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973

文章分享:


公民審議規劃原則與方法: Let's Talk審議培訓課程的觀察與反思(下)

作者 / 宋威穎(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團隊初次規劃審議活動常見之困難與挑戰

課程後段,則是由提案團隊與活動輔導業師各自就其提案討論,構築出適合的審議規劃。由於筆者本身是本次審議活動的輔導業師,過程中也協助幾組提案團隊就其審議活動設計與規劃提供諮詢與建議,從協助過程觀察會發現,初次辦理審議的團隊在進行規劃時,普遍比較容易卡關或不夠完善的地方,是在議題聚焦、資訊知情提供及審議機制設計層面。以下分別就三個面向之細部觀察與反思敘述如下:

一、議題如何聚焦,讓審議討論過程更有效率

若想要在審議活動歸結出有效的結論,關鍵點之一就是聚焦主題進行討論。本次課程可以觀察到,多數團隊面臨的問題是,提案者對於其想要解決的問題與議題定義不夠清楚,導致討論時太過抽象或發散。公參組陳組長於最後綜合座談時也提到:「下午聽完地方創生組的提案規劃有點擔心,大家理想好大,想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活動時間有限,我們希望透過培訓過程來幫忙大家聚焦議題而非漫談,大家可能要思考討論出來的目的是什麼,是青年未來可能的行動方案,還是希望為地方做貢獻,或者是政策法規面,希望建議政府鬆綁政策、改善法規。」希望參與提案的團隊都能藉由審議活動得到具體建議,否則非但無助於推展大家關心的議題,對政策面來說也無法做更進一步的改善,因此建議大家一定要把握有限的時間,找出可能的建議方向。

由此可見, 如果能藉由審議規劃有效聚焦議題,在後續的活動中就比較有可能形成具體的建議。本次活動業師之一的舍老師就提到,在自己協助的組別中,有夥伴希望做整個鄉鎮的地方創生,但不是很清楚希望聚焦在那個面向,若僅以此構想來設計審議討論,可能不易有具體建議與行動方案。畢竟地方創生的涵蓋層面甚廣,而目前國發會所提出的地方創生主要是針對人口外流嚴重及人均所得較差之134鄉鎮來推動,政策目的是希望透過產業發展創造工作機會,減緩人口外流與人口老化之現況,進而讓人口回流;在實施策略上會偏重人、地、產等三個面向,特別注重以地方DNA來設計一系列的振興方案。故若是要從地方創生開始,就必須要思考地方脈絡、產業發展及地方特色間關係。再加上本次Let’s Talk的規劃是針對青年族群進行審議討論,因此與會輔導業師會建議從地方脈絡、產業發展及地方特色來思考所選定的議題,從青年角度切入,並設計適切審議規劃,如此,較能在地方創生脈絡中兼顧青年視角,釐清問題並提出可行之行動方案。

此外,從過往審議活動經驗來看,由於資源與時間的限制,通常僅規劃一天的時間來進行審議設計機制,而這些待討論的議題本質又可能環環相扣,涵蓋產業發展、都市發展、經濟發展、文化發展、青年發展等諸多面向,團隊很難在有限活動時間內討論出較具體可行的解決對策,所以業師普遍會建議青年盡可能聚焦在最迫切且最關心的其中一個面向。以前述希望推動地方創生的團隊為例,雖然此前團隊對於焦點議題還沒有共識,但從其初步彙整資料及其規劃內容,可以看出比較偏重在文化發展與保存面向,也希望能夠讓更多在地青年關注在地的文化歷史,所以後來就建議提案團隊可以從文化保存角度切入,探討在地青年如何來促進地方文化建築的留存與發展。往後不論在設計議題手冊或審議討論方式時,才能因應主題針對現行的政策、法規以及當地的文化建築現況做準備,並且擬定相關的口袋問題,讓參與者能夠聚焦討論。可能一天活動下來,變成單純意見交流,或僅能討論出初步的面向問題,而無法更深入去提出更具體的政策建議與行動方案,就比較可惜了。


圖:業師與提案團隊成員討論議題如何更聚焦(圖片來源:教育部青年發展署FB

二、資訊如何提供,讓與會者能更了解議題內容

如何讓審議活動的參與者做到「知情討論」,並歸結出有效的建議,在事前獲得充份資訊是當中關鍵。在過往經驗上,多數是以提供事前閱讀資料(議題手冊或其他文本)以及邀請專家演講等形式,協助參與者了解議題,因此議題手冊能否提供充足的資訊也成為重要關鍵。由於Let’s Talk活動是希望提案團隊能自行規劃設計自身審議活動,因而也要求提案團隊需編製適合的議題手冊。然而,實際輔導團隊卻發現,諸多團隊對議題手冊的內容沒有明確概念,可閱讀資料(議題手冊)的內容無法讓讀者清楚了解所欲探討議題之現況,可能會增加審議討論的困難度,或是需仰賴業師不斷從旁提醒與協助。

一本好的議題手冊,可以讓與會者在短時間了解主題脈絡和相關政策、法令和規範,也才能在有限審議時間內挖掘出問題本質,並在現行制度環境中找到較為可行行動方案與政策建議。其中一位業師也提到:「議題手冊的準備和議題本身息息相關,若題目本身很發散不聚焦,在製作議題手冊時會極難準備,因為可能要包山包海,所以議題和辦理目的會直接影響議題手冊的規劃,也可從議題手冊的編排情況探知團隊對整個審議活動規劃的情況,以及對該議題的熟稔程度。」

若對照過往較完整的審議活動議題手冊,通常會涵蓋如議題背景定調、政策現況、該議題各利害關係人立場意見、議題現況爭議等部分。但可閱讀資料的選擇與製作,必須納入不同觀點的相關閱讀資料,以確保客觀立場與多元視角。此外,除了提供議題手冊,亦會邀請該議題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就議題現況與發展狀況進行分享(如演講或座談等形式),並保留時間讓講者和與會者交流,以提升與會者對該議題的了解。


圖:業師與提案團隊成員討論議題資訊如何提供(圖片來源:教育部青年發展署FB

三、審議機制如何設計,讓與會者意見能充份傳遞與彙整

審議討論必須能兼顧蓋知情、理性、互惠與對話等精神,讓與會者在合宜友善的氛圍中形成彼此較能接受之共識。正如德國當代社會學家哈伯瑪斯(Jürgen Huberman)所主張,理想審議討論必須提供一個制度化可操作方式,創造出一個理想言談情境(Idea Speech Situation) ,讓參與公民得以自由、平等和理性的對話中討論。也就是說,好的審議設計必須能夠營造出一個讓參與者能夠在合宜、友善、尊重及包容的氛圍中盡情討論的環境,如此才有可能做到踴躍發言,並形成集體智慧。

然而,本次審議討論機制受限於辦理時間和資源有限,加上提案團隊多數是初次參與審議活動,要進行規劃和執行本身即具有一定難度,考量最終所聚焦目的在意見蒐集以及形成後續行動,所以後來團隊在各自提案審議機制選擇上,多數是選擇世界咖啡館與願景工作坊等審議模式來進行。如當藝術遇到社區團隊所提的「青年 x 藝術 x 地方:以藝術為主軸發展地方創生的可能策略」,就是採用世界咖啡館審議機制,讓與會者討論藝術在社區發展中的定位以及可以協助地方發展的策略,以作為地方政府及地方藝文團體後續推動藝術與社區連結的參考方向;亦或是星濱山共創工作室所提的「漁港再生、街區經濟-設立街區經濟自治會之可能性」,就是運用願景工作坊審議機制,透過地方不同利害關係人對社區願景討論過程,匯集基隆返鄉青年創業的問題與困難,並共同塑造出「街區經濟事業體」與相關的行動方案,來進行青年返鄉的地方創生規劃與行動。


圖:提案團隊討論如何規劃自身議題的審議設計(圖片來源:教育部青年發展署FB

結語

良好審議規劃必須從審議活動目的開始思考,由於可運用的審議討論機制非常多元,可依其需求選擇較合適審議模式;在設計審議討論機制時,除了兼顧知情、理性、互惠與對話等原則外,必須先確定該次審議活動核心價值,在參與、審議、培力等三大面向中,確立各個面向比重,並依此選擇後續之審議方式與工具,再參考預算資源,做出最合適的規劃,自然較能夠在有限資源下兼顧審議精神,達到較佳成效。

在辦理審議活動細部規劃上,可針對議題聚焦、可閱讀資料準備以及審議機制設計上多所著墨, 在議題聚焦上,可多思考辦理審議活動自身最希望達到的目的為何,若時間有限,應該思考自身最迫切想解決或行動方向為何,以此來聚焦主題;待主題明確後,再進一步思考可閱讀資料內容編制能否讓與會者能有效了解議題發展現況、各利害關係人立場意見、爭議點以及現行政策與可運用資源等內容,以讓參與者可以有效的了解多方的觀點與立場;最後是審議機制設計部分,則可依照審議活動目的搭配合適審議討論機制,如注重在意見蒐集、了解參與者想法,則可搭配如世界咖啡館與開放空間等較不受限、參與門檻較低之審議機制;若注重在延續性及未來願景,希望議題結束後可以有後續行動作為與實際影響效益,則可透過如學習圈與願景工作坊等機制來進行。相信透過有策略的議題聚焦、充分資訊提供以及合適審議機制設計,將有助參與者及推動者更了解公民審議的意涵,也能利用審議討論達到其公民參與培力與政策推動效果。


【延伸閱讀】

公民審議規劃原則與方法: Let's Talk審議培訓課程的觀察與反思(上)

【參考資料】

宋威穎、阮敬瑩,當藝術遇到社區:藝術進入鹽埕的在地意象與反思(上)

宋威穎、阮敬瑩,當藝術遇到社區:藝術進入鹽埕的在地意象與反思(下)

宋威穎、林晏渟,另類參與式討論的想像與操作-開放式會議工作坊紀實

林祐聖、葉欣怡(2019),審議民主實作手冊。臺北:文化部出版。

林國明、黃東益、杜文苓(2008),行政民主之實踐:縣市型議題審議民主公民參與。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出版。

教育部青年署(2019/06),培養審議民主種子 青年署審議民主主持人才系列培訓今起登場,教育部青年署官網。

Brown, J. (2010).世界咖啡館:用對話找答案、體驗集體創造力,一本帶動組織學習與個人成長的修練書(高子梅譯)。譯自The World Café:Shaping Our Futures Through Conversations That Matter. ReadHowYouWant. com.

Levine, J., & Levine, P. (2005). 審議民主指南: 21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劉介修、陳逸玲合譯)。臺北:群學出版社。譯自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Handbook: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Civic Engage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