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5348

文章分享:


社區需合作,合作真有力:「合作社與合作經濟工作坊」小記(上)

作者 / 郭怡棻

下課狂奔去搶食的合作社、每日新鮮直送家門口的溫熱羊乳、提供沒有剝削打掃服務的清潔勞動合作社、急用時不欠人情無須擔心高利貸陷阱的儲蓄互助社……。你知道嗎?這些因應我們日常所需的各種服務,都是合作經濟的一環,透過成員的集體出資、民主參與和密切利用,滿足了生活上的需求。

不僅如此,根據統計,目前全世界總共有300萬個合作社,全球人口有12%是合作社社員,其中最大的三百家合作社在2019年的總營業額約為2萬億美元,合作社也為全球10%就業人口帶來穩定的工作機會。而在臺灣,截至2019年共有3,867社,社員人數197萬339人,占總人口8.3%。

這些讓人眼花撩亂的數據,凸顯出在追求「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時代裡,有一群人願意用合作代替競爭,以民主決策取代威權管理,在自己的社群與社區之中,藉由自助與互助追求永續的經濟成長、社會福祉與環境責任。


圖:Co-operatives UK製作的海報,呈現全球合作社相關數據及合作社的價值。(圖片出處:Co-operatives UK網站

2016年,有兩位臺灣女生在眾人集資與朗聲祝福下,遠渡重洋到合作社的發源地英國,現地採訪29個合作社及機構。二人除了帶回異國合作人的第一手參與經驗,也展現了雜貨舖、麵包店、發電廠、社區活動中心,或是清潔員、陶藝家、影像創作者,這些異質行業和多元群體都能以合作社運行的實況,讓人不禁大呼:「哇!原來這也是合作社」。

2020年5月,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之際,向來關心「社會經濟」議題的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特別舉辦「合作社與合作經濟工作坊」,邀請了這兩位總是走在路上東張西望,記錄國內外不同合作社故事,並且親身參與合作事業運作的陳郁玲與陳怡樺來分享。二人引領計畫成員認識合作社的源流、原則與運作方式,同時因應成員們與社區協作的需求,介紹數個落實在社區中的合作社案例。交流過程中,郁玲和怡樺真誠地回應成員們各種與合作社實務相關的疑難雜症,也分享了他們並行在合作經濟道途上的所見所思,為想要兼顧社區福祉和經濟發展的伙伴指出另一條通行之路。


圖:郁玲(左)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聽眾迅速掌握合作社在國內外發展現況。

世界最初的合作社

位於英國的曼徹斯特,是工業革命的搖籃地,也是世界第一個合作社的誕生地。1844年,在曼徹斯特東北方的小城羅虛戴爾,有28位紡織工人各自拿出一英鎊,集資籌組消費合作社,對社員販售麵粉、糖、葡萄乾等生活必需品。在低薪、工時長、商人不時販售假貨的工業革命巨輪下,這群工人用集體力量對抗血汗剝削,改善自己與家庭的生活條件。

郁玲在介紹羅虛戴爾公平先驅社時,特別指出「事業體會成功是因為共同訂立一些原則,讓合作社走得更長遠」。這群合作社的先驅,在創設之初就訂立了組織管理營運原則,譬如社務以民主管理,不論男女或持股數,均採一人一票制,或是對社員進行教育,提高成員知能,以及對於合作社的認同。在女性尚未被賦予參政權及義務教育還沒有實施的年代,「羅虛戴爾原則」就能提出超越時代的前瞻遠見,讓人敬佩!而原則裡也對合作社的持股、結餘分配等運作方式有所規範,這些價值與做法都影響了後來創設的合作社,並進一步為國際合作社聯盟(ICA)採用,成為世界通行的「合作社七大原則」。

合作經濟在臺灣

「合作社乃是基於共同所有及民主管理的企業體,為滿足共同的經濟、社會、文化需求與願望,而自願結合之自治團體。」這段合作社的定義,是ICA在1995年對於合作社的本質聲明,精準點出「共同所有」、「民主管理」、「企業體」及「滿足共同需求」的合作事業特徵,也強調「自願」與「自治」,突顯人的「自主性」。

「民有、民治、民享」的合作事業在歐陸興起之後,西風東漸,慢慢地也在亞洲傳開。就臺灣來說,最初是在日治時代以「產業組合」的形式引入,民眾熟悉的信用合作社、青果運銷合作社,前身即為信用組合及青果物輸出同業組合。戰後,1934年就制定的《合作社法》開始在臺灣施行,成為合作社創設營運的主要規範。

根據《合作社法》規定,合作社是「指依平等原則,在互助組織之基礎上,以共同經營方法,謀社員經濟之利益與生活之改善,而其社員人數及股金總額均可變動之團體。」其主管機關是內政部,組成合作社需七人以上才可設立,合作社能經營的業務有生產、運銷、供給、利用、勞動、消費、公用、運輸、信用、保險及其他。

《合作社法》為合作事業發展規劃了完整制度,但未與時俱進的法條卻限制了合作社運用的可能性。譬如每當公部門有事業體的補助或紓困政策時,合作社多半被排除在外;又或者社區咖啡館、烘焙坊的收入,很難聘用七人以上的員工,有志於此者因而無法成立合作社(反觀英國只要三人、韓國只需五人就能組成合作社)。這些實務運作上所遇到的困難,都讓國內推動合作經濟的伙伴倡議修法。

社區是合作社的永續環境

正由於合作社具有民主治理,透過合作滿足共同需求,分享共有利益的特色。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正式將「合作社分享共同利益的理念與實踐」登錄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單中。肯定合作社的核心理念能「實踐社區發展,對創造就業、支援高齡者、促進地方活性化、再生能源計劃等社會問題,設計出充滿創意的解決方法」。

郁玲說,在合作社的七大原則中就有「關懷地區社會」,合作人亦需秉持公正、公開、社會責任及關懷他人的倫理價值。合作社奉行的社會關懷理念與事業體營運方式,均有助於合作經濟在一定區域範圍內的社區或社群中落地生長。她以「臺南市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為例,說明社區合作社運行的可能形式。


圖: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生產的各式烏金產品。(圖片出處:官田烏金 Guantian Black Gold臉書粉專

過往總是廢棄在路旁孳生蚊蟲或露天焚燒而造成空污的菱角殼,在官田區公所與社區人士協力下,請成功大學研發高溫燒製「菱殼炭」技術及加值產品,再經崑山科大協助產品拓展與行銷應用。其中,由社區有心人士組成的官田烏金合作社,鼓勵社區長者投入曬殼、縫製吸附包與分裝菱殼炭等產品製程,一方面充分利用菱殼炭能吸附有機化合物,淨化空氣及水質、改善土壤的特質,以商業模式銷售;另方面提供銀髮長輩賺外快的機會,合作社的結餘也能大量提撥於公益金,應用於社區關懷服務。烏金合作社從解決社區環境問題、照顧長者的共同需求出發,運用合作經濟和循環經濟概念,展現了社區發展與營造的新模式。


【延伸閱讀】

社區需合作,合作真有力:「合作社與合作經濟工作坊」小記(下)

推動「地方創生」新政策時,莫忘「合作社」這帖調理氣血的老藥方

UNESCO 認証「合作社分享共同利益的理念 與實踐」為無形文化遺產的經緯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