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689

文章分享:


從「理組or文組」到「理組and文組」

作者 / 周宥安、鄭祐豪、楊皓喆、蔡崴宇(基隆高中學生)

為什麼是從or到and?因為就讀數理班的我們,本來就不太容易接觸到文組的相關資訊,由於參與學校跟海洋大學合作的「藍海拾貝計畫」後,才有機會拜訪「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 (後簡稱為人社計畫辦公室)。在訪談人社計畫辦公室後,我們才發現在社會中有許多事情是需要理組與文組的合作,並不是單一學科可以解決的,而是需要兩邊或多邊的討論和合作才可能得到好的結果。

對理科高中生來說,「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是什麼?剛開始我們對這兩個名詞的想法,單純只是社會科與自然科跨領域連結後,去結合在地實踐而已。為了更了解這兩個名詞,我們曾隨著課程參訪過萬華大水溝二手屋太陽圖書館暨節能展示館騰雲里水撲滿、和萬華故事館。這次,我們拜訪了人社計畫辦公室並訪談辦公室的成員,藉此更認識社會實踐是什麼、怎麼做?


圖:訪談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辦公室成員。(攝影/郭姿盈 )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是為了想要解決一些老問題,例如:貧富差距、生態環境的破壞、災難防救等,對此大學組成跨領域的工作團隊,一起到社區和部落與當地居民一起發現問題,並嘗試一起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這次去訪談的動機,是希望能了解人社計畫辦公室的運作和經驗,並且能更認識社會實踐的內涵,以及理解如何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的角度去關心社區並與居民互動,在過程中帶入不同的思維和做事情的方法,試著回應大家面對的問題和挑戰。這些問題與挑戰一直存在社會中,而解決之道,其實就是結合每個人的想法和專長,一起嘗試去尋找解決的方法,這也就是人社計畫所謂的「新方法」。

對理工高中生來說,「大學社會實踐」是什麼?

剛開始我們對社會實踐的看法,多是利用一小段時間到社區內做公益服務,或是到一些大型機構當志工,比如說跟著社福團體去養老院陪伴長者,或者到社區幫忙整理環境等。但在聽了人社計畫辦公室成員說明後,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大學社會實踐工作主要來自國科會和教育部的推動,人社計畫是受到國科會的補助,強調蹲點社區實作和研究;另一個是教育部支持的「大學社會責任(USR)實踐計畫」,主要以實作課程連結地方社區,創造大學和在地共學共創的機會。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將進入大學,有機會體驗大學的實踐課程。有別於在教室死氣沉沉的聽講和討論,如果有實地探訪或操作的課程,一定會令人感到新奇而興奮。同樣地,如果只是在教室看著課本上照片、文字的描述,我們實在難以想像什麼是社會實踐,什麼是人文關懷?

前文曾提到我們參與海大課程的社區踏查活動,因此有機會到萬華參訪,開拓了我們不同的視野,其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關於萬華故事館和大水溝二手屋。

故事館闡述了萬華發展的過程,這裡原為自然生態良好的地方,但隨著都市化的發展,當地環境逐漸被破壞。當我們提問:為什麼不選擇放慢發展的速度減少對地區的傷害?得到的回應是當時的政府為了趕上全球經濟發展而犧牲了地方環境。是啊,我們打開水龍頭就有水流出來,打開開關就有電燈亮起來,經濟的成長和生活的便利,對我們來說已經習以為常,卻忽略追求發展過程中,很多時候資源是預先向自然環境借來的。我們都知道借東西要先詢問別人的意見,而我們什麼時候又問過我們所居住的地球?

另方面,大水溝二手屋則扮演修復的角色。二手屋的核心價值是「再生」,本應報廢的東西透過人們的修復整理而能夠循環利用,弱勢者也能在參與修復過程中獲得力量。二手屋不僅給予人和物品再生的機會,也為保護地球環境盡一分力量。

看著地方組織和居民努力的點點滴滴,逐漸改變了社區環境,也為我們帶來許多啟發。平時隨手抽衛生紙、隨手一杯手搖飲,過著便利生活的我們卻沒有考量自己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如果在消費時多想一些,日常生活中多節省一點資源,會不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我們很期待未來上大學時,也能參與類似的實踐課程,不是因為可以出去玩、吃到好吃的東西,而是有機會認識各式各樣的人們和地方,不但開拓新的視野,也能從不同角度看待自己和環境及他人的關係。而這並不是任何一個數學物理化學的公式可以帶給我們的。

從社區回到大學這一端,人社計畫辦公室也跟我們分享了幾個關於大學社會實踐工作讓人印象深刻的經驗。有一年,一位加拿大的教授受邀來臺灣,她在臺灣的一個多月裡,不僅參與計畫的研討活動,也深入農村和部落拜訪大學團隊的實踐場域,認識團隊的工作和社區伙伴,實際交流兩國推動社會實踐與社會經濟的工作經驗。這種實踐型的研究和工作所需的行動力,令計畫辦公室成員也令我們印象深刻。

計畫辦公室成員還提到一個大學參與地方創生的案例「星空山城戰略計畫」。為什麼他們對這個案例特別有感呢?最主要是這個計畫的場域位於具有多元族群文化的南投縣仁愛鄉,其中一項行動是透過不同社群的合作,為天文活動注入屬於臺灣原住民族(布農族、賽德克族)的星空文化,希望建立兼具科學知識、人文及生態性的星空旅遊模式,讓大家了解更多在地族群對於星空的想像及故事,也吸引更多人去觀賞。

我們在聽完分享後也相當感興趣,因為高中課程剛教完星空知識,所以我們對於宇宙星空抱持著好奇心,在學校只能從地球科學的角度了解到科學相關知識,對於神話、傳說等等與星空相關的故事較少提及,所以也期待有機會能到仁愛鄉一探究竟,了解具在地脈絡的星空故事和天文景觀。


圖:暨南大學與仁愛鄉推動「星空山城戰略計畫」,結合原住民族星空故事的文宣品。(攝影/郭姿盈 )

如何促進跨領域協作與溝通?

人社計畫辦公室如何跟大學執行團隊協作?人社計畫辦公室成員說,方案評估並沒有一定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即指衡量一個管理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指標),他們每一或兩個月會固定到各校訪視,參與團隊的活動,也跟團隊成員討論運作的近況和挑戰,以及因應的方式。所以計畫辦公室跟各個學校團隊主要是以相互支持的方式進行互動。

團隊合作在溝通上常會有許多挑戰,譬如他們提到大部分階層式運作的團隊溝通比較容易出現問題,因為不同位置者對於現場情況掌握不一,較無法及時因應場域的動態。另外,跨領域合作也很不容易。方案的實施通常會遇到不同身分背景的人們,所以跨領域的溝通和協作就很重要,例如:有些年長者聽不懂國語,或者是年輕人不會說臺語,遇到這種狀況時,通常會透過其他方式輔助溝通,像是圖像照片、肢體語言、貼紙等方式,也會透過遊戲讓大家互動更熱絡、讓溝通更順暢,這些方法都能讓長者更容易表達自己。

又如政府推行的長照2.0,由於每個社區的長者們需要的照顧方式都不盡相同,例如:原住民地區長者可能需要特殊的文化照顧方式,獨居老人與無自理能力的老人需要的照顧方式也大不相同,因此大學團隊在思考長照時,會考量到不同長者有不同的需求,希望每位老人都能得到妥善的支持,讓照顧不再只是公式化的例行作業。 


圖:各校團隊實作後所發表的出版品。

聽到這些團隊溝通和協作的挑戰後,也讓我們有同感。以我們為例,我們在整理訪談稿件的時候就常常出現分歧,原因就是因為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卻又不想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為了一點點想法的不同而吵鬧不休,最後總是不歡而散;又或者是有人還沒跟隊友討論,就先答應了做不到的事情,導致團隊出現裂縫;或是約了時間後,總有人在拖拖拉拉。如果一直堅持自己的立場,事情會僵在那裡,永遠無法順利解決;但站在對方的立場想想後,或許有些原因是我們一開始沒發現,在理解別人的想法後,才能共同解決問題。    

對話,帶給我們成長

經過這次的訪談後,讓我們知道要持續經營一個計畫,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簡單。其中包括預期目標和實際上行動結果的落差;團隊間的內部溝通、與其他學校或是跨領域的合作,會面臨什麼樣的困境;該如何一起解決社會存在已久的問題,以及遇到意見不一致時,怎麼協調才能讓計畫持續運作下去……。另外,受訪者還提到最大的挑戰就是在溝通,所以我們也從這次訪談分享的案例中,學到一些溝通的方式與技巧。

上述種種挑戰,讓我們對經營一個計畫的想法大大的改觀,表面上看似容易的一個方案,背後卻隱含著許許多多的瑣事要去處理,就像是一座冰山,永遠都不知道海面下的冰塊有多大。雖然知道要經營一個計畫不只是紙上談兵這麼簡單,但沒想到會有這麼多繁瑣的事務需要處理。這也讓我們很佩服支撐起大型研究實踐計畫的成員們,他們到底在背後付出了多少的努力,才可以讓這個橫跨大學與地方的計畫持續執行;究竟下了多少功夫,才能解決團隊成員、大學和社區之間的溝通協調等問題。他們的經驗分享,也使我們在面對往後的各種挑戰時,會試著採取不同的看法和解決方法,不再只是和別人吵架不歡而散,而是會好好思考原因,融合不同的意見,用更好的方式解決衝突。

這次的訪談對我們和人社計畫辦公室來說,都是一次全新的體驗。因為理組學生平日很少接觸到人文社會科學,而接觸到人社計畫辦公室這樣的幕後團隊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由於我們還是高中生,又是理工背景,所以跨領域交流時,對話常常不在同一頻道上,也造成了溝通上的困難。但過程中一來一往的對話和舉例說明,讓我們能漸漸理解人文社會領域者的想法。在短暫的交流中,雖然沒有辦法完全了解彼此的異同,卻讓我們不再只是單純以專業將文組、理組區分開來,而是對於人文學科及跨領域合作的內涵,有新的認識。同時,也影響了我們思考的方式,除了理性與冷靜的邏輯運作外,更能重視人情溫暖與人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