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創新連線

從社區角度看大學進入社區可能的衝擊與挑戰 ──社會實踐交流會後小記

Vol.63 作者 / 宋威穎(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大學與社區要如何攜手創造地方的生命力?透過本次實務經驗的交流,能夠得知社區的營造及發展必須兼顧社區的生產、生態及生活,大學若希望成為社區協力夥伴,必須以同理的心態和社區溝通、磨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社區問題。藉由不斷溝通,在互動過程中達成學校與社區雙方的共識,以及學校可以介入的著力點,才有可能發展出符合雙方所需的行動方案和協力模式。

Explore、Experience、Enjoy──野一點的3E精神

Vol.61 作者 / 謝綾均

野一點!「當有人跟你說,怎麼走的時候,千萬不要相信!你不一定要在社會上找到自己,而是在人生中去決定,去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要在他者的標準裡決定自己的存在,這樣會活得很辛苦。」這是蔡政良老師自己的生命實踐,也是對學生最大的期許!

大海的女兒:一齣旗津在地故事音樂劇的產生(跨界滾動展演篇)

Vol.58 作者 / 謝綾均

從挖掘在地記憶創作劇本開始,到搬上舞台售票公演,中山大學HFCC團隊串連校內師生,透過課程和旗津居民共同打造一齣洋溢著海風鹹味,流動著漁業興衰、族群交處、生活悲歡離合的音樂劇。師生們經由跨域合作,跨越了隔行如隔山的考驗,更帶著在地的故事回到在地演出,讓不同世代能在時空流轉中相互理解與承接。

大海的女兒:一齣旗津在地故事音樂劇的產生(在地劇本生成篇)

Vol.57 作者 / 謝綾均

想要訴說社區的在地故事,還可以有哪些不同於以往的呈現方式?中山大學HFCC團隊牽起校內相關領域的師生,藉由課程合作,從在地故事的挖掘開始,將在地文化與歷史脈絡重整為劇本、編寫出歌曲,並融入舞蹈之中,打造一齣韻味悠長、雅俗共賞的音樂劇。

東協廣場上的「那些外勞」

Vol.56 作者 / 陳欣瑜

東協廣場,臺中人習慣叫它「一廣」(第一廣場),曾經有個名字是「東南亞購物美食廣場」,2016年正式更名為「東協廣場」。跟隨作者走入有「臺中小東南亞」之稱的廣場內部,體驗各有所據的異國「風情」、思索彼我異同之際,也能看見多元團體進駐後,致力於服務不同群體,並透過各種交流活動,破除族裔刻板印象的努力。

我們在異鄉回到了家:秀春阿姨與秀妹姐的故事

Vol.54 作者 / 陳柔安、攝影/林月先

阿姨們的生命經驗,具體而微地鋪成了城市歷史,重建溪洲部落更是台灣反迫遷抗爭行進中重要的一步,因此「尋找記憶點」社會設計工作坊將繼續尋找四散的記憶,鼓勵一路努力走過的族人們,並分享原住民認識都市的觀點、搭起新的認同。

駕船,找回失落的海洋記憶—訪「西灣海洋」

Vol.50 作者 / 阿桂

「如果我們不上船,我們的海洋教育就永遠只是站在岸邊看。」由幾位中山大學的畢業生所創立的「西灣海洋」,是全臺唯一推動DIY造舟的團隊,不僅致力於傳統木船技術保存,還在臺灣各地學校以船為媒介,帶領孩子親近水文,推廣海洋教育。負責人羅國棟因曾在社會系擔任助教,帶學生進入旗津地區進行田野調查,在不斷深化在地議題的過程中,一步步地走上創業之路。

面對土地徵收──洲美人的細緻與矛盾

Vol.49 作者 / 郭琬琤

從社工轉向社區工作,再回到自己家鄉的琬琤,不想只是在徵收前懷舊,更希望和居民一起找回家庭歷史,以及具體呈現政府政策下的居民真實生活和轉變。也讓大眾瞭解開發與不開發,不只是二元的選項,而是勾連各種政治與歷史的環節。藉由對話、發想,進一步產生行動,串聯居民的意識與力量,讓洲美人留在洲美,實踐理想的在地生活。

和社區一起共老共好:跨域滾動的照護方案

Vol.47 作者 / 謝惠真

開設跨域實踐課程,需要跨領域合作、跨入社區學習、跨世代對話,還得跨越刻板印象,從人與人的依存關係重思住居安排與社區發展。因此當學生們帶著滿腔熱血與專業進入社區與時,迎接他們的可能是許多的挫敗與煩躁!經過這些摸索、撞牆與突破,才能激發社區組織與居民一同滾動出在地的社區方案。

衣櫥醫生-消費之外的溫柔選項

Vol.43 作者 / JC.L

「當知道自己身邊都是需要跟所愛,就更有餘裕做自己真正想要的事情。」全臺各地有越來越多的免費商店正方興未艾,而衣櫥醫生正在創造的,是一個容易沁入人心的溫暖力量。將來若是需要一件新衣,第一個想到的不再是到賣場消費,而是到二手衣交流空間與他人分享所需,自然發起在地衣物交流活動,更能讓網路時代之下隔閡的人心再次緊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