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370

文章分享:


大學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的跨界對話——2019新實踐暨臺日聯盟國際研討會

作者 / 新作坊

「學術無國界,任何在地的經驗都應該是全球發展重要的一部分!」在「臺日大學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聯盟」籌備期間舉行的首場大型國際研討會中,科技部人文司鄭毓瑜司長開場致詞時如此強調。

9月5、6日由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主辦的「2019新實踐暨臺日聯盟國際研討會」,邀集臺灣、日本、香港等東亞學者與會,分享各自在大學和伙伴們投入社會實踐工作,與地方合作的具體經驗、操作模式及歷程反思。本次會議投稿者踴躍,發表的三十八篇論文可區分成七大主題(社群治理、文化與地方、災害與照顧、在地實踐與課程、社會經濟、民主參與、地域活化),分別在十二個場次中研討。發表人以扎根在地的行動經驗和研究所得,積極回應全球化浪潮席捲下國家與地方社會所面臨的變局。


(張瑞騰 攝)

臺灣與日本是目前全世界少數以政府經費推動大學與地方連結,從事社會實踐的國家。人社實踐計畫主持人陳東升教授致詞時指出,日本政府長期以來有系統地支持大學和地方共同面對在地議題,希望大學成為帶動地方發展的火車頭;再加上臺日兩國之間地理位置接近,同樣面臨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以及人口高齡化、少子女化和區域發展不均等嚴峻挑戰。因此當兩國大學投入地方連結的實踐工作時,所關心的議題往往十分接近,解決的途徑則各有異同。這是當初規劃國際合作,優先和日本結盟之因。

另外,臺日大學長期累積的實作知識、教學與研究經驗,也都需要藉由密切地跨國互動,才能彼此參照對看、互相砥礪修正。如同鄭毓瑜司長所說:「臺日之間可以共同攜手,在經驗的交換上,讓我們解決共同的問題,也借鏡許多不同的問題。除了在現在提出可能的解方,在未來我們可以共同創造臺日雙方更好的社區發展和社會福利的環境。」


圖:鄭毓瑜司長於研討會開幕式致詞。

跨國界、跨學科、跨社群的跨界互動

為期二天的研討會可說是多重「跨界」交流的盛宴。臺日二地的學者面對相近的社會議題與自然災害,各自展開結合學術與地方知識的行動及論述,藉由論文的發表和討論,跨越疆界進行島國之間的對話。

日本學者分別提出地方活化、地方創生或減災防災的實際對策與社群角色,例如龍谷大學的今里加奈子教授分享她帶領學生在京丹後市宇川地區實作,觀察到在地社群面臨人口老化與流失導致生活機能喪失,所開創的各種服務方案。專修大學的危機管理專家上田和勇教授以古巴與澳大利亞的經驗指出,不論在日本或臺灣,自然災害的風險認知和耐災韌性教育需要提升軟實力,除了防災意識的提升,也需要個人的自助到團體互助與整個社會的共助。高知大學的赤池慎吾准教授說明小範圍區域未來人口推估方法,對於地方「未來樣貌」的描繪和政策制定的參考功能,進一步提出這項方法在臺灣活用的可能性。

千葉大學鈴木雅之准教授和信州大學林靖人准教授,個別分享千葉大學成立的NPO法人千葉地區再生研究(ちば地域再生リサ-チ)如何協助過往大量建設的住宅開發區,所面臨的人口急速減少、高齡化與閒置空間增加等問題,以及信州大學為吸引首都圈研究與教育人材參與地區發展,結合地方企業、團體、政府所推動的「信州百年企業創建計畫」。在早稻田大學擔任研究助手的林書嫻則分析橫濱市民普請制度中,不同提案團體參與環境改善的內部網絡發展關係及後續營運的持久性。她與其他兩位作者,另以「品川宿協議會」為例,探討社群組織如何與公部門、在地團體互動,說明其在地方活化上所能扮演的功能角色及存續性。


(張瑞騰 攝)

而臺灣的研究者,除了大範圍的臺日地方創生與大學社會責任政策方案分析比較,更展現了這幾年在科技部人社實踐計畫、教育部大學會社會責任計畫等政策鼓勵下,所開拓出來的實作與研究能量。這些論文多數立基於大學長期與地方/社區互動,具體發展出來的行動方案與操作經驗,關照的面向包括與社區居民、公民團體、在地企業或地方政府的互動模式、創新實踐方案規劃與推動的具體作法、社會參與課程的設計和教學、民主參與和社會經濟在地方連結中的運用等。

在具體經驗的整理、述說並和理論對話之外,臺灣的學者們也觸及到實踐過程中所面臨到的困境,以及行動中自我的批判與反省,而能重新思考大學與行動者的功能和角色。同時也透過知識的累積、經驗的萃取、行動的分析,提供政府部門未來制定政策之參考。

另方面,由於社會實踐工作的性質往往複雜多重,需要匯集在地智慧及跨域整合不同學科專業才有可能順暢推進,因此會議的一大特色是讓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建築學、經濟學、文學、公共行政學……不同學科背景,以及來自學界、社造界、媒體界的發表人、評論人、主持人和參與者齊聚一堂,從各自的專業訓練和實務經驗出發,越過學科界線相互交鋒。而能見所未見,具體指出論文的洞見,也能分析文章中取材、論述與架構之限制,拓展研究的新視野。


圖:第三次臺日大學聯盟籌組會議參與者合影。

蓄積新學術社群的能量

會議最後,由人社實踐計畫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團隊主持人謝國興教授代表總結。謝教授表示,研討會中跨學科、跨領域的討論,使得文章主題呈現豐富的多樣性,也讓不同專業領域者能得到啟發與收穫,這是本次會議最有意義的事。他也勉勵發表人,不論在會中得到多少回饋,希望回去之後不要將論文束之高閣,儘快將文章整理修改後投稿。不僅是主辦單位發行的學術刊物《新實踐》歡迎投搞,也鼓勵參與者和研究相關的發表人橫向串聯,自行籌組特刊(Special Issue)等形式向相關期刊投件,持續和更多人對話。以此累積新學術社群的研究能量,也讓多元學術典範的目標能在臺灣具體落實。

本次研討會同時結合辦理臺日大學聯盟第三次籌備會。會中針對聯盟作為臺日大學之間合作交流平臺的功能有深度的討論,除了辦理以教學或研究議題為主題的工作坊及國際研討會,未來則期待參與聯盟的學校師生能相互造訪交流或修習課程。另外,也希望能以電子報或網站的方式,來交流聯盟成員的動態、合作經驗,公開聯盟相關資訊供外界參考。現場也預告了今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高雄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2019大學社會實踐博覽會」,邀請臺日的大學團隊出席參與,全面交流彼此的教學與研究的實踐經驗。


【延伸閱讀】

在地自主參與防救災 社區也能DIY

社會實踐國際研討會 中山7計劃活化高雄在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