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巷弄中的銀同小教室:課程篇

Vol.24 作者 / 成大團隊

銀同小教室裡,每次的課堂都策畫不同的課程主題,建立集體互動的學習環境,結合學校課程及社區實作,增強社區居民彼此的交流與情感,也在成大同學們如同祖孫般互動的陪同中,從日常生活的關心到一起接觸多元領域的新事物,豐富社區居民間的公共生活。

埔里小鎮空污減量行動觀察

Vol.23 作者 / 張力亞

擁有好山好水的埔里小鎮,近年來卻飽受空污問題的困擾。暨大人社團隊針對空氣汙染防治的議題,和在地的居民與社區團體進行了一連串的合作行動,而在此次「空污特攻隊」的志工培訓過程中,體認到公部門受限於既有體制的問題,卻也看到來自民間的韌性及力量。

有時候時間會停止

Vol.22 作者 / 陳文玲

有時候時間會停止,心底會出現一個垂直的縫隙,感動、共鳴、意義或價值,會在這個靜止的瞬間湧現。每一張烏來小編織書籤,各自保存了20分鐘到兩個小時不等的時間,以及一份來自陌生人無私且真誠的手作祝福。盼望拿到書籤的時刻,也是「有時候時間會停止。我們必須提高警覺,留意這樣的時刻。」

台東聖母醫院的在地實踐

Vol.22 作者 / 周睦怡

泰源健康活力站,是由部落自身需求出發而要求規劃的一個關懷據點。在聖母醫院的協助下,部落中的青年工作者、老人家,以及醫院體系的照服員,透過彼此支援的能量,營造出在地高齡長照的完整體系,並以符合部落的文化照護方式,讓長者不僅是被照顧者,而更強調其知識傳遞的角色。

花東縱谷稻作產區家庭農戶(自產自銷戶)的生存處境與策略研究

Vol.21 作者 / 吳勁毅、徐肇尉

玉里、富里、池上、關山,是位於花東縱谷中的稻米產出鄉鎮,這裡的自產自銷農戶,在經營策略上由於受惠於地理品牌認證,大都擁有穩定客戶;與地方傳統之農會或米廠等通路之間亦有合作,是另一個風險緩衝的選項。本文以家庭農戶為農業經營的基本單元,討論如何建立讓青年回流鄉村的有效作為。

東山嶺南社區龍眼窯博物館的誕生

Vol.20 作者 / 林文浹

社區發起建造一座龍眼窯博物館的動機,源自於對在地烘焙產業文化的強烈認同及保存觀念,認為社區應透過博物館的建置能完整地呈現及保存龍眼窯的生命史,也藉此能真實性反映早期嶺南常民生活文化的內涵,更期許能加深在地民眾對傳統龍眼產業文化的認同感,進而推動後續地方發展的可能。

成為活力的來源——籃城公園菜園的動員行動

Vol.20 作者 / 吳宗澤、張晴雯

「在公園種菜」的發想,是基於創造社區共有財的概念,試著找出社區自給自足的可能性。同時也藉此引入樸門農法(Permaculture),創造友善耕作的環境,打造可食地景。在過程中也透過與居民的互動和對話、協力分工,和社區一起動起來。

對於烏來觀光飯店開發的思考

Vol.19 社區設計 作者 / 蔡侑霖

2015年3月,北福溫泉飯店提出至烏來部落設址的規劃。政大樂酷團隊身為部落的協力合作者,希望能以研究者和溝通平台的角色出發,蒐集相關資訊與研究文獻,提供給族人作為後續討論與決策之參考,也和社會大眾一起思考這類大型觀光飯店開發是否有助於烏來的後續發展。

歷史區域社區生活環境營造之研究—以銀同駐地平台媒合在地參與為例

Vol.18 在地參與 作者 / 黃一中

在老城區裡,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產,從中可以細讀都市的紋理脈絡。但也因為都市的變遷,使街廓中出現了不少廢棄閒置空間,影響民眾的生活。成大團隊藉由駐點工作室與社區的合作,從整理社區環境出發,帶動居民、店家之間的交流,也牽引出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與氛圍。

烏來老屋手工小作坊二部曲

Vol.17 公共服務 作者 / 蔡侑霖

「烏來老屋手工小作坊」在政大團隊的經營下,成為當地婦女分享、交流織藝與日常生活的場域。從中可以觀察到社區自發力量的生成,並培養出有別於生產活動的「玩耍」氛圍;進而重新思考在地手藝分享所具有的意涵,以及在異族觀光與文化產業的商品化發展之外,傳承傳統工藝的另類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