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長照

許給你我一個老得起的未來:「高齡議題工作坊」上午場活動直擊

Vol.53 作者 / 新作坊、攝影/林廣

「從科技平台、機構創業,到在地老化、漁村實踐,今天豐富的實務與理論經驗分享,相信會給大家帶來豐碩的收穫。」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主持人陳東升老師在主持【「從社區高齡照護到社會實踐的多元發展方案」高齡議題工作坊】上午場活動時,扼要指出四組案例分享的重點,也為第一場論壇「社區青銀共創到社會企業發展途徑的想像」揭開序幕。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有你陪我一起慢慢變老:「高齡議題工作坊」下午場活動報導

Vol.53 作者 / HFCC計畫推動辦公室、攝影/林廣

處理高齡議題的操作方法,隨著社區、環境、設計等等因素而有不同。在本次高齡議題工作坊的第二個場次,便以不同主軸細分,邀請來自各地操作有成的實務案例團隊進行經驗分享,提供大家更多元的討論,也希望透過不同的專業領域視角,開展彼此的眼界、集結共同的盟友,一起持續前進。

反造我們期待的街區:西雅圖街區再生組織及社區力量

Vol.52 作者 / 廖芷妮(台灣大學國企系學生、好伴社計實習生)

都市的社區開發和街區經營,需要回應社群的真實需求。作為滾動社區力量的中介團體又如何在其間穿針引線,和制訂政策的公部門、生活其中的居民互動,藉由民主共治的原則,一起決定社區發展的未來走向呢?侯志仁與連振佑各自分享了西雅圖與台北的發展經驗。當雙城相遇,新的社區協力治理圖像逐漸交織成形,將有助於反造我們所期待的街區。

文化照顧的實踐:從加拿老人會看見部落自主的可能

Vol.44 作者 / 張宏婷

「小孩子都在外面,在部落的我們要互相照顧。」主流社會一直將留在部落的人視為被動等待資源進入的「弱勢」,然而透過加拿老人會的自籌經費、自行規畫課程、透過公田的共同勞動支持共食,我們看見了部落自體長出的文化照顧模式,也更進一步體認到部落建立主體性的重要。

尋找另類的路徑:呂寶靜老師專訪

Vol.35 作者 / 黃靖玫

「目前所有的制度有沒有替代的可能?」不管是課程設計、學術研究,或是實踐工作,我們正在尋找有別於以往單一思維,或是標準的解答,試著用新的、另類的方式來處理實務工作;而採取不同路徑時,也就會出現不一樣的成果,經過不斷地反思、追索與實踐,或許在未來,這些取徑可以成為其他地區也適用的典範。

台東聖母醫院的在地實踐

Vol.22 作者 / 周睦怡

泰源健康活力站,是由部落自身需求出發而要求規劃的一個關懷據點。在聖母醫院的協助下,部落中的青年工作者、老人家,以及醫院體系的照服員,透過彼此支援的能量,營造出在地高齡長照的完整體系,並以符合部落的文化照護方式,讓長者不僅是被照顧者,而更強調其知識傳遞的角色。

社區高齡長照與精障庇護的社會企業:C.A.D.R.E.

Vol.22 作者 / 戴華

創立於1992年的C.A.D.R.E.,在'Lasalle社區內主要的工作有二:協助精神病患找到適合他們的工作,重新回到人群、建立社會關係;以及為社區高齡者提供居家清潔、送餐、定點用餐、社區餐聚、「醫療交通」(medical transports)等在地長照服務。

烏來老屋手工小作坊二部曲

Vol.17 公共服務 作者 / 蔡侑霖

「烏來老屋手工小作坊」在政大團隊的經營下,成為當地婦女分享、交流織藝與日常生活的場域。從中可以觀察到社區自發力量的生成,並培養出有別於生產活動的「玩耍」氛圍;進而重新思考在地手藝分享所具有的意涵,以及在異族觀光與文化產業的商品化發展之外,傳承傳統工藝的另類可能性。

「在地老化」芻議

Vol.13 作者 / 蔡嘉信

面對水沙連地區最基本的生活單元──社區──暨大人社計畫要如何施展?從籃城社區來看,可先從一些提問和想像開始!「老人照顧」在籃城社區有穩定的人力組織與推展成效,我們應可在這個基礎上思考「在地老化」及「社區照顧老人」的可能。

人社實踐計劃執行的回顧與反思:埔里期中會議紀實

Vol.08 作者 / 施聖文

埔里長青村與桃米社區為為本次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期中會議的會議地點,長青村是921大地震後唯一保留下來的組合屋社區,透過06年「菩提長青‧希望之村—老人福利社區實驗計畫」與09年「老人互助社區培力計畫」,轉型成合法化的老人互助社區,建構老人照顧的實務與學術互動平台。桃米社區則藉由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與執行長顏新珠的努力,秉持著與社區共同成長的理念,並預將桃米的精神拓展到埔里地區,激發社區中心思維與區域發展間關係的再思考。