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翻閱城事

裁縫車裡流出的時代回聲:編織復古時尚的Sara與「telling」

Vol.99 作者 / 趙宇賀(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生); 文字編輯:高禎臨(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在中區有許多長者經營的布莊與裁縫鋪,Sara熟悉大多數,也常去向訂製坊的老師傅請教打版和做工的技巧,持續精進著自己的能力。她發現,中區幾乎所有裁縫、師傅都老了,無人繼承他們的手藝;因此這些長輩們見到她,大都非常願意傾囊相授,彷彿把希望寄託在她的身上。「我要做服裝這個產業,那麼我的責任就是要對於客人的期待有所回應。我的東西如果不夠完整或是不夠好、品質不夠的話,那就是我沒有對自己的設計和作品負責。」

記憶與技藝的對望共舞:七柒的舊城鍊金術

Vol.96 作者 / 李晏佐(臺東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助理教授、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文字編輯 / 高禎臨(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我們來到中區,並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去改造這麼大的地方。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從這些小物件去改變它,讓大家看到所有東西都有重生的機會,並用展覽的方式吸引人潮進入中區來看展覽。」所以,與時下流行的網路經營不同,三位青年希望所有的消費者,都是親自來到店內,親手接觸這些創作品。一方面是網路經營需要其實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則是他們希望透過實際的接觸,傳遞物品的真實溫度,同時創造讓人們走入中區的機會。

看天氣、理百草、傳文化——元五青草店的煮茶之道

Vol.90 作者 / 黃于玲(前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文字編輯 / 高禎臨(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我是有一個感覺,要傳承,傳承不是只有傳內,也要傳外。」元五青草店老闆從小就在青草店裡幫忙,也和老闆娘共同經營青草店超過三十年,傳統青草產業的辛勞已深深刻畫在老闆老到的經驗裡;希望下一代還在外吸取養分時,能同時把這個行業中相對勞動的工作化繁為簡,讓他們得以用更創新、輕鬆的方式持續經營。

空間與故事的再發酵——舊城有藝事:秋涼十月,享食作樂

Vol.76 作者 / 林韋錠(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結合手作美食和現場音樂演奏,東海人社團隊與米花合作的「舊城有藝事」活動,引領大家挽起袖子親手烘焙,認識食物的製作歷程,也透過欣賞音樂,細細感受空間氛圍的魔力,體會舊城不同的生活步調。期盼藉著活動的機會,讓參與者得以認識不同的空間、故事與人,往後繼續在這些特別的空間中,串聯起不同的人群,開展出更多的故事。

生活即藝術,日常作為展演──城市故事櫃的行動意義(下)

Vol.75 作者 / 高禎臨(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攝影:高禎臨、林韋錠(東海大學社會實踐與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若有機會走進台中中區,你可能會在舊城區的市場、騎樓等角落發現各種不同形式的「城市故事櫃」。這是東海大學人社團隊自2019年底發起的一項行動,落實「以藝術介入社區」的理念,以在地的人物與故事為題材,並在中區的實體空間裡呈現出相關主題的微型展與文圖報導;企盼這些在地故事的傳播,能進一步帶動人群與情感在城市裡的流動。

生活即藝術,日常作為展演——城市故事櫃的行動意義(上)

Vol.74 作者 / 高禎臨(東海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旅人如何深入探索一座城市?在地居民又如何看待生活周遭的事物?在台中市舊城區的街道、騎樓、市場廣場等地點,出現了幾個不同形式的「故事櫃」。這是東海大學人社團隊「將日常生活轉換為城市展覽」的行動方案,以圖畫與文字的軟性力量,期待能讓更多人瞭解舊城區的魅力,進而造訪這些城市中的景點。

昨日的剩食,明日的餐桌

Vol.74 作者 / 鍾宛儒(東海大學表藝所研究生);攝影、文字編輯/高禎臨(東海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一間沒有菜單、沒有固定主廚、以「剩食」作為主要食材的餐廳,利用同桌共食的方式,嘗試串聯起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明日餐桌」希望能以各種創意的方式推廣「零廢棄」的環保共享概念,也讓來自不同族群的人們在此用餐的同時產生交流與對談的機會,利用輕鬆的氛圍帶入公共參與的概念,嘗試打造出理想的社區廚房。

夢想的發酵——以食物與空間串連人群的「米花」

Vol.73 作者 / 王若楠(東海大學中文系研究生);攝影、文字編輯/高禎臨(東海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這可能是一個比較小的『社會實踐』,但這是我能力所及去做的事情。」Mica從大學時期投入屋頂農園的實踐方案,進而對於食農議題、人與空間的關係產生興趣。米花不僅是她實現「用在地食物進行產品研發」這個理想的空間,也期待在這間老屋中串聯起內志同道合的社群,用各種方式為社區與人之間的關係而努力。

舊城有藝事——城市空間意義的重新演繹

Vol.70 作者 / 高禎臨(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攝影 / 高禎臨、鍾宛儒(東海大學表藝所研究生)

隨著現代人生活模式與消費習慣逐漸改變,上傳統市場買菜不再是必然的選項,這些我們過往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場域將何去何從?市場除了是市場,還可以是什麼?歷經百年歲月的台中第二市場,不僅對當地居民而言具有生活的功能,也被賦予其特有的文化意義。東海人社團隊在此舉辦了首場「舊城有藝事」的活動,希望藉著活動敘說城市的過往,也串起市場內外的生活點滴,發想出對未來的期待與方向。

舊城區的巡航冒險記——楊迪與柳屋/柳美術館

Vol.60 作者 / 高禎臨(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柳屋/柳美術館隱身於曲折的巷弄之內。經過修整的老屋,不僅保有原來的結構,更納入了屬於當代的物質、符號與意象。因此在柳屋你能看到一道道時間的軸線,從清朝到日治、以至此刻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