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行動是最佳的良藥——「邂逅油羅溪畔」培力工作坊小記(上)

Vol.87 作者 / 黃靖玫

「我覺得行動是最佳的良藥,只有想到方案、付諸行動,在實作中持續學習與發想,才能發展出更多的成果。」多年來在成大團隊擔任助理的姵君,在臺南的淺山場域與居民們一起共學共作,發展出議題式的社群網絡,也與農友們相互培力,在環境永續的道路上持續實踐前行。

大學,就是我的實踐場域——「千手行政.行政牽手」工作坊小記

Vol.86 作者 / 郭怡棻

「支援、保護團隊的各項工作就是行政的任務。」自許在暨大校園駐點的雅婷指出,與校內行政人員的合作,從最初的衝撞到後續培養感情,再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無形中也把社會實踐的精神帶回學校。在反覆磨合的過程中,校內人員開始了解在地實踐的內容與價值。

營造大學與地方的社群力:專訪暨南大學江大樹學術副校長(下)

Vol.86 作者 / 郭怡棻

「老師們持續參與的動力,還是需要有客觀資源跟學校相關制度的搭配。我認為計畫主持人或是校方,應該針對每位老師想投入的行動給予明確的經費或是校內制度上的支持。不僅讓老師能安心參與,也因此肯定學校對於社會實踐工作是抱持著永續推動的態度。」

如果USR計畫也有實驗班(下)

Vol.86 作者 / 朱俊彥(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USR計畫助理)

中小學有實驗班,大學有沒有可能也具備「實驗性」的作法?暨南大學教育學院USR計畫與院學士班,以計畫和社會參與行動為核心,開展課程和實作行動,希望能培養出關懷偏鄉教育議題,且具行動力與教育專業的人才。並以暑期專業課程「教育行腳」作為基礎,與東華大學社會參與中心協力合作,帶領同學們從埔里至花蓮,進行一趟不同以往的見學之旅。

發展「水沙連學」的重要性與框架

Vol.85 作者 / 張力亞(暨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兼水沙連人社中心協力治理組組長)

從在地涵養生長的地方學,是透過區域的脈絡做為媒介,從全方位角度切入,才能有效掌握發展的全貌與真相。隨著地方發展的演進與議題的跨領域化,2010年以來暨大師生針對水沙連區域議題研究,已逐漸走出地方文史議題框架,發展出含括社區營造、震災與公害防治、地方教育、產業發展、社會福利服務、地方政治等多元性議題的「水沙連學」。

營造大學與地方的社群力:專訪暨南大學江大樹學術副校長(上)

Vol.85 作者 / 郭怡棻

在暨南國際大學師生與在地社區伙伴齊聚交流的「第二屆水沙連學研討會」當天,新作坊特別邀請大樹老師抽出時間受訪,分享過去幾年帶領暨大團隊參與人社實踐計畫之歷程,並暢談他以「社區/社群營造」觀點導入團隊運作,和地方共同建構「水沙連學」的獨特作法。

如果USR計畫也有實驗班(上)

Vol.85 作者 / 朱俊彥(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USR計畫助理)

中小學有實驗班,大學有沒有可能也具備「實驗性」的作法?暨南大學教育學院USR計畫與院學士班,以計畫和社會參與行動為核心,開展課程和實作行動,希望能培養出關懷偏鄉教育議題,且具行動力與教育專業的人才。並以暑期專業課程「教育行腳」作為基礎,帶領同學們從埔里至花蓮,進行一趟不同以往的見學之旅。

《舊城大時代》到《舊城青劇場》

Vol.84 作者 / 林裔心(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舊城青劇場》並不是單純的劇本排練,而是反覆叩問每個參與者的生命課題,持續探索並表達各自的想法,認識自己也同理他人,重新思考自身定位與往後的行動,希望能藉此跟想了解臺中舊城議題的人們、合作過的人與有可能在未來合作的組織對話。期盼這樣凝聚與訴說的過程,能讓參與者重新審視及定位與舊城的關係,能夠從中獲得能量,繼續結伴前進。

焚化「山海劇場」的社區劇場之火: 記山東野表演坊之《富世漫步》

Vol.84 作者 / 蔡侑霖(東華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攝影 / 高穆凡

《富世漫步》由在地族人的社區導覽與戲劇所組成,在社區中穿梭演出,反映現實生活中傳統生活方式與現代性的張力與銜接,以及在遷徙與原鄉之間的掙扎。劇中起用社區居民作為素人演員,在專業劇場工作者的協力下,向外來拜訪者呈現自身的故事,更能引發彼此之間互動交誼的可能性。

遊戲帶入社區據點:「友豪人生」體驗街友日常

Vol.83 作者 / 洪琪毓(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嚴肅的社會議題該如何導入社區,讓居民有感呢?東海大學人社計畫團隊以「遊戲做為創生」發想,將學生研發設計的街友實境遊戲帶進社區據點,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打破社區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街友的單向觀察角度,身歷其境地用五感體會街友的遭遇,暸解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街友們,是如何努力在一個不友善的社會環境中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