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3189

文章分享:


巷弄中的銀同小教室:課程篇

作者 / 成大團隊

上一期電子報巷弄中的銀同小教室:發想篇介紹了小教室的緣起,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大小同學一起上了哪些課程吧!

在社區小教室裡,每次的課堂都策畫不同的課程主題,結合學校課程及社區實作,就居民關心及感興趣的公共生活議題,開放自主性地參加。透過集體互動的學習環境,社區居民彼此交流增進情感,也在成大同學們如同祖孫般互動的陪同中,從日常生活的關心到一起接觸多元領域的新事物,豐富社區居民間的公共生活。


圖:大同學與小同學一起上課、相互學習。

因此,小教室的首門課程,就由社區居民此前比較熟悉的主題開始。社區中平時就有許多對於綠美化有興趣的民眾,在銀同的巷弄生活裡,許多閒置空地、巷道的邊圃,都是栽種綠化植物的處所。所以銀同小教室的第一堂課,也就延續綠化的主題,和社區阿公阿嬤一起動手種植盆栽。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是請經營社區菜園的前輩來分享如何利用小盆栽來種植蔬菜,讓沒有農田的城市社區居民也能創造出獨特的可食風景,也讓居民的身分從「消費者」轉化為「生產者」。等日後蔬菜收成之後,還能接續「移動廚房」的主題,嘗試配合使用居民自己種植的蔬菜烹煮,感受社區內第一手最健康、新鮮的食材。

對於社區阿公阿嬤(大同學)來說,小教室的課程是一個提供嘗試的契機。例如影像紀錄系列主題課程,就包括了手工勞作、學習拍攝照片、在社區內進行「街拍」、等等。在這一系列的課程裡,大同學們在成大老年所的「小同學」們陪伴下,利用剪紙拼貼等等技巧,製作出獨一無二,專屬於自己特色的相機、相簿;在拍攝的過程中,找尋自己感興趣的場景和主題、交流彼此之間的想法,閒談的過程中,還能分享各自的生活經驗。而利用街拍的機會,造訪社區的店家,也讓店家有機會好好地向阿公阿嬤們介紹自身的特色,加深彼此之間的認識。大同學們的攝影作品,日後也在在社區內的店家、工作站等據點展出,呈現出社區長輩們眼中的巷弄生活,也增強店家與居民的公共參與以及互動。


圖:社區長輩趁著街拍課機會造訪社區店家

為高齡者規劃活動時,必須留心的是要避免將他們視為單一特質的群體,因而活動、課程內容的異質性是很重要的。在銀同小教室的規劃當中,也安排了較為動態的課程,比如由成大體健所、嘉藥護理系的同學們和社區阿公阿嬤一起進行伸展運動、分享保健知識。同時也藉著到戶外開放空間進行課程之便,吸引鄰近居民與店家的關注。

此外,在「移動灶腳」的專題中,還試著更動課程活動的地點,吸引平常較不常參與社區公共生活的長輩。由於移動灶腳的活動相當熱絡,週邊的住戶很自然地會想看看大家在忙些什麼,甚至主動提供空間、工具,或是一起進來參與活動。利用料理的可親近性,由社區的「大同學」們彼此協助,分享自家的烹飪技巧,並指點「小同學」們共同合作,展現上一輩在生活中累積的經驗與智慧。最後再一起享用眾人合力完成的餐點,體驗共工、共食的樂趣!


圖:熱鬧的移動灶腳課程

在一連串的課程活動影響下,除了一起在銀同小教室學習的社區阿公阿嬤們以外,也讓越來越多的社區民眾、店家瞭解小教室的內涵,進而有更多的參與。在後續的小教室課程中,社區的店家伙伴也提出協助開設課程的意願,如社區店家「小半樓」的店長主持的陶藝課程、「M&M音樂廚房」老闆娘帶領的摺紙課程,對於社區阿公阿嬤來說不僅是新鮮的嘗試,也讓社區店家與長輩能夠直接互動,展現老舊社區住商共存中一同豐富在地生活內涵的可能,拉近店家與在地居民的關係,從面對面的往來中,慢慢建立起感情。

在課堂的經驗,也讓阿公阿嬤累積出彼此的默契,進度快的同學主動變成小老師,協助進度比較慢的同學;同學們遇到問題時也自然的相互扶持。透過這幾次的小教室的嘗試,社區老人家們有機會接觸到越來越多日常生活以外的新事物。重要的是,除了相關技能學習外,老人家們也經由活動相互認識熟悉,進一步與社區內年青夥伴彼此互動,建立起更廣範的人際網絡,豐富在地老化陪伴及關心在地公共生活參與。


【延伸閱讀】

巷弄中的銀同小教室:發想篇

歷史區域社區生活環境營造之研究—以銀同駐地平台媒合在地參與為例

市集這樣辦.與社區阿公阿嬤同樂的「Oh Old!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