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3281

文章分享:


快閃、包容與空間想像的重構(上)

作者 / 鄭珮宸(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

從一個快閃慈善活動說起……

除了家裡的衣櫃與商店的玻璃櫥窗,你還在那裡看過衣架呢?

想像你是一名衣衫襤褸的遊民,沒有「家」中衣櫥、也進不了衣裝店的你,要該怎麼樣有尊嚴地看待自己的穿著與衣服呢?「街道商家」(The Street Store)始於一個腦力激盪:如何把衣服慎重其事地捐給需要的人呢?2014年,創意思考公司M&C Saatchi Abel團隊成員Max Pazak和Kayli Vee Levitan發起了團隊內部的一個慈善活動,本著「好好把二手衣服送給需要它的遊民」的想法,結合團隊長期關注的空間翻轉議題,設計出The Street Store這個快閃慈善活動。他們設計出標示清楚、協助整齊掛放的衣架鞋盒,擺放在熙來攘往的紐約街邊欄杆上。從快閃預定日期的一週以前,團隊便積極透過社群媒體宣傳訊息,因此願意共襄盛舉的民眾便可在指定日期將自己不需要的二手衣物、鞋帽配件等等清理出來,帶到活動的街道上擺放整齊。而遊民以及附近的需求者都可以自由前往,試穿衣服、選擇鞋帽皮帶,找到合身的皆可免費帶走。另外,團隊也鼓勵捐放物品的人留在現場,跟前來查看自己二手衣的人搭話閒聊,創造友善的空間讓遊民與居民有更多機會相互接觸,進而相互理解。

快閃街道商家慈善活動吸引了紐約媒體的目光,M&C Saatchi Abel也指出這種捐衣與接收者的見面機會,不僅是要改變捐收兩端互不相認、捐贈物流不透明,以及所得非所需的狀況;更重要的是,它翻轉了街道的意義,對於街道上一些被汙名化的行為,發揮了「去標籤化」的作用。


圖:沿著街掛上一排衣架,The Street Store快閃服裝店就對所有人開張囉!(圖片來源:The Street Store

人行道上,行人都是自由自在的嗎?

要回答The Street Store究竟是如何翻轉街道與都市空間的意義,就要回到公共文明符碼(public code of civility)的問題。根據美國都市社會學者Elijah Anderson在 The Cosmopolitan Canopy一書中的研究分析,所謂文明符碼(code of civility),是指一群共享生活空間但彼此文化習慣與舉止相差甚遠的陌生人之間,為了在充滿互動與摩擦可能性的都市中共同生活下去,潛移默化出一套互動規則。這些規則多數時候是隱而不顯的,只有當它被打破、受到挑戰時,人們才會感到不舒服。

舉例來說,都市的人行道似乎是個輕鬆、自由的公共空間,平時我們走在街上,多數人無論散步、聽音樂,或者駐足在商店櫥窗前,覺得一切都很自在。實際上許多時候,公共空間都隱藏著規矩,規範著我們的行動。例如稍微駐足在櫥窗前可以接受,但若佇立一兩個小時一直盯著櫥窗,店主可能就報警了。又例如,在所有人都微笑相待的遊戲場中,兩個孩子突然大聲爭執起來,常引起其他孩子陪伴者的緊張,以及其他旁觀者的介入與阻止。

而遊民的行為經常挑戰這種文明符碼。因為遊民沒有私人空間,所以許多人們想像中屬於私人領域的活動,例如洗頭、換衣服,對遊民而言都只能在公共空間中進行。也因此,路人與鄰近居民常因遊民觸犯這些潛規則,而感到「不舒服」,甚至援引公權力介入,將其驅離。而公權力為了正當化驅離的理由,轉身對遊民貼上了不潔、騷亂甚至犯罪的標籤,進一步明文限縮了公共空間中可進行的活動───即使這些法規限制經常只針對遊民這樣的群體。一方面,遊民的環境條件迫使他們不得不在公共空間中進行這些私人活動;另一方面,打破文明符碼帶來的「不舒服」的感受,其實也是都市人因為長時間共享擁擠城市空間,必須磨合出讓彼此相安無事的互動方式。這樣雙面夾擊之下,唯一的突破口,還是必須回到公共空間既定「文明符碼」的解構和反思。


圖:都市公共空間中文明符碼的運作,往往會造就對弱勢群體的負面觀感。在臺灣,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也設計企劃一系列的活動,希望藉由理解脈絡與公開討論,共同關注無家者與貧窮的議題(圖片來源: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

快閃POP UP!從接受街上換衣服開始

這就是The Street Store舉辦快閃慈善所傳達的重要訊息。許多媒體與報導都著重在反映遊民感到「被尊重」、「有尊嚴」,以及促進了不同群體良性互動的良機;但是筆者認為應進一步追問「為何遊民在活動中覺得受到有尊嚴的對待」。歷來許多捐衣的慈善活動,也都是基於對遊民的尊重和受贈者的尊嚴,採取各種措施(包括鼓勵捐贈者在場或者匿名);但是The Street Store卻不是由提案者或者捐贈者說出「讓人有尊嚴」,而是遊民自己表達了這種感受。差別究竟在哪裡呢?

答案或許還是要回到快閃活動的能量所在:翻轉空間想像。更精確地說,是翻轉「街道」這個公共空間中既定的文明符碼想像。在The Street Store的實踐過程中,傳達出「街道上也可以試衣、換鞋」的可能。它不僅僅是對做為弱勢團體的遊民友善,而且隱性地要求了參與者(和路人)必須對遊民在街道上更換衣服、挑選首飾、試穿鞋襪等等活動予以包容。當一個人的行為被外界接納與肯定時,才能真正感到自己與他人被平等對待的尊嚴感。

The Street Store利用快閃的形式,短暫地佔領街道;再透過慈善捐衣的活動內容,吸引一群原本就對遊民與都市窮人較友善的人們,打造對街友相對友善的公共空間。隨著活動的進行過程,街友在街道上選衣試穿似乎也不再是令人難以忍受、厭惡的行為,而是再正常不過的使用方式。The Street Store成功帶給街友尊嚴的關鍵,不是捐衣、不是贈受雙方的會面,而是街友在活動中被認可為能夠共享空間的完整的人。透過對個人行為全盤肯認,文明符碼才可能被鬆動,進而動搖遊民髒亂、破壞秩序的污名標籤;人們才有機會發現,街友在公共場所作私人的活動,不是故意破壞共享空間、挑釁都市生活的互動規則,而是一種迫不得已。

The Street Store對都市文明符碼的擾動隨著活動延燒,從紐約的街友,到孟買的貧民窟、到南非的偏遠村落;目前已經舉辦超過3500場。M&C Saatchi Abel有意識地針對貧窮出擊,強調快閃的設計;更重要的是,在公開的空間中進行的二手衣交換活動,不僅創造了友善、尊嚴的互動空間,更是對公共空間隱而未顯的潛規則,提出深刻的挑戰。


圖:一件件排開的衣架,給予街友的不僅是挑選、或者與居民互動的機會;而是藉著街友在街上挑選試衣的活動,告訴都市裡的每一位過客:作為一位街友,請你們理解我有在公共空間裡換衣服的需求。(圖片來源:The Street Store臉書


〔延伸閱讀〕

快閃、包容與空間想像的重構(下)

相約快閃!孵化都市空間新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