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地方創生

用開店為地方注入元氣:串起移居支持系統的「鯨魚的鬍鬚」

Vol.114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東彼杵人事物公社」的行動核心就是透過營造價值,具體展現在地活化的可能路徑,才能說服大家扯斷心裡那條繩索,一起突破盲點邁向前路。一開始公社的行動偏重於硬體建設,致力將空屋翻修成店鋪,以漸少空屋率;而後逐漸透過實體據點和虛擬網站的經營,挖掘在地甚少為外界所知的人物和故事,不僅對外傳播地方的魅力,也串聯社區內外的人事物,打造移住者的支持軟體系統。

鑿出地方的「光」:以社群之力打造永續觀光的嬉野茶時(上)

Vol.114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我們想的不是以量取勝,而是希望能以質取勝。」在日本,同時擁有溫泉、茶葉、陶瓷產業文化的地方十分稀少,珍視與共享這樣的地方資源是「嬉野茶時」參與者的信念。「我們在舉辦活動前一定會跟大家分享這樣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我們這群住在嬉野的人自己發想與行動,把嬉野的美好傳達給外界。」由參與者自己動手動腦投入的原因,是「我們希望能夠重新去思考所在的這個地方的價值,找出這裡才有的特色、專屬這裡的東西,然後持續提高它的魅力,希望能夠孕育出嬉野獨有的故事。」

在小濱的這些人:循環於溫泉小鎮的設計力

Vol.113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一個人做夢,也許只是夢;一群人一起做夢,就是真實。」在小濱的所見所聞反映出有魅力的人與店家就像磁鐵一樣,吸引志同道合的人群聚集,一起發想,共同築夢。不論是返鄉的城谷耕生或是移居而來的奧津夫婦,他們將自己的專業、興趣、關懷與在地風土及課題相互結合,於日常中挖掘被埋沒的自然和社會資源,在生活裡探測地方的實際需求和未來發展願景,再運用自身設計、料理、販售等專業服務,將地方的「魅力」和「議題」向內部居民及外來訪客傳遞,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體驗,甚至一同加入參與。

建造一座「大家都能來玩的公園」是對未來的投資——Maruhiro的工藝創新和公共價值創造

Vol.113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作為陶瓷設計與販售的企業,有自己專屬的賣店一點都不稀奇,但最讓我們這些造訪者震驚的是,馬場社長竟然在直營賣店外頭蓋了一座公園「HIROPPA」,為此還揹了大筆貸款!馬場社長表示,波佐見是有點偏遠的地方,不論到麥當勞或租DVD的車程都需要40分鐘,加上前幾年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更覺得能供親子散步玩耍的公園無比重要。尤其產品易歲的陶瓷賣店通常是父母最容易精神緊繃,若設立了公園,親子就可以到園區遊玩,也能順道一起來逛賣店。不但降低親子進入陶瓷店的心理門檻,孩子也有更多接觸陶瓷器皿的機會。

市場小聚:從臺中第二市場實踐談共創的藝術(中)

Vol.112 作者 / 林心乙(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從「大學團隊全然主導」過渡到「邀請在地行動者共同主導」,東海人社實踐計畫團隊學習更敏銳地接收來自市場人事物的訊息,並調整自身步調,從內容的共創、形式的共創、進一步到遊戲規則的共創,有意識地釋出主導性。將更多能量投注於營造友善環境和支持系統、激發成員的發想,協助討論找到交集,提供「我們大家能夠做得出來」的信心和實踐力。

地方產業疫情求生記:柳川藩主立花邸「御花」和夜明茶屋的突圍之道

Vol.112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疫情對於地方觀光事業的衝擊甚大,在收入銳減與疫情不知何時才能結束的雙重不確定性中,柳川市的兩位在地經營者與員工共思自家產品的特色,充實相關知能、設備與技術,提升商品與服務的品質。同時也與地方上其他產業或商家合作,改善地方觀光的資訊傳播管道、打造深度體驗內容,將危機化為轉機,一起撐過疫情的寒冬,在後疫情時代中以更細緻、更貼近不同客層需求的方式,迎接旅客的再度到來。

市場小聚:從臺中第二市場實踐談共創的藝術(上)

Vol.111 作者 / 林心乙(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共創」、「共好」是公共參與常聽見的詞彙,然而到底要怎麼共創,才能兼顧共好呢?東海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團隊在與臺中市第二公有市場的在地行動者合作的過程中,結合大學課程規劃各種主題策展,發掘並轉譯市場的知識。然而在嘗試建立彼此合作模式的過程中,團隊內部也針對在地行動者的需求、大學團隊與在地行動者的關係、社群平台的功能與策略展開不同路徑的思辯。

那些超乎想像的在地實踐者:「九州地區的地方創生與社會實踐」 交流經驗

Vol.111 作者 / 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主持人)

這些日本的地方實踐者都不是在學術界工作的人,儘管知識體系沒有那麼完整,不過他們分享的內容和經驗,還有從實作經驗萃取出來的核心價值令人佩服。因為這次的經驗,讓我感受到日本地方社會的深度跟厚實的程度超乎我們的想像,這不是一個、二個人而已,而是幾乎所有的受訪者,他都能去闡釋他在做什麼,甚至有幾個人分享時,你站在旁邊聽到眼淚都會掉下來。

為地方帶來「創造力資本」的BEPPU PROJECT

Vol.111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前BEPPU PROJECT代表山出淳也說:「藝術家的價值不只是創造作品而已,而是能把既有的價值進行更新,賦予外界新的刺激。藝術家的進駐或移住,也能對於地方上的居民、組織、企業、地方政府,帶來新的刺激,這正是他們的價值之一。」

大臺中一日生活圈:新社宅與舊市場的日常觀察

Vol.109 作者 / 鄭懿婷(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

大學實踐計畫在舊城生活圈中所面臨的挑戰是更加多樣,新建的社宅定位明確,大學多聚焦在社福相關的實作議題上;而在舊城區進行推動計畫,大學面臨的是在地深耕團體各有主張,要如何串聯合作、號召更多具有在地情感認同的居民一起參與公共事務?當地方政府對舊區域的未來規劃與居民商家及大學成員的想法不同時,該如何有效溝通,取得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