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地方創生

臺日大學的社會參與和人才培育:「在地實踐教學創新工作坊」小記

Vol.68 作者 / 新作坊

「在地實踐教學創新工作坊」集結了臺灣、日本十二所大學參與,活動聚焦於「在地實踐課程發展與教學實作」、「在地改革人才媒合教育」及「通識教育與在地實踐」三大主題,探討大學社會參與的過程裡,如何透過教學、課程、實作、研究的施行,帶動學生的學習、捲動老師的參與、滾動社區或產業伙伴的協力投入。

從自家巷子開始——青年里長的社造之路

Vol.66 作者 / 阿桂

擁有豐富的文史故事、埤塘地景的平鎮區鎮興里,在青年里長黃志杰的領導下,藉由大地學堂、社區活動等運作方式,逐步加深里民間的凝聚力與行動力,也持續經營文史調查、環境工程、社區關懷等工作,未來將更進一步以社區企業的形式,將商業所得獲利回饋給社區,希望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

臺日大學聯盟起手式: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跨國經驗交流

Vol.66 作者 / 新作坊

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辦公室,聯合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邀請臺日兩國長期投入地方實踐工作的大學共組「臺日大學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聯盟」。希望透過結盟,進行雙邊的學術交流、教學合作與產業議題的連結,為彼此拓展不同的視野,注入想像與行動的活水,增添大學社會實踐的薪火。

五十日奇蹟:「埔里森林逐燈祭」的夥伴協力治理模式(下)

Vol.65 作者 / 梁鎧麟(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專案助理教授)、陳巨凱(南投縣導覽解說協會理事長、順騎自然有限公司負責人)等人

民眾是否能藉著參與活動,形塑出在地的記憶與認同感,是一個活動能否發揮出不僅止於「活動」的關鍵所在。深具在地價值的活動不僅能喚起參與者屬於在地生活的記憶,也能夠進一步誘發參與者往後持續關注在地議題與行動的可能性。除了活動的主題價值外,融入當地元素也是一個活動能否吸引民眾參與的關鍵。

五十日奇蹟:「埔里森林逐燈祭」的夥伴協力治理模式(上)

Vol.64 作者 / 梁鎧麟(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專案助理教授)、陳巨凱(南投縣導覽解說協會理事長、順騎自然有限公司負責人)等人

「50天的籌劃、11人發想、29人策劃、200名志工執行、2,500位鎮民參與、設置2050盞紙燈、網路40,000人關注」,這是今年初獲得在地眾多迴響的「埔里森林逐燈祭」的幾個關鍵數字,由一群不到40歲青年所組成的團隊,在短短的時間內,打造一場令人驚豔的祭典活動。一起來看看這場凝聚在地社群,展現青年力量的活動如何從無到有,創造「五十日奇蹟」。

從社區角度看大學進入社區可能的衝擊與挑戰 ──社會實踐交流會後小記

Vol.63 作者 / 宋威穎(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大學與社區要如何攜手創造地方的生命力?透過本次實務經驗的交流,能夠得知社區的營造及發展必須兼顧社區的生產、生態及生活,大學若希望成為社區協力夥伴,必須以同理的心態和社區溝通、磨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社區問題。藉由不斷溝通,在互動過程中達成學校與社區雙方的共識,以及學校可以介入的著力點,才有可能發展出符合雙方所需的行動方案和協力模式。

新作坊改版攻略——六大重點,一次報你知

Vol.59 作者 / 新作坊

新作坊在2018年10月24日重新改裝上線,以明亮清新的新面貌、體貼使用者需求的新功能,在萬物圓熟的秋日裡溫暖回歸。本次網站改版共有六大重點,新作坊團隊特別整理了使用攻略、劃記重點,讓大家進站使用就上手。

厚熊笑狗:長照社會經濟創新體制的實踐行動(上)

Vol.58 作者 / 梁鎧麟(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臺灣已然邁入高齡社會,對於長期照顧的需求也越加吃重。「厚熊笑狗」從在地社區所面臨的照顧需求與困境出發,嘗試連結大學、社區組織、專業NPO三方的力量,以社會經濟、設計思考的面向,規劃整體性的長照相關服務,共同建構水沙連地區的老人照顧網絡治理模式。

木下齊臺北演講側記Ⅱ:地方創生實踐篇

Vol.57 作者 / 郭怡棻

相較過往以政府經費籌辦活動為主的社區營造,木下齊認為:「我們不是辦活動,是在做事業。我們要把自己做的事情變成事業,從事業裡賺錢,形成可以持續做下去的結構,再把賺來的錢回饋給當地。」而地方創生的主導權也從中央政府移轉到地方。過去地方總是向中央尋求發展的答案,木下齊和伙伴們卻反其道而行,從地方中找出問題和可能解方,整合各地做法,形成有體系的「know-how」。

木下齊臺北演講番外篇:大學與地方創生

Vol.57 作者 / 郭怡棻

木下齊的分享似乎讓人意猶未盡?沒關係,新作坊團隊特別採訪長期推動大學社會參與工作,也是這次演講的幕後推手:陳東升老師與吳明錡老師,請他們聊一聊聆聽木下齊演講的收穫,以及對大學裡參與社會實踐伙伴們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