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3146

文章分享:


「Unseen Tours」到「街遊Hidden Taipei」:社會創新的在地移植

作者 / 黃昱珽

從倫敦觀光到導覽台北

英國倫敦的Unseen Tours,是近年來重要的社會創新案例。2002年到2003年間,英國一群年輕人組成名為「The Sock Mob」的公益團體,從贈送街友襪子開始,逐步發展成為陪伴街友散步、划船、打保齡球等日常生活的活動。The Sock Mob在雙方互動交流過程中,發現到街友的獨特專長:他們對倫敦有著與他人截然不同、讓人感到趣味盎然的瞭解,甚至知道當地居民許多不知道的地方。以此作為基礎,這群年輕人與街友們共同討論規劃,訓練街友的表達解說能力;最終在2010年,推出了以「看不見的倫敦」作為號召,專屬街友的導覽行程Unseen Tours。Unseen Tours的活動相當成功,成為倫敦新的遊覽路線;不僅是外地的觀光遊客會來預約導覽行程,倫敦在地的民眾,同樣也願意花費7英磅到10英鎊的費用,讓這些導覽員介紹,在他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倫敦街道,隱藏了多少的幽密與驚奇。

在第七期的「案例放送局」介紹中,我們也簡單地介紹了Unseen Tours的案例。本月份我們將介紹街遊Hidden Taipei的案例,這是2013年末幾個社會團體在台北市萬華、城中等地,仿效Unseen Tours的經驗,所推出的一個方案(project)。從2013年6月開始規劃與訓練,到2014年7月的正式上線,迄今已正式運作近三個月。作為國外社會創新於台灣在地的最新實踐,必然是本刊不容錯過的有趣案例。2014年10月18日,筆者參加了街遊Hidden Taipei的導覽行程之一「阿和流浪記」,當天下午訪問了街遊的主要推手曾文勤小姐(Cyndi),請她分享這一年來的經驗及思考,如何能夠將倫敦的經驗移植到台北。

兩個月的紮根期

圖1:Cyndi自英國回來後,積極推動台灣版的Unseen Tours:「街遊Hidden Taipei」

Cyndi在2013年5月的時候,到倫敦參加了Unseen Tours的第三年導覽,讓她感覺到印象深刻。這不僅是因為路線有其獨到之處,同時這些過去身為街友的導覽員,他們盡心與真誠的解說,散發出與一般專業導遊不同的風貌:這或許是因為他們並不只是在介紹一個觀光景點,談論其歷史典故或人文意涵,而是更進一步地在訴說自己的生命經驗與記憶的緣故吧。當她得知Unseen Tours的規劃到實際執行的各項工作,集中在兩個月的時間內完成時,想想自己回台灣開始正式工作,也正差不多有兩個月空檔的時間。她因此打定主意,就試試看將倫敦的經驗作個移植,在台灣也推動一個導覽行程吧。

Cyndi很坦率地承認,想要兩個月完成在台北推動Unseen Tours的模式,實在是過於樂觀了些。她首先是以一個「外來人」的身份,進入萬華的龍山寺地區;她雖然成功地與Key Person建立起聯繫,也找到了能夠訓練成為導覽員的街友,然而兩個月的時間,也僅足夠讓她建立起互信的基礎。街友的生命經驗往往較一般人來得坎坷,對他人的戒心較重,往往不會認真看待其他人的話。Cyndi表示,街友很高興有像她一樣的女生能夠和他到處走走,聽他講的人生故事;但在一群遊客的面前進行講解導覽,同時向這些人收費,那是街友們很難想像的事情。當時他們也並不能夠確定,這樣的計畫到底能夠推動到怎麼樣的地步。

除建立與街友的人際信任外,在這兩個月中Cyndi也與萬華地區的社會團體建立良好的聯繫。這個關係網絡在兩個月之後,發揮起相當的作用。此時Cyndi開始她的正式工作,無法和之前一樣完全投入在龍山寺的四周;不過當時萬華社區大學也在進行社區導覽員訓練課程的規劃,並聘請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的專業導覽員作講師,除提供在地文史與老師的導覽課程外,同時也開發街友導覽的訓練。Cyndi也因此受到邀請,成為計畫中的參與者。她與「台灣芒草心協會」與萬華社福中心共同合作,推出全台灣第一個以街友作城市導覽員的「街遊Hidden Taipei」活動。

不同想法的激盪

在兩個小時訪談的進行過程中,一個有趣且關鍵的問題逐漸浮現了出來:台灣過去很多的社區工作、以及賞鳥協會等安排的各項行程,都有訓練在地居民成為導覽員的經驗,而如同前面所言,受到倫敦Unseen Tours的啟發,社區大學也開始推動讓街友成為城市導覽員的訓練課程。那麼,Cyndi她所扮演的角色究竟是什麼?對於社會創新的在地實踐,又具有怎麼樣的理論意義呢?

隨著訪談聚焦在「導覽」本身,比較了台灣既有的導覽模式與倫敦Unseen Tours的不同之後,前述問題的答案,便逐漸浮現出清楚的輪廓。我們發現作為一個社會企業,街遊Hidden Taipei必須顧及更多營利的概念,而這是過去社區導覽的推廣工作中,不被重視、甚至刻意忽略的部分。社區工作裡訓練的導覽志工,很多都是熱情的社區參與者,他們在意的是社區與自我的認同,並不會在意收費與否。除此之外,政府部門對許多導覽相關的工作,也都給予了經費上的補貼,包括導覽員的訓練,以及每次導覽行程的支出。加上行政與會計的考量,許多機構與社區,都乾脆採取免費的服務方式。十多年下來,台灣民眾不知不覺間已經習慣於享受免費的導覽,不像國外的觀光客,認為導覽付費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圖2:「街遊Hidden Taipei」的logo,未來將朝向品牌識別方向發展

這正是街遊Hidden Taipei亟需突破改變的地方。以社會企業運作模式為目標,Cyndi認清街遊導覽必須要能在市場的考驗下存活。街遊Hidden Taipei需要每週都有一定數量旅客的參與來維持收支平衡,所以每次的導覽,都需要作出口碑來引介更多的顧客群。她因此要求每次的導覽都必須要有穩定的品質,能讓顧客享受旅程、產生「花錢是值得」的感覺。也依此不斷去改善導覽行程的每一個環節。例如發現在市區導覽時用俗稱「小蜜蜂」的擴音器,除了效果不理想外,也擔心長期下來將引發街道居民的不滿,Cyndi便與伙伴們自掏腰包購買一對多的導覽機,改善體驗並提升導覽品質。此外,在訪談的過程中Cyndi除對行程規劃作出說明外,她也很坦率地和筆者討論本次導覽行程她認為不盡完美、未來可進一步改善之處。即使街遊導覽已經推出了近一年,仍可明顯地感受到Cyndi積極的企圖心。

 

圖3:經訓練篩選後,目前「街遊Hidden Taipei」已有三名導覽員與各自的街遊路線,目前正積極開發第四條導覽路線。

 

經由對導覽品質的關注與堅持,Cyndi讓街遊Hidden Taipei街遊導覽,逐步脫離了傳統社區工作下的義務導覽形式,轉化為社會企業運作的市場模式,這是一個長期,不斷伴隨著與其他社工人員思辯的探詢過程。我們也可以說Cyndi代表的是不同思維的引入者,激盪出固有形式的社會創新,讓這個訓練街友為導覽員的計畫,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平行移植、或者傳統模式的重新套用而已。這讓Cyndi成為本案例能夠成功的不可或缺的要素。這也讓我們反思到,社會創新雖有著和既有事物相似的輪廓,但在不同理念的引入與相互激盪之下,將產生截然不同的社會意義。

 

 

「激發更多的可能性」

除引入新的理念、積極推動街遊Hidden Taipei品質的提升外,Cyndi對街遊導覽的發展與前景,亦有充分的掌握與反思。她指出,並非所有的街友都能被訓練成為合格的城市導覽員,市場也限制了規模的大小:過多的行程安排不僅造成品質控管上的不便,也將讓街友導覽失去了其獨特性。因此,社會企業推動Unseen Tours的模式運作,不會是解決街友問題的最後解答。

然而,街遊是個很棒的起點。這並不僅因為有一份值得重視的工作,能讓街友重新拾回自信、改變生活形態的緣故,更是因為每週講解城市另外一面、同時結合自己生命經驗的定期活動,不但降低一般的民眾對街友的成見,同時也拉近與在地居民間的距離、填補了街友與城市的關係。──街友不是城市裡多餘、要被掃除的寄生物,他們一直參與在城市之中,是整個城市大家族裡的一份子。街遊Hidden Taipei的推廣,正是在訴說這樣的想法,灑下新的理念的種子。希望能在未來的有一天,激發出更多社會創新的可能性出來。


街遊Hidden Taipei的網站:http://www.hiddentaipe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