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329

文章分享:


用開店為地方注入元氣:串起移居支持系統的「鯨魚的鬍鬚」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白浪翻騰的紺青色大海,群鯨泅泳其間,這是東彼杵町觀光摺頁給人的第一印象,也是過往繁盛一時的「鯨之鄉」寫照。東彼杵位於長崎縣中部,緊鄰遼闊的大村灣,昔日曾是捕鯨及鯨肉交易的重要據點,近年來與日本許多山村漁鄉一樣,面臨著嚴峻的人口流失、少子高齡化、空屋率增加等問題。光是1995-2020年期間,本地人口就減少約2,500人,目前總人口數7,526人,為長崎縣人口倒數第二少的行政區。

隨著人口銳減,原本日趨減少的店舖,卻在近五年增加了二十家,不但為東彼杵帶來了移居人口,這些特色店家還吸引了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為地區經濟注入了活水。當日本各地都在煩惱人口流失而進行搶人大作戰時,東彼杵為什麼能吸引移居者入住及遊子返鄉?移住當地者為何又以開店為主要營生方式?而一手打造協助移住人口落地安居的支持系統者,竟然是一群年輕人自發組成的團體?這一切的故事要從一位返鄉的年輕人說起。


圖:東彼杵町觀光摺頁封面,描繪出當地從江戶時代延續至今的捕鯨魚文化意象。(來源:東彼杵町網頁

從搶救老建築開始的在地行動

世居東彼杵的森一峻,老家原本開設酒類專賣店,後來才轉型經營超商。他從18歲開始就在外地的7-ELEVEN門市工作,一路從副店長、店長到加盟店經營諮商員的歷練,使森一峻擁有店鋪管理與展店規劃的專長。2008年,23歲的他因家庭因素而返鄉繼承超商。返鄉之後,他逐漸感受到人口流失對於家鄉方方面面的衝擊,往昔熟悉的店舖一間間消失,老建築淪為閒置空間或被拆除,許多產業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而自家經營的超商也遭遇營業額下滑的危機……。

2013年,森一峻在街區營造會議上聽到舊千綿村(東彼杵町是由彼杵町與千綿村合併而成)農協的米倉庫即將要拆除的消息,他和朋友捨不得這棟充滿居民記憶與歷史價值的老建築消失,積極展開搶救行動。除了不斷與相關單位溝通,暫時擋下拆除工程外,也在社區辦理工作坊,邀請大家一起想像老建物保留後的用途、可能改裝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藉此結識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投入後續行動。


圖:森一峻。

經過不斷協商後,森一峻和伙伴們承諾將以五年後在舊倉庫周遭開設五間店鋪為目標,並以入主舊倉庫的三間店鋪一半營收作為協助附近空屋進駐店鋪為條件,正式取得舊倉庫的營運許可。獲得許可後,整修老屋成為第一要務,森一峻與伙伴組成素人工班,商請有經驗者指導,自力將破舊的老倉庫整修成能運用的新店面。2015年,「Sorriso riso千綿第三瀨戶米倉庫」正式啟用。

Sorriso riso是義大利文「微笑的米」之意,恰好呼應舊倉庫過往用於儲米的功能。首先進駐的三家店鋪是咖啡店、骨董雜貨暨古著店、皮革製品店,同時也邀請有意移住東彼杵者來開設快閃店,為之後的開業測試水溫。幾經變動,目前Sorriso riso有兩家常設店鋪,一家是供應咖啡、茶飲與在地特色輕食的「Tsubamecoffee」,另一家為展售當地茶葉、工藝品等伴手禮,及提供觀光資訊的「鯨魚的鬍鬚」(くじらの髭)。


圖:Sorriso riso所在的「舊千綿村農協米倉庫」的建築本體及保存再生行動,在2020年被長崎縣登錄為地域營造景觀資產(まちづくり景観資産)。

以移居開店作為解決人口流失的方法

「為什麼會有這個據點呢?」森一峻代表在Sorriso riso為我們進行簡報時,緩緩道出在地行動的考量:臨時性的活動帳篷搭了又拆,拆了又搭,長久下來參與者會感到疲憊,也會對這些短暫性的活動產生疑問。「我們選擇以開店的形式經營,是因為有店舖存在,許多持續性的計畫就能在這裡進行,因此我們才建造了這個據點。」

打造據點後,為了把好不容易集結起來的力量延續下去,2017年森一峻號召年當地有志青年成立「一般社團法人東彼杵人事物公社」(一般社団法人東彼杵ひとこともの公社,以下簡稱公社),並由他擔任代表理事。

由公社經營的Sorriso riso一方面扮演地方的情報站,遊客能在此獲取觀光資訊、喝咖啡小歇、採買伴手禮;另方面,店內的Free Space平時可提供消費者歇腳、參訪者聽取簡報及居民交流之所,也能作為快閃店的營業點。快閃店的試營運能讓有意移住的店家接觸到當地消費者,了解消費者對於產品內容、售價的想法,同時也能估算當前的營運模式能否在東彼杵持續,更重要的是讓店家認識在地的環境和人們,以評估未來移居的可行性。


圖:展售東彼杵町特產及提供觀光資訊的「鯨魚的鬍鬚」(くじらの髭)。

森代表分享了好幾組移居開店者的案例,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對原本住在千葉縣的夫妻,他們在三一一地震後遷居到熊本縣開設麵包店,卻又不幸遇到熊本大地震,導致住家半毀、銀行帳戶凍結。在與公社聯繫之後,他們搬至Sorriso riso附近的空屋落腳;公社除了協助與房東交涉,也找了當地的建築師傅協助整修空間,並請媒體協助報導,讓這間以九州在地食材及自家培養酵母為訴求的手工麵包店,能在人生地不熟的東彼杵重起爐灶,站穩腳步。

公社的成員包括東彼杵的自營商、農家子弟、自由工作者或移居者,也有地方政府的職員。他們對於社區動態、社會網絡、地方資源都能有所掌握,因此能為移住者提供空屋介紹、修繕輔助、開業諮詢、移居經驗分享等生活與工作上的完整支持系統,幫助移住者順利融入當地。

此外,公社也協助將當地生產「彼杵茶」的茶農串聯起來,成立西九州的第一座輾茶工廠來製造與販售抹茶,並共同行銷在地品牌,希望能提高彼杵茶的經濟價值,來解決後繼者不足的問題。


圖:鄰近Sorriso riso的骨董雜貨暨古著店「Gonuts」,店主沖永雅功是第一位報名米倉庫整修的行動者。

用民間力量將地方的人事物串聯起來

森代表指出,這種以民間力量來服務和建設地方的想法,正來自當地一位捕鯨名人「深澤儀太夫勝清」(1584-1663)的啟發。原來山多平原少的東彼杵地區,在過去屢受水患之害,而從和歌山學到捕鯨技術的儀太夫回鄉帶領民眾成立「鯨組」,在九州近海捕鯨販售致富後,將他個人的財產捐出來修堤築池,不僅有效防治水災,更帶動了東彼杵的茶業發展。因此,公社在Sorriso riso開設的賣店,或是成員共同經營的網站,都以「鯨魚的鬍鬚」(くじらの髭)為名。

值得一提的是,「鯨魚的鬍鬚」網站刊載東彼杵的人、事、物、店舖、活動等相關消息與報導文章,這些由公社成員(少部分為參與協作的大學生)自行採訪、編寫、攝影的內容深入扎實、圖文並茂,除了地方大小事,連邀請各界講者來分享社區營造、產業創新、社會福祉等實作經驗皆完整記錄在網站中,並且時常更新,可說是東彼杵町版的維基百科。對於想要深入了解東彼杵的觀光客、有意移住者,或是在地居民想認識新住民及參與公社活動都非常受用。


圖:「鯨魚的鬍鬚」(くじらの髭)網站

突破心理盲點,令改變成真

談起過去十年在地方行動的想法時,森代表用一張圖片分享了心理學的「大象思維」理論。圖片裡,馬戲團飼養的大象在幼象時期即被鐵腳鍊拴在木樁上,牠反覆掙脫不成後就放棄行動,只繞著木樁走動。長大之後的成象儘管有千鈞之力,卻只要一條細索就能把牠拴住。實際上,困住大象的不是繩索,而是自我設限的心理盲點。公社在東彼杵的行動,就面臨了地方上許多的質疑、不解、揣測等種種因為心理盲點而產生的批評與指教。

有些人覺得在鄉下創業很難而裹足不前,有些人怕自己標新立異被貼標籤,有些人認為做那麼多事情可能會被「棒打出頭鳥」,有些人說東彼杵這樣的地方很少人會願意搬來啦……。這些「因為○○○所以不可能」的「大象思維」句型,在森一峻和伙伴們剛開始行動時,屢見不鮮。

「因為這個地方有這麼多心理盲點的人存在,就會形成像同溫層一樣的舒適圈,害怕變化、自我設限。為了要破除這樣的心理盲點困境,我們所需要的是典範的轉移,需要其他的典範或是創新的刺激,才能有所改變。」

公社的行動核心就是透過營造價值,具體展現在地活化的可能路徑,才能說服大家扯斷心裡那條繩索,一起突破盲點邁向前路。一開始公社的行動偏重於硬體建設,致力將空屋翻修成店鋪,以漸少空屋率;而後逐漸透過實體據點和虛擬網站的經營,挖掘在地甚少為外界所知的人物和故事,不僅對外傳播地方的魅力,也串聯社區內外的人事物,打造移住者的支持軟體系統。同時,藉由交流活動的辦理,引進更多地方活化的經驗到東彼杵,也讓在地的生活知識能夠彼此對話學習,打造如同地方學堂的「次世代公民會館」。

隨著移住開店者日增,部分外地遊子見狀也願意返鄉繼承家業或創業,開店營生這樣的嘗試行動被證明為可行,公社與森代表因此陸續獲得外界地域振興等獎項的肯定,地方鄉親的態度也轉而支持並投入參與。

「我們不是要召集大家來,而是要讓大家自然而然地在這裡聚集。」森代表主張在地行動有所謂的「WANT論」,比起因為在意他人想法或規則限制而產生「必須」(MUST)怎麼做的行為,倒不如以共同價值去喚起大家「想要」(WANT)參與的自主行動。只有自己真心想要實現,而不是被迫而必須的行動,才能持久,也更具力量!「我也重視並非所有事情都是這麼有目的性、計畫性地運作,而是留有一些餘白,能夠讓它自然地發酵、自然地衍生。」唯有留白才有餘裕,能滋養各種不同的可能性在地方生長。


上圖:2022年剛開幕的「umino Wa」;下圖:設置在「umino Wa」的裁縫店。公社在創立之初所規劃的十年發展願景中,「女性的活躍」是重要議題,好幾間新設店舖是由女性創業者主理。。

公社對於地方活化的貢獻有目共睹,長崎縣觀光振興課與九州電力也與他們合作,2022年2月於鄰近大村灣的國道旁側,設置一處可停放大型車輛的複合式據點「umino Wa」(umino わ)。這個集結茶飲輕食店、裁縫店、洗衣店、無人蔬果店、腳踏車租借站的新交流據點,其命名也頗有意思。umi在日文中有「海」與「生」之意,Wa(わ)的漢字可寫作「環」,顯見命名者期許這個望海新據點能誕生新的價值,同時也是維繫東彼杵町人、事、物循環不息之處。如此深切的寓意,恰也能用來形容森一峻和他的伙伴共同守護自己居住之地的實踐行動。


*本文特別感謝蔡奕屏小姐協助校訂、陳慧艶小姐協助整理訪問資料。

【延伸閱讀】

那些超乎想像的在地實踐者:「九州地區的地方創生與社會實踐」 交流經驗分享

為地方帶來「創造力資本」的BEPPU PROJECT

地方產業疫情求生記:柳川藩主立花邸「御花」和夜明茶屋的突圍之道

在小濱的這些人:循環於溫泉小鎮的設計力

建造一座「大家都能來玩的公園」是對未來的投資——Maruhiro的工藝創新和公共價值創造

鑿出地方的「光」:以社群之力打造永續觀光的嬉野茶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