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地方創生

大學地方實踐展現韌性社會——2023新實踐暨臺日大學聯盟國際研討會側記

Vol.120 作者 / 徐敬萱(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生)

第五屆「新實踐暨臺日大學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聯盟國際研討會」以「韌性」為核心,圍繞在「踐行韌性社會」的主軸,邀請臺日兩國致力於大學地方實踐的工作者,相互分享研究成果。本次會議共有10個場次、37篇學術文章發表、18篇社會實踐成果的海報展示。主要探討議題有大學社會實踐的方法與評估反思、地方社群的經營、地方永續發展、地方文化與產業的經營等實作及教學相關主題。

讓邊緣成為社會創新的起點:記日本九州南部地區的地方創生參訪經驗

Vol.119 作者 / 余炘倫(「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邊緣是創新的起點,這些活躍於九州南部地區的地方實踐者/團隊,都試圖發揮海洋流動的特性,將自身的邊緣位置及想法視為改革主流社會問題的起點,透過網絡的組織串聯與實踐方案倡議、行動,帶領著人們重新去思考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主流,以及如何通過行動的實踐,創造出不同群體都能在此安居的環境,讓居民們共享快樂且有意義的日常生活。

離島不是孤島:Island Company的小島創生記

Vol.119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Island Company在經營旅宿之外,還研發大豆奶油醬、甑島特色雜貨,並與在地商家合作開發伴手禮,也將過往渡輪停駛後的閒置站體改造成「Koshiki Terrace」,希望這個販售斷崖觀光船票,還提供麵包、土產,以及在地食材餐飲的「甑島露台」,能為地方引進光源、帶入收益。儘管這些事業看似因應觀光客需求而生,山下賢太卻很清楚知道,發展觀光的目的是要以外部資源維繫島上日常生活風貌。

用「麻煩的事」重啟商店街凝聚力的天空之城保育園

Vol.119 作者 / 周睦怡(海洋大學海洋觀光管理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天空之城保育園與一般保育園很不同的,是透過實作探索SDGs目標和城鄉共好的方法和可能性,保育園不只是保育園,而是古川理沙園長鋪建美好生活藍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其中學習成長的孩子,更是重要的參與者而不只是配角。園長在其他地方也開設了餐廳、在地物產店及網路商店,餐廳每兩週換一次菜單,販售運用當地當季物產所製作的餐點,這些不同的事業都有個共同點:「都是麻煩的事情」。

養殖業的女性先鋒:深川沙央里與她的女力永續公司

Vol.119 作者 / 周睦怡(海洋大學海洋觀光管理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深川沙央里社長以自身為實驗,走出一條水產業界獨特的女性創業之路。她始終忠於永續的原則,心懷對大自然的感恩,考量到地方社群、環境和產業共同的福祉,希望能找到讓大家一起好好生活的方式。創業的成果也不藏私地與預備開展事業的伙伴們分享,希望能有更多企業能提供「好」的工作,用「友善」的方式進行養殖和生產。替天草地區的未來,留下後代子孫也能美好生活的豐沛資產。

社會實踐的流域教室:在尤家農場學習成長的大學生

Vol.118 作者 / 王婕(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學生)

有著豐富資源的尤家農場,在小鄭的輔助下,提供機會給包括我在內的學生們大膽發想各種深度遊程。當中也有東大學生組成的旅遊創生團隊「古木旅創」,長期與尤家農場合作接待旅人。學生旅遊創生團隊在此開發著重安全、尊重當地而又符合市場期待的導覽遊程與體驗活動,並與尤家持續溝通與協調,共同完善遊程細節,同時行銷農場產品。這種重視互助共好、長期陪伴的共學共作方式,讓我們大學生能學習到在地的知識與文化,並發揮自己的創意和經驗為地方帶進新觀點,而作為在地伙伴的尤家農場也學習到與外來團隊的磨合及商業契約的運作模式。

從社群連結到地域活化:日本在地實踐者的三種地方創生路徑

Vol.115 作者 / 陳浩瑞(新聞系學生)

山出淳也發起的BEPPU PROJECT將藝術注入別府市,邀請藝術家與當地居民攜手於城市空間中填上當地色彩,吸引愛好藝術及嚮往自由揮灑創意環境者前來遊玩與居住;北川健太參與的「嬉野茶時」則創建了以「嬉野茶」為核心的空間,並引導遊客進入空間中體驗地方特色,隨後憑藉社群網絡擴散了地方向外的連結;而古庄悠泰將工作室延伸為與居民交換情感的傳播空間,再由設計的符碼將地方特色結合居民的親身故事,組織出地方語句並成為遊客深入當地的指引。

從非日常、異日常,再回歸日常的地方觀光設計:古庄悠泰設計師的高雄體驗

Vol.115 作者 / 余炘倫(「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所謂「地方創生」,其實是經過設計的「新日常生活」實踐,而每一個地方創生案例的背後,也都有一段人與地方之間感人的生命故事。古庄悠泰設計師在工作坊最後的總結時就說,他很能同理三人,特別是蘇郁瑄經理,在地方上所感受到的孤獨與無助感。作為返鄉定居或移居的外來者,嘗試著打破地方既有時空節奏的過程中,必然要面對居民的質疑與不信任,而此間產生的孤獨與無助,是外人所無法體會的。然而,當這些人成功地將地方的風土資源整合進日常生活的實踐,並進一步打造地域品牌特色時,往往就會帶出許多感人的故事。

臺日地方工作者的相遇與久別重逢

Vol.115 作者 / 蘇祐磊(「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專任助理)

為了讓更多臺灣的地方工作者與日本交流彼此的相同與不同,以及臺日兩地結合茶產業的觀光,與陶瓷產業創新的經驗,臺灣海洋大學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邀請溫泉旅館大村屋的北川健太社長、陶瓷品牌Maruhiro的馬場匡平社長到海大校內分享他們的理念和實務經驗,並到坪林和青年團隊參訪,為臺日兩地日後的合作建立基礎。

相遇水沙連:手工紙、蝴蝶、巧克力及咖啡香開啟的臺日地方實踐對話

Vol.115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一整天聚焦於觀光的臺日地方活化經驗交流,層層交疊出觀光之於地方創生的意義,是在地社群透過協作,善加利用地域歷史、文化、自然資源,擦亮地方特色,令其發光,吸引旅客將外部資源帶入,以維繫地域經濟的活絡。而不論是臺灣或日本,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發展脈絡,對方的經驗未必能全盤移植,過程卻能彼此參照,從中引發行動熱情與方法靈感。實務工作交流的重要性,即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