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記錄一塊土地的重生,與東山「賢仔」的返鄉之路

Vol.38 作者 / 蕭惠中

一塊因開發工程而形成的惡地,要歷經怎樣的過程才能恢復生機?五酷山農友黃文賢用將近十年的時間,復育出土地的生命力,同時也在無毒耕作的道路上沿途摸索前進,期待能在此落實生態、節能與環保的理念。

高山部落服務學習課程紀要

Vol.37 作者 / 賴富庭

既然公部門的資源分配不均,政策與規則也無法完全契合在地需求,那就自己的部落自己救吧。甫從軍職退伍的在地青年、同時也是人創計畫的合作對象小馬,長期在地方付出、照顧長者,也利用每週六真耶穌教會聚會的時間,進行老人的陪伴與關懷。現在更加上新生代的小鮮肉Kalang、恩忠等人,形成一股青年關懷家鄉、返鄉付出的原動力,配合旅居花蓮市、隨時可以支援作戰的旅外青年,可以預見的是不久的將來,這群年輕人將會為高山部落帶來大幅度的改變。

不只是討論或投票:臺中市參與式預算參訪記

Vol.34 作者 / 黃昱珽

臺灣參與式民主的實踐,尚在起步的階段,每個地區皆懷抱著創新的精神在進行嘗試,產生了各自的特色。臺中市兩年來推動的參與式預算,摸索各區都能採用的普及模式,未來也將走出自己的風格。本文探討臺中參與式預算所呈現的「基因」,提供後繼者參考

一串小米的成熟:記《巒群布農語簡易詞典》新書發表

Vol.33 作者 / 謝柏宇

17歲開始投入布農族語保存工作至今77歲的張玉發牧師說,整理分類詞典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不是由他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語言也不是他一個人獨有。這次的出版只是為了喚醒大家共同努力保存族語,因為「語言若消失,族群就消失了」

空污減量大作戰:大學生與社區協力行動全記錄(二)

Vol.32 作者 / 黃資媛

上篇介紹了學生參與社區共同推動空污減量的過程,前半學期以「認識空污」為主,讓學生透過自學、見習與遊戲宣導,建立對空污議題的基本認知; 後半學期著重於「解決空污」,讓學生在瞭解問題後,以自救會持續關注與發展的「健康、交通、農業」三個議題為主,進一步思索如何面對進而解決?接續上篇的健康組內容,接著記錄交通和農業兩個議題的減量方案。

空污減量大作戰:大學生與社區協力行動全記錄(一)

Vol.31 作者 / 黃資媛

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媒合校內學生和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合作,希望透過學生的創意和人力為自救會持續推動的教育宣導增加更多的延展性和可能性,也期待在以空污為主的公益服務過程中,能夠引發學生對環境議題的關注與興趣,甚至將議題帶進各自專業學科做更進一步的研究與實踐,共同邁向埔里鎮生態城鎮轉型的願景。

讓學生從教室走出去吧!黃秀端老師專訪

Vol.30 作者 / 郭怡棻

「我覺得這個是很有意義的工作,就是說怎麼樣讓大學走出去,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還繼續留下來的原因。我覺得參與這個計畫自己隨時都在學習,包括說開始看『新作坊』跟社會實踐的一些東西,我很想去瞭解別人怎麼做,也許將來能夠協助其他人這麼做,甚至還想在人權學程開一個跟社會企業有關的課程。」秀端老師與我們分享她的收穫。

季會討論:理想的團隊運作模式

Vol.27 作者 / 周睦怡

在人社實踐計畫的執行過程中,除了大學與社區信任關係的建立和經營外,大學團隊的形成與運作也是重要的面向之一,不但影響著大學團隊與社區一起工作的模式和態度,也能透過團隊內部的運作去反思大學團隊與社區互動的關係,並潛移默化到社區的公共參與之中,協助培養地方公民社會的自主運作能力。

農友不可能吃出自己的龍眼乾?(下)

Vol.26 作者 / 陳姵君、蕭惠中

農產品的自有品牌特色與消費者忠誠度是否能夠建立?從龍眼乾的盲測品評出發,便是從消費者、食用者的角度來建構食物的豐富特性,如此一來,農友們雖然生產同樣的產品,卻可以各自可以拓展喜歡自己種植方式與烘焙手藝所創造出的口感的消費社群,並透過合作一起搭建起龍眼乾風味的豐富圖像。

農友不可能吃出自己的龍眼乾?(上)

Vol.25 作者 / 陳姵君、蕭惠中

如同要生產好的咖啡,就要先會喝咖啡一樣,要做出好的龍眼乾,也要先學會吃龍眼乾。生產者需要知道自己龍眼乾的氣味是什麼、跟別人的如何不同,甚至有沒有可能調整得更順口好吃,才有助於建立自有品牌特色與消費者忠誠度。且看這群身兼烘焙師傅與品評家功力的東山農友們如何應付「盲測」踢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