新的契機。談及大學的社區參與工作因疫情而調整作法,比如中山大學舊港區團隊改用網路直播方式和在地社群互動 ,陳老師除了表示肯定,也建議可以善用社群媒體的協作功能,讓成員上傳照片,分享故事、互相回饋。

又譬如許多長者被迫待在家裡或照顧中心,無法自由外出、跟團旅行或與親人見面,大學團隊可以透過科技工具的輔助,以視訊、影片、長輩圖等方式提供心理支持。甚至當許多人必須居家辦公或自主隔離閒著發慌時,以往避之唯恐不及的電子問卷,再加上開發聊天機器人在事前互動,反而可能廣受歡迎,大學的成員也能收集到更豐富的資料。

不改鼓勵伙伴勇於嘗試的本色,陳老師說:「你如果試十個,有兩三個成功,你就賺到了。」

面對後疫時代,眼光須放遠

新冠肺炎的威脅仍未遠離,國際情勢仍是瞬息萬變。陳老師指出,疫情使得全球多數國家進行邊境管制,也意識到部分關鍵物資需要自主生產,不能過度仰賴國際分工及貿易,種種因素都將減緩過往全面擁抱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至於未來是否會告別全球化,或是進入到孤立主義乃至區域衝突階段,都需要密切觀察。

新冠肺炎造成的影響有短、中、長期之分,眼前最重要的事情仍是疫病的阻絕及經濟紓困與振興;但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也必須要有一群人甘願忍受沒有掌聲、沒有光環,沒有立即名利收益的寂寥,跳脫既有框架,用更大的格局去思考及準備。


圖:高鐵車廂廣告,「謝謝您!防疫路上,每一個堅守崗位的人都是英雄」。

臺灣的大學在這幾年受到政策的鼓勵與引導,已從過往只有少數老師參與社會/社區事務,轉變成大學師生成群結伴走進地方社會,成為地方休戚與共的利害關係人一員。在此次疫情期間,多所大學也因應社區或社群實際需求,提出各種防疫或振興連結方案 ,在最艱困的時刻,持續陪伴在地居民守護健康,同時超前部署規劃,在各種困境與傷口中尋找希望。

「講宜居城鎮,不是只講太平盛世的宜居城鎮。當碰到重大災難、重大衝擊的時候,還是能夠讓每一個人得到繼續生活下去的支持,這才是我們的目標。有錢的時候宜居有什麼了不起?就是要碰到這種大事情的時候,大家還能感受到這裡是宜居的,我願意留在這裡。我們要做的是這樣的事。錦上添花看不出大學有什麼大不了的,雪中送炭,而且能夠突破,這個才了不起!」

雪中送炭,而且能夠突破創新,這才是大學社會實踐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