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Vol.39 發刊

目次

社會創新.行動中

閃閃大船駛過我們的冰箱:原住民族海域漁權初探

作者 / 吳勁毅

對於部落族人來說,真正的感受是:「我在我家門口用傳統的方式捕魚,為什麼會有大船來干擾?」這種令人不舒服的被侵擾感,涉及臺灣鮮少人討論的原住民族海域漁權。除了飛魚與這次的鰻苗,東海岸幾乎被撿光光的海膽、龍蝦,以魚槍跨境獵殺潮間帶的大魚……等問題,在地方上的茶餘飯後並非罕見的話題。本文僅為拋磚引玉,旨在表達海域也是有不同的權利主體展現固有治權之所在,非常期待各方的意見,一起實踐原基法原住民族固有海域的自然資源權利。

研究焦點站

是創新、還是走回原點?共享經濟的探討(下): 共享經濟的再出發

作者 / 黃昱珽

2008年之後,大量的共享經濟網站開始浮現,「萬物皆可分享」的特質尤其顯得潛力無窮。許多人藉此對資本主義的消費模式進行反思,重新認識到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件物品的「使用價值」而非「所有權」。然而共享經濟所處的位置以及發展的規模,可能還有更核心的精神需要思考。

案例放送局

震災後萌芽的福利國:專訪龍眼林福利協會廖振益總幹事(上)

作者 / 黃靖玫

「當初我們協會成立的時候有一個宗旨,就是替這些中青代跟年輕人照顧好這些老人家跟小孩。讓這些鄉親可以在外安心工作。學術界的老師比較會講,比較好聽斯文,說好好讓他們到外面去打拼回來重建家園,我說的比較土,就是好好到外面賺錢回來繳貸款!」廖振益笑著說,「其實最實際的目標就是這樣,終極關懷就是要協助在地人。」

創新連線

旗美社大如何做農民平台與農民組織──張正揚演講側記

作者 / 丁淑玲、張宏婷記錄

在一次農機課上,張正揚觀察到,有農民熱切地詢問另一個園藝所博士學員,有關資材的調配比例等問題,「這些農博士的專業對現場是有幫助的,現場是有需求的,而社大不就是要促成知識的交流嗎?」這因而促成另一門「友善農耕『心』境界」。這門有機課程和社大第一年開的有機課程不太一樣,張正揚自我剖析道,第一年是從一個環境運動者的角度去開課,可是在這邊,看到的是農民自主的需求,而社大是在旁邊扮演平台、協作的角色。而為什麼是「心」境界而非「新」境界,開課的講師強調,友善耕作的關鍵就在於「心」,心才是最重要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