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Vol.127 發刊

目次

社會創新.行動中

從膳如琉:嘗試為社區婦女賦權的膳食創新培力行動

作者 / 謝佩穎(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專任助理)

某次拜訪居民時,不經意聽到他們想學做麵包,除了麵包易於保存的特性,獵人們要上山打獵時也好攜帶,最重要的是能提供額外的經濟收入。我們因此開始思考,社區婦女若學會製作麵包,就能靠此技能增加收入,同時找到可以發揮專長、屬於自己閃閃發亮的舞台。

他山之石

參訪日本災後重建社區後的反思:日本災難研究與防災教育

作者 / 滿田彌生(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透過此次的參訪行程,我開始思考如何能夠降低我居住的社區或大學的脆弱性。從南海海槽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日本國土本來就面臨許多週期性的災害風險,換言之,日本與自然災害不得不共存,無法逃避。臺灣和日本都是與災共生的國家,身為一位在臺灣的大學任教的日本人,未來我想要更進一步探討臺日防災教育的內涵,為在地社區與大學提供有效的方案。

他山之石

日本災害管理中的多元角色與災後現況反思

作者 / 李昀融(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專任助理)

在宮城縣的實地參訪中,我們看到311大地震之後,公部門不只在硬體設備或制度上投入改革,更著重於災民生活與心靈層面的重建。同時,在擁有適當的溝通與互動的前提下,許多災民能安心地投入重建,齊力強化地方的恢復力。而在災害防治與管理課程中屢被提及的日本防災概念:「7分自助,2分共助,1分公助」,更是實際在居民的日常中實踐著。

他山之石

記住災害:日本311大地震告訴我們的事

作者 / 張雯喬(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專任助理)

二樓教室內的牆面與鐵櫃下方,留有海嘯侵襲的最高水面刻度;體育館大時鐘的指針則停留在災害發生的時刻:下午3點55分。從校舍頂樓往附近的堤防看去,可遠望為悼念因海嘯而逝去的生命所豎立之觀音像;該神像的高度是根據海嘯平均高度9公尺所建成。從小學到附近的神像,無一處不在提醒人們當時海嘯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